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工记》是中国战国时期记述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文献。《考工记·匠人》所载的王城规则制度。这个制度正是西周开国之初,以周公营洛为代表的第一次都邑建设高潮而制订的营国制度。

中文名

周礼·考工记·匠人

出处

《周礼》

作者

周公营洛

作品体裁

制度

字数

321

创作年代

战国

作品原文

周王城图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夏后氏世室,堂修二七,广四修一,五室,三四步,四三尺,九阶,四旁两夹,窗,白盛,门堂三之二,室三之一。殷人重屋,堂修七寻,堂崇三尺,四阿重屋。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五室,凡室二筵。室中度以几,堂上度以筵,宫中度以寻,野度以步,涂度以轨,庙门容大扃七个,闱门容小扃三个,路门不容乘车之五个,应门二彻三个。内有九室,九嫔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九分其国,以为九分,九卿治之。王宫门阿之制五雉,宫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宫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

注释译文

白话译文

《元河南志》周王城图(元璟)

匠人营建都城,九里见方,[都城的四边]每边三门。都城中有九条南北大道、九条东西大道,每条大道可容九辆车并行。[王宫的路门外]左边是宗庙,右边是社稷坛;[王宫的路寝]前面是朝,[北宫的后面]是市。每市和每朝各百步见方。夏后氏的世室,堂前后深七步,宽是深的四倍[为二十八步]。堂上[四角和中央分布]有五个室,[每室四步见方,每边都有]三个四步见方;[每边都有四道墙,每道墙厚三尺,每边都有]四个厚三尺。[堂的四周]有九层台阶。[每室的]四方[各开一门],每门两旁有两窗相夹。[用蛤灰]把墙涂饰成白色。门堂是正堂的三分之二,[堂后的]室是正堂的三分之一。殷人的重屋,堂深七寻,堂高三尺,[堂上]有四注屋,[四注屋上]有重屋。周人的明堂,用长九尺的筵来量度,[它的南堂]东西宽九筵,南北深七筵,堂高一筵,共有五室,每室二筵见方。室中用几来度量,堂上用筵来度量,宫中用寻来度量,野地用步来度量,道路用车轨来度量。庙门的宽度可容七个大扃,闱门的宽度可容三个小扃,路门的宽度容不下五辆乘车并行,应门的宽度为三轨。路寝内有九室,九嫔居住在那里。路门外有九室,九卿在那里处理政事。把国事划分为九个方面,由九卿负责治理。王宫门屋屋脊的建制高五雉,宫墙四角[浮思]建制.高七雉,城墙四角[浮思]建制高九雉。[城内]南北大道宽九轨,环城大道宽七轨,野地大道宽五轨。用王宫门阿建制[的高度],作为[公和王子弟]大都之城四角[浮思]高度的标准。用王宫宫墙四角[浮思]建制的高度,作为诸侯都城四角[浮思]高度的标准。用王都环城大道的宽度,作为诸侯都城中南北大道宽度的标准;用王畿野地大道的宽度,作为[公和王子弟]大都城中南北大道宽度的标准。

营国制度

《周礼·考工记·匠人》所载的王城规则制度。这个制度正是西周开国之初,为以周公营洛为代表的第一次都邑建设高潮而制订的营国制度之一据此制,王城规划具有以下一些要点:

(1)王城方九里,四面构筑城垣,垣高七雉(七丈),城隅高九雉(九丈)。每面各开三门,共计十二座城门。

(2)城系采取传统的以宫为中心的分区规划结构形式来规划的。城内可分为宫廷区、官署区、市区、居住区等。宫廷区又可分为由内朝及寝宫所构成之宫城分区和由外朝、宗庙及社稷所构成之宫前分区。

王城示意图

(3)宫城置于城之中部,四面筑有宫垣,垣高五雉(五丈),宫隅高七雉(七丈),宫门(指正南门,实即应门)屋脊标高为五雉(五丈)。城之四面各开一门。宫城之南北中轴线,即作为全城规划的主轴线。宫城内可分为朝、寝两个小区。前为朝,后为寝。朝有治朝及燕朝之分;寝有王寝、后寝之别。

(4)宫居中,按“前朝后市”,“左祖右社”之制,环绕宫城,对称罗列。此“朝”即宫前区之“外朝”。

(5)官署区设于外朝之南,各官署分列在城之南北中轴线两侧,以为宫廷区的前导。

(6)按三朝三门之制,沿城之规划主轴线,依次由南而北,分别布置宫廷区之皋门、应门及路门,和其相对应之外朝、治朝与燕朝。皋门为外朝朝门,也是宫廷区之正南门。应门为治朝朝门,又是宫城之正南门。路门为路寝之廷一燕朝朝门,也是宫城内朝、寝两个小区分界的标志。

(7)城内道路采用经纬涂制,按一道三涂之制,由九经九纬构成南北及东西各三条主

干道,环城还置有“环涂”,结合而为纵横交错的棋盘式道路网城外置有“野涂”与畿内道路网相衔接。经纬道宽九轨,合周尺七丈二尺,环涂宽七轨,合周尺五丈六尺,野涂宽五轨,合周尺四丈。

(8)朝及市的规模为各居一“夫”之地,即占地一百亩。

以上便是《考工记·匠人》所载之王城规划制度的主要内容。从这里,当可看出王城规划的基本面貌。《考工记》没有提及城内居住区的规划,当可以《逸周书·作雒》所载之居住制度作为补充。

创作背景

据考古工作者的推算,纪南城的城垣大约营建于春秋晚期或春秋战国之交。楚国与华夏诸国相同,早在齐桓公称霸之时,即已成为攘夷的对象,所谓“南夷与北狄交侵,中国不绝如线”的南夷;就是指楚国而言。楚王也以蛮夷自称,可见其中是有相当差距的。经过战争与交往,这样的差距逐渐得到泯平,不过影响还不易完全消失。战国时,孟子犹讥楚人许行为南蛮鴃舌之人,他可知矣。如果所谓“经涂九轨”真的始见于楚国的纪南城,并进而传到中原,为《考工记·匠人营国》的撰著者所撷取,可能不是很早的事情。

至于国中的市,《考工记》以市和朝相联系,而有面朝后市的规划,可是早在西周时始建的临淄城和曲阜城,都没有显示市的所在。东周初年至于春秋始建的郑韩故城和侯马古城也皆未见市的所在。其他考古发掘也都无所发现。有之,当数到秦雍城。秦雍城始建于春秋之时,其后陆续增修,迄至战国,规模初定。城中有市。市的遗迹中且发现货币,以此推断,其时代大致属于战国时期,与东周初年无关。

作品影响

考工记作为中国较早也较为完整的艺术论著之一,其设计思想对后世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其中“匠人营国”篇中关于城市规划,制度等级等各方面的描述,无不体现其深远思想意图,对后世都城营建等方面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