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凤英,女,原名严鸿六,1930年4月13日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罗岭镇黄梅村,中共党员,黄梅戏杰出的表演艺术家,中国黄梅戏的发展缔造者之一,“七仙女”塑造者[1],中国黄梅戏传承发展重要的开拓者和贡献者。

1945年春天严凤英第一次登台演出,踏上戏曲之路。代表作品有《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等等。1954年获得《天仙配》获华东区戏曲会演一等奖。1960年曾荣获安徽省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和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1966年获得《天仙配》获文化部“金质奖章”[1]

1954年与当时南京有名的“甘家大院”的三少爷甘律之结婚。1956年离婚。1956年下半年与导演王冠亚结婚。1968年4月8日不堪在“文革”中受到的屈辱,服安眠药自杀。

中文名

严凤英

外文名

Fengying Yan

性别

出生日期

1930-04-13

去世日期

1968-04-08

民族

汉族

国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

出生地

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罗岭镇黄梅村

出生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职业

黄梅戏表演艺术家、电影表演艺术家

代表作品

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

主要成就

黄梅戏的发展缔造者,黄梅戏传承发展的重要开拓者贡献者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由于父亲严司明和母亲离异,1934年回到祖父母居住的罗家岭,学唱了流传于当地的不少民歌。

因为抗战爆发,她的父亲严司明也回到家乡,闲居无聊时,教她唱京剧,这使她与戏剧艺术有了接触。

严凤英早年照片

在她1940年时同族中曾参加戏班的严云高将黄梅戏带回了罗家岭,他一面开铺谋生,一面收徒授艺,严凤英由此与黄梅戏结下缘分。

她始而偷偷学戏,继而拜严云高为师傅,正式成为他的女弟子,并学会了《送香茶》《春香闹学》等传统戏中的单折。

从学唱民歌小调,到学唱学演黄梅戏,1934年到1945年严凤英度过了踏上黄梅戏表演艺术道路的准备时期。

演艺经历

严凤英剧照

1945年在桐城练潭张家祠堂第一次登台演出,参演的剧目是《二龙山》。虽然她在剧中扮演的是一个不重要的角色-女寨主佘素贞的丫环,但却是她黄梅戏舞台表演的起点。为此,她触犯了族规,差点被捆起来淹死,可她却没有放弃这条已然迈出第一步的道路,继续参加黄梅戏班的演出活动,终至离开家庭,从桐城唱到怀宁、枞阳等外县,唱到当时的省会安庆。

1946年来到安庆市,先在群乐剧场演出,以《小辞店》《游春》两曲戏轰动安庆。

1947年底避走南京学习京昆艺术与歌舞,不知情者说她此时失踪了。其实,在她避走途中,由她的祖父护送,曾路经秋浦,在秋浦河两岸和殷汇镇上唱了三个月的黄梅戏,在严凤英短暂的黄梅戏生涯中,她的这段避走秋浦唱黄梅的故事鲜为人知。

1947年10月凭借灵雀般的歌喉和轻盈舞姿吸引了秋浦两岸的百姓,深受大伯大婶们的喜爱。严凤英是随她的师父程积善(贵池晏塘人)来到秋浦的,当时搭班唱戏的还有铜陵的桂月娥、桂天赐,殷汇的宋再春、洪连梓等老艺人。先在高坦一大地主的后花园搭台唱,后在灌口祠堂里唱,最后在殷汇老街苏家当铺大屋唱。

一代宗师严凤英

1948年流落到上海,解放前夕又辗转到南京。为生计所迫,易名严岱峰,先在舞厅伴舞,后结识京昆世家甘贡三之子甘律之,学唱昆曲《游园惊梦》等。严凤英对京昆艺术的刻苦追求,为后来她在黄梅戏中的精湛演技奠定了良好基础。

1950年春在“友艺集”活动中,出演过《御碑亭》等戏,她曾与甘律之合作《梅龙镇》,扮演李凤姐,获得好评。

1951年重返安庆舞台,继续在“群乐剧场”演出(后改名为“胜利剧场”),党派干部和新文艺工作者帮助改戏改人改制,使她“接触新文艺思想”,除演出传统剧目外,还配合土改、反霸、抗美援朝、宣传婚姻法等。

1952年夏参加了安徽省暑期艺人训练班,认真学习了中央人民政府《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思想变化之更大,“旧社会把我当成草,新社会把我当作宝”。解放前苦难的经历使她对共产党、对新中国充满了感情,从而也激发了她积蓄已久的艺术创造热情;同年应邀到上海演出《打猪草》,她在戏中所塑造的角色,情感真挚,性格鲜明,唱腔优美动人,演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严凤英也因此被上海观众誉为造诣很深的艺术家。

1953年调入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同年随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到南京演出《打猪草》。

1954年的华东区戏曲会演,获演员一等奖,是严凤英事业走向辉煌的重要一步,这次汇演直接为1955年电影《天仙配》拍摄奠定了基础;同年主演的《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被搬上银幕,随着电影的播映,黄梅戏从安徽省的一个地方小剧种,变成了全国皆知的剧种。

1953年到1965年表演艺术水平也不断腾跃,既形成了独自的风格特色,又代表着当时黄梅戏表演艺术的最高水平,并对剧种风格的形成发生了重要的影响作用。13年间,严凤英演出了50多个大小剧目,尤其在《天仙配》《女驸马》中塑造的七仙女、冯素贞的艺术形象,已成了她的代表作,也是黄梅戏中的珍品。

个人生活

情感生活

严凤英早年照

男友是安庆军区的业务骨干王兆乾,与王兆乾一起学跳交谊舞认识并相爱,后分手。

50年代初生下第一个儿子王小亚,小亚出生前,严凤英曾托人带信给王兆乾,说孩子要生了,但王兆乾没去。严凤英的师姐、在黄梅戏电影《天仙配》中扮演“六姐”的张萍评价严凤英的特点是性格倔强。那时,严凤英已经怀了身孕,上世纪50年代初,未婚生子要背负巨大的社会压力,但严凤英并不在乎。

严凤英为生计在南京舞厅唱歌时,认识了当时南京有名的“甘家大院”的三少爷甘律之,严凤英曾经在甘家居住,学习“京、昆”艺术。

1954年和甘律之结婚。

1956年与甘律之离婚;同年下半年在排演《王金凤》时认识了导演王冠亚,并与之结婚

健康状况

严凤英生活照

1968年4月8日不堪在“文革”中受到的屈辱,服安眠药自杀。

1978年5月23日中共安徽省委宣布为严凤英平反昭雪;8月21日省文化局举行了严凤英骨灰安放仪式。

人物评价

黄梅皇后

严凤英早年照片

严凤英虽然只活了38岁,但她对黄梅戏的发展作了卓越的贡献,影响极为深远。没有严凤英,黄梅戏或许仍然能够发展但不可能在全国众多剧种中迅速崛起。

严凤英从15岁开始登台演出,她天赋的嗓音、艺术领悟力以及向前辈艺人虚心学习的精神,使她所扮演的舞台形象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她先后主演了50多部大小剧目,塑造了陶金花、七仙女、冯素珍、织女、江姐,以及《春香传》中的春香、《打金枝》中的公主、《桃花扇》中的李香君等一系列人物形象。正因为她对形象塑造得成功,黄梅戏由流传一隅的小剧种迅速引起广大观众的注意和喜爱,

除了对艺术天赋的领悟,严凤英还是一位富于学习与创造精神的艺术家。从她登台演出到新中国成立初年,黄梅戏的生存环境艰难,表演艺术水平也处在粗糙的状态之中。新中国成立以后,严凤英和一批新文艺工作者为提高黄梅戏的艺术水平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她既虚心向前辈艺人学习,借鉴传统,更注重向兄弟剧种学习,曾拜北昆名家白云生为师学习京昆的程式动作,并融会贯通,用之于自己的表演中,为塑造人物性格服务。

严凤英的表演艺术,对黄梅戏剧种的特色和风格,还起到了极大的强化作用。这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其一、黄梅戏源于农村,带着朴实自然的气息,严凤英的演唱使之更加优美动听,形成了黄梅戏不同于京剧的沉厚、越剧的清丽、豫剧的豪迈的自然、优美、亲切的音乐风格;其二、由于严凤英表演艺术精湛,唱腔优美动听,逐渐形成了观众的审美心理定式,更加喜爱女性形象和女声唱腔。这种审美心理定式反馈到剧种自身,又使之在女性角色、女声唱腔本来已占优势的传统上,更加强化了这一特色,旦角戏在黄梅戏中占着最重要的位置,与其他剧种相比,黄梅戏的这一特色也十分明显,它与严凤英的表演艺术成就是密切相关的。

严凤英所作的努力,既为自己创立了典范之作,又为黄梅戏剧作家、音乐家架起了一座通往观众的桥梁。她以一己之力使黄梅戏的表演水平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使黄梅戏的艺术表现能力和张力大大的增强。

严凤英剧照

名家点评

赖少其《纪念严凤英》:“十年落花无数,何来锦囊,亦无埋花处,花在泪中难为土。举起招魂幡,犹有伤心处,春满江淮花起舞,燕子已归来,君在九天碧落处。”

李明杠《念奴娇·忆严凤英》:“岭头梅蕊,只明眸一瞬,众芳无色。歌舞淋漓情尽致,回荡大江南北,流韵山乡,蜚声环宇,此情真难得。画楼人坠,痴情留语堪泣。无意触动红墙,纯良姝丽怎抵凶雷击?一片冰心天可鉴,休向瑶台寻觅。湖上仙姿,翩翩起舞,又唱春潮急。歌凝花醉,有人亭畔横笛。”

后世纪念

2019年1月2日,北京市西城区第一文化馆举行严凤英大师离世五十周年北京纪念会。[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