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鸥(学名:Larus argentatus)又名黑背鸥、淡红脚鸥、黄腿鸥、鱼鹰子和叼鱼狼等,全长约60厘米。体型厚重,头部平坦。夏羽头、颈和下体纯白色,背与翼上银灰色。腰、尾上覆羽纯白色,初级飞羽末端黑褐色,有白色斑点。嘴黄色,下嘴尖端有红色斑点。冬羽头和颈具褐色细纵纹。数量较普遍。主要消灭有害啮齿类的益鸟。

银鸥一般会在陆地上或悬崖上生蛋,一般为三只。它们会保护这些蛋,而它们的叫声亦在北半球甚为闻名。

中文名

银鸥

外文名

Herring Gull

别名

黑脊鸥、大海鸥、大水鸽子

脊索动物门

保护级别

无危

鸥科

动物界

今颚总目、鸻形目

英文名

Herring Gull

鸟纲

鸥属

银鸥

拉丁学名

Larus argentatus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亚纲

今鸟亚纲

亚目

鸥亚目

外形特征

夏羽头、颈白色

外形特征

冬羽银鸥

夏羽头、颈白色。背、肩、翅上覆羽和内侧飞羽鼠灰色,肩羽具宽阔的白色端斑,腰、尾上覆羽和尾羽白色。初级飞羽黑褐色,羽端白色,第一枚和第二枚初级飞羽具宽阔的白色次端斑和白色端斑。内翈基部具灰白色楔状斑,依次往后初级飞羽基部灰白色楔状斑变为蓝灰色,且扩展到内外翈,而且越往内灰色范围越大,黑色范围越小,到最内一枚初级飞羽全为灰色,仅具黑色次端斑和白色端斑。次级和三级飞羽灰色,具白色端斑。下体白色,翅下覆羽和腋羽亦为白色。冬羽和夏羽相似,但头和颈具褐色纵纹。幼鸟第一年冬羽主要为黑褐色,头、颈、上体和下体具灰褐色斑点或羽缘。第二年尾基、前额和下体白色。虹膜黄色,嘴黄色,下嘴先端具红斑,脚粉红色或淡红色。

夏羽银鸥

大小量度:体重♂830-1775g,♀775-1250g;体长♂550-677mm,♀554-677mm;嘴峰♂45-65mm,♀50-63mm;翅♂437-489mm,♀423-480mm;尾♂150-213mm,♀155-188mm;跗蹠♂60-75mm,♀58-73mm。

野外鉴别:大型水鸟,体长55-73cm。嘴黄色,下嘴尖端有一红斑。头、颈和下体白色,肩、背淡蓝灰色或鼠灰色,腰、尾上覆羽和尾白色,脚粉红色。飞行时翅前后缘白色,初级飞羽末端黑色,且具白色端斑。

生活习性

银鸥在捕食

生境:

夏季栖息于苔原、荒漠和草地上的河流、湖泊、沼泽以及海岸与海岛上,冬季主要栖息于海岸及河口地区,迁徙期间亦出现于大的内陆河流与湖泊。

食性:

主要以鱼和水生无脊椎动物为食,有时也伴随海。上航行的船只,捡食从船上扔下的废弃物品,也在陆地上啄食鼠类、蜥蜴、动物尸体,有时也偷食鸟卵和雏鸟。

银鸥

习性:

常成对或成小群活动在水面上,或不断地在水面上空飞翔。飞翔极为轻快敏捷,常常轻轻地扇动翅膀,有时也能利用热气流在空中翱翔和滑翔。飞翔时脚向后伸直或悬垂于下。亦善游泳,在地上行走亦很好。休息时多栖于悬岩或地上。

叫声:

在繁殖地驱赶其他入侵者时发出愤怒的ping声。

迁徙:

中国主要为冬候鸟,部分夏候鸟。春季于3-4月迁往北方,秋季于9-10月迁往南方。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分布于阿尔巴尼亚、安提瓜和巴布达、阿鲁巴岛、奥地利、阿塞拜疆、巴哈马群岛、巴巴多斯岛、白俄罗斯、比利时、伯利兹、百慕大群岛、博内尔岛、保加利亚、加拿大、开曼群岛、中国、哥斯达黎加、克罗地亚、古巴、库拉索、捷克共和国、丹麦、吉布提、多米尼加、多米尼加共和国、萨尔瓦多、厄立特里亚、爱沙尼亚、法罗群岛、芬兰、法国、德国、直布罗陀、希腊、格陵兰、瓜德罗普岛、危地马拉、海地、洪都拉斯、香港、匈牙利、冰岛、印度、爱尔兰、意大利、日本、肯尼亚、朝鲜、韩国、拉脱维亚、立陶宛、马其顿王国、马提尼克岛、墨西哥、蒙古、蒙特塞拉特岛、缅甸、尼泊尔、荷兰、荷属安的列斯群岛、尼加拉瓜、挪威、巴基斯坦、巴拿马、波兰、葡萄牙、波多黎各、罗马尼亚、俄罗斯、圣克里斯托弗和尼维斯岛、圣卢西亚岛、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群岛、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荷属圣马丁、斯洛伐克、索马里、西班牙、斯里兰卡、苏丹、斯瓦尔巴岛和扬马延岛、瑞典、瑞士、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泰国、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乌克兰、英国、美国、越南、英属维尔京群岛、美属维尔京群岛。

银鸥分布图

旅鸟:哥伦比亚、塞浦路斯、厄瓜多尔、埃及、以色列、牙买加、哈萨克斯坦、卢森堡公国、马耳他、摩尔多瓦、黑山共和国、摩洛哥、北马里亚纳群岛、菲律宾、塞尔维亚、美国本土外小岛屿、委内瑞拉。中国分布

繁殖于新疆和内蒙古东北部、黑龙江西北部;迁徙或越冬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宁夏、山东、长江流域,西抵四川,南至广西、广东、福建、香港和台湾。

繁殖方式

繁殖期4-7月。通常成群在一起营巢,也有成对分散单独营巢的。通常营巢于海岸和海岛陡峻的悬岩上,也在湖边沙滩、湖心或河心小岛和苔原地上营巢,有时还在开阔沼泽地中的土丘上营巢。巢主要由枯草构成,有时巢内垫有少许羽毛。巢的大小为外径50-70cm,内径20-25cm。每窝通常产卵2-3枚,偶尔多至4枚。卵淡绿褐色、橄榄褐色或蓝色,被有暗色斑点,卵的大小为55-79mm×45-53mm。雌雄轮流孵卵,孵化期25-27天。

亚种分化

中文名称

拉丁学名

命名人及年代

1.银鸥美国亚种Larus argentatus smithsonianusCoues, 1862
2.银鸥指名亚种Larus argentatus argentatusPontoppidan, 1763
3.银鸥西伯利亚东部亚种Larus argentatus vegaePalmén, 1887

种群现状

银鸥

该物种分布范围非常大,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人工饲养

饲料配方

银鸥

银鸥以水生昆虫饲料为主,动物性饲料为辅。参考配方如下:第一阶段:蚂蚁卵80%,大米10%,增加小韭菜和昆虫;第二阶段:蚂蚁卵30%-40%,莜麦20%-30%,麦麸10%-20%,培育加豆角、葱叶、葵花、车前子、小韭等青绿饲料;第三阶段:莜麦40%,豌豆10%,麦麸30%,增加茴子白、豆角,葱叶、葵花、车前子等青绿饲料。饲养管理

按银鸥3个不同发育阶段和成体期不同需求进行饲养管理。第一阶段,从出壳到离开义亲独立生活约3周时间,平均体重38-427g。此阶段主要由家鸡带领觅食,饲料以蚂蚁卵为主。在林间的落叶松、云杉枯叶堆里埋藏大量蚁卵,收集时将整个丘状蚁巢放在口袋或桶里,每日撒喂,要连复合物一起摊撒,并补给部分嫩根和叶。第二阶段,从幼雏独立生活到羽色变深为亚成体阶段,约1个半月时间,平均体重427-1162g。此阶段幼鸡舍量大,消化能力强,单纯供给蚁卵,营养成分不完全,不利于幼鸡的生长发育。饲料要以莜麦、麦麸为主,蚁卵为辅,还要增加青绿饲料、细砂粒以增进消化力。另外还要添加一些肉末,以增加动物蛋白含量。第三阶段,羽毛接近成体,体形为亚成体阶段。此阶段,食量和消化能力大增。饲料以莜麦、麸皮、豌豆为主,增加大量嫩根、块茎、浆果、蔬菜,还要喂部分肉食和砂粒。第三阶段,饲料与第三阶段基本相同,同时增加野生植物的种子。在管理上还要注意以下问题:每天早晨和下午各供良一次,下午供水一次,早晨食后,放到院中活动,以便觅食新鲜根茎和地面昆虫。外放时,要严防犬猫侵害。傍晚饮水后自行归宿。育雏期由代孵抱卧。

疾病防治

在人工饲养的银鸥群中发生严重的食毛现象,称之为食毛症。防治方法是:建造与银鸥活动规律相适的饲养大棚,扩大饲养面积,并使其归宿有树,饮水有水原,植被繁茂,隐藏良好,土质疏松,适宜银鸥进行沙浴。夏季地面昆虫丰富,并补充必要的营养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