孙中生,博士,温州医学院基因组医学研究院院长,在温州医科大学招收生物信息学及分子生物学硕士研究生。

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遗传学会表观遗传专业委员会主任, Hormones and Behavior杂志编委。1982年北京大学学士;1992年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博士;1993-1998年先后在德克萨斯大学安德生癌症研究中心放射治疗系、贝勒医学院分子人类遗传学系做博士后;1998-1999年任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神经科学中心助理教授、主任助理,同时任生物化学和遗传系助理教授;1999-2005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任助理教授,威尔医学院特护医学实验室主任;2005-2010年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行为遗传学中心任研究员,2010年至今任北京生科院研究员。2006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并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

中文名

孙中生

民族

汉族

国籍

中国

毕业院校

北京大学

职业

教授

主要成就

发现哺乳动物关键的生物钟基因-mPer1和mPer2

代表作品

A differential response of two putative mammalian circadian regulators, mper1 and mper2, to light, Cell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为外周组织振荡器的生物钟基因在生理节律不同阶段的特定表达;免疫生理节奏的分子机制;研究生物钟基因mPer2如何调节学习和记忆行为。

发现哺乳动物关键的生物钟基因—mPer1和mPer2,该发现揭示了哺乳动物生物钟的分子生物学基础,曾经被《Science》评为1997年度十大科学突破。到目前为止,发表的十三篇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论文,被他人引用了1400多次。近几年开始从事表观基因组学研究,成功预测了基因组上所有的DNA甲基化功能区序列,运用自主研发的9K CGI芯片对恶性肿瘤、出生缺陷等疾病进行了大规模的DNA甲基化修饰研究,并且运用9K CGI芯片和bisulfite测序对不同的甲基化DNA富集技术进行了系统的评价。

研究领域

基因组学、表观基因组学、行为遗传学

1.疾病及生命现象的基因组及表观基因组研究。本研究的长期目标是利用基因组学手段揭示控制生物学表型的遗传及表观遗传代码。首先发展全基因组水平的表观遗传密码的分析技术,包括基于新一代测序仪的全基因组DNA甲基化谱图的分析方法及组蛋白修饰分析方法。随后,利用此项技术在全基因组上分析复杂生物现象、疾病与DNA甲基化及组蛋白修饰的关系。此外,还将开发基于新一代测序仪的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并利用此技术在全基因组水平上分析孤独症等复杂疾病与基因突变的关系。

2.疾病及生命现象的生物钟调控机制研究。在基因组、细胞及行为学水平上分析免疫与生物钟、心血管疾病与生物钟、药物成瘾与生物钟、疼痛与时间生物学的关系,了解受节律基因控制的相关生理过程的生物钟调控机制。此外,我们认为生理节律除了受生物钟基因的调控,还与组蛋白构型的24小时节律相关,因此,我们试图揭示二者之间的关系。

3.表观基因组分析算法及工具的开发。人类基因组中大部分的DNA甲基化发生在重复序列(repetitive genomic sequences)区,这些区域的DNA甲基化在维持基因组稳定性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可能影响了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但是目前单碱基分辨率的DNA甲基化分析方法所产生的短序列在重复序列区的比对、定位上存在重大缺陷,我们拟在前期已成功开发甲基化可视化软件iMethy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重复序列区DNA甲基化的分析算法和工具,提高甲基化修饰碱基的辨识率,为肿瘤基因组稳定性研究提供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