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首山,古称甘浚山,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段北部,属于天山余脉走廊北山的一部分。是河西走廊与阿拉善高平原的分界线。东部位于甘肃省金昌市,西段位于甘肃省张掖市。龙首山名来自主峰东大山山东的同名山峰,山形似龙首,故名龙首山。主峰东大山。历史上,龙首山是河西汉民族政权与漠北少数民族政权的分界线、战略要地。东端的龙首山金川巨型硫化铜镍矿世界著名,镍储量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同时伴有10多种金属和贵金属。

龙首山及其主峰东大山为自然保护区,属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中文名

龙首山

别名

甘浚山

长度

195km

地貌

波状丘陵

所属地区

天山余脉走廊北山

宽度

30--35公里

所属山系

天山余脉走廊北山

走向

东西

终点

金昌市金川区

地理位置

河西走廊中段北部

主峰

东大山

起点

山丹县板桥堡

主要景观

主峰东大山

张掖市龙首山西段主要山峰

山峰

海拔(米)

位置

东大山3616主峰,甘州区东大山保护区东南部
龙头山(龙首山)3076山丹县北东乐、清泉交界处
红沙窝北山2148甘州区三闸镇北红沙窝林场北
南顶3678甘州区东大山保护区西南
展开表格

龙首山南支脉金川峡一带地貌

(南支脉)位于绣花庙、水泉子北部,花草滩南部,东西长30公里,南北宽10公里,海拔2984米,南山坡度较陡,北有兰新铁路,南有甘新公路,是机动的防御阵地。
金昌市境内龙首山南支主要山峰

山峰

海拔(米)

距永昌县城(方向公里)

备注

风门山2033东向19.0龙首山南支末端
黄家泉口东15.7下四坝至黄家泉要道
麻黄沟东东北永昌至河西堡公路经此
大坂沟东北金川东至河东堡驮道
展开表格

龙首山(北支脉),永昌县北山系龙首山向东延伸的部分,位于县城北35公里处,东西长96公里,南北宽42公里,海拔2827米,是镍都金川的屏障。自山丹县入境,向东分布于金昌市北部与内蒙古自治区阿右旗的边界处。

·

金昌市境内龙首山北支主要山峰

山峰

海拔(米)

距永昌县城(方向公里)

备注

红崖山1755东东北54.9清河、双湾北部草原交接处
大口子1572东东北57.2永昌与民勤交接处
龙口山1736东东北50.4双湾通清河要道
东水崖子东东北48.6放牧、行人饮水处
展开表格

自然资源

林木资源

据清代史料记载,龙首山高山地带及各河流下游两岸,分布小面积天然乔木林。在广阔的荒漠地带,生长有红砂、珍珠、白茨、拘祀、虹柳、骆驼剌、沙拐枣等灌木。汉唐以后,河西战乱纷繁,历代官府不思保护林木,肆意滥垦、滥牧、滥伐、滥焚林木,祁连山前山天然森林遭到破坏,林线后移。走廊地带的人工成片林,1949年,只保存1.8万多亩,四旁植树也寥寥无几。天然森林主要分布于东大山和龙首山区海拔2700~3400米的阴坡和半阴坡。其余地方干旱缺水,仅生长一些零星小灌木或半灌木。

1990年,东大山自然保护区有天然林3.12万亩;主要树种为青海云杉、油松、高山柳等,乔木林1.99万亩,占林区有林面积的63.78%;灌木林1.13万亩,占林区有林面积的36.22%。分布在冰沟、中林沟、危鹿沟、黑沟及头道、二道、三道沟等地。

山丹龙首山残存的天然林面积,乔木2300亩,灌木4580亩。长沟山一坡松有小片天然林地约75亩左右。

东大山是甘州区唯一的自然森林区,被列为甘肃省自然森林保护区。1956年和1962年,分别在东大山、龙首山建立国有林场和管护站,1978年合并为“自然保护区管理站”。1981年,东大山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7年,划入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山丹县林业用地龙首山区0.688万亩,天然林区以青海云杉为建群树种,千高耸而端正,叶浓密而青翠,成材木需百年时间。次之有祁连圆柏、山杨。花木树种有杯腺柳、山丹柳、中国黄花柳、毛枝山居柳、红花忍冬、鬼箭锦鸡儿、小叶锦鸡儿、绣线菊、小蘖、水枸子、灰枸子、窄叶鲜卑木、茶蔗子、串地柏、金露梅、银露梅等。凡未经践踏破坏的灌木林,枝叶稠密,景色宜人。

草场资源

龙首山区的草场主要有几类:

1、干荒漠草场,主要分布在农业灌溉区以外的平山湖、花草滩等山间盆地冲积扇干沙床,面土壤为灰棕荒漠土、风沙土和盐土,植被以旱生、超旱生及耐盐植物为主,平山湖蒙古族乡靠此类草场放牧骆驼和山羊及蒙古细毛羊。山丹县境内,半荒漠植被类面积105.7859万亩。主要分布在红石泉以东、青羊口以西兰新铁路两侧和白水泉滩、马莲井滩、柴胡子滩、丰城堡滩、黄草滩、王家滩的缓平原与低丘陵上。

2、山地荒漠草场,主要分布在东大山海拔2000米以下低山区,面积23.36万亩,可利用面积13.82万亩,植被以小灌木为主,载畜量4258个羊单位。此类草场于旱缺水,牧草生长极差。只能作为山羊、一骆驼的四季牧场和绵羊的春秋牧场。

3、荒漠化草原草场,主要分布在东大山以西,海拔2000-2300米地带,面积34.63万亩,可利用面积26.94万亩,植被以真旱生、多年生丛生草本占优势,其次为旱生、超旱生的小灌木和一年生草本,可食鲜草量每亩55.9公斤,载畜量为1.10万个羊单位,这类草场地势平缓,可作细毛羊的冬春场,山羊、骆驼的四季草场。

4、地草原草场,主要分布在东大山海拔2350~2800米的北坡。植物以旱生、多年生木本植物为主,禾本科针茅属占优势,可食鲜草量每亩65.8公斤,面积为22.05万亩,可利用面积22.05万亩,载畜量9933个羊单位。此类草场低暖避风,是基本的冬春草场。

5、山地草甸草场,分布在东大山北坡海拔2800~3000米的地带,以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阴坡以灌木丛占绝对优势,阳坡平缓地带则以小灌木、莎草科、杂类草占优势,可食鲜草量每亩67公斤,面积1.31万亩,可利用面积1.10万亩,载畜量5070个羊单位。此类草场冬季寒冷积雪,不便利用,夏秋凉爽,是绵羊和山羊的夏秋优良牧场。

6、高寒草甸类草场,分布在东大山海拔3000-3633米的山坡及平缓山顶,植被以冷中生、中旱生为主,可食鲜草量每亩62公斤,面积8893亩,可利用面积8893亩,载畜量3785个羊单位。这类草场由于山高寒冷,不便利用,只适于夏秋短期放牧山羊和牦牛。

动物资源

青羊、豺(豺狗、豺狼),(岩羊、斑羚),广布于祁连山、大黄山、龙首山等多石的山岩地带;

东大山、龙首山自然保护区有野生动物49种,其中鸟类36种,兽类13种。一级保护动物有雪豹二级保护动物有白臀鹿、岩羊、盘羊、黄羊、猪刑、零才琅、鹅喉玲等7种。

境内属于国家重点一级保护的野生动物。兽类:雪豹(艾叶豹)、普氏原羚(滩黄羊)。

鸟类:黑鹳、玉带海雕(黑鹰)、白尾海雕(黄嘴雕)、斑尾榛鸡(柳鸡)。二级保护的野生动物。

兽类:豺(豺狼)、马熊(瞎熊)、马鹿(獐子、香子)、白臀鹿(青鹿)、黄羊、藏原羚(山黄羊)、岩羊(石羊、青羊)。

鸟类:鸢(老鹰)、苍鹰(黄鹰)、雀鹰(鹞子)、草原雕(大花儿雕)、藏雪鸡(淡腹雪鸡)、暗腹雪鸡(高山雪鸡)、蓝马鸡(松鸡)、雕鹗(大猫头鹰)。

矿产资源

龙首山东段,有色金属矿产有铜、镍、铅、.锌、钨、铋等6种。其中巨大型铜镍矿床1处,矿点、矿化点10处。

金川镍矿主要在宁远堡乡的自家咀一带,储量丰富的硫化铜镍矿床,仅次于加拿大的萨德伯里,为世界第二大矿,居全国首位。这里除富藏铜镍外,还伴生丰富的钴、铂、钯、锇、铱、钌、铑、金、银、.硒、硫等多种资源。

非金属矿床有磷、石灰岩-白云岩、石英岩。石膏_粘土;膨润土等矿种。其中大型矿床5处、中型矿床8处,小型矿床6处、矿(化)点10处。主要分布于龙首山区。

石英岩有大型矿1处。中型矿1处,小型矿2处,矿点2处分布于龙首山区,为沉积变质成因,矿体呈层状产出。高石咀大型石英岩矿床投入开采,由金川公司作为冶金辅助原料利用。

萤石:有中型矿3处,小型矿1处,矿点2处,分布于永昌县城南的馒头山,为中-低温热液矿床,矿体多呈脉状产出,矿石质量较好,多为地方群众开采。

龙首山西段,铁矿主要分布在山丹县段内黑山头矿区、三岔口赤铁褐铁矿点,矿点位于龙首山式向斜中,成矿时代加里东期及华力西期。矿体以裂隙充填为主,热液交代次之。矿物有磁铁矿、赤铁矿、黄铁矿,个别伴有含锺矿物。三岔口赤铁褐铁矿点位于县城北10.5公里处。矿化范围东西长900米。矿体集中在西段450米内,东段仅有零星矿体出露,矿化宽50米,区内矿体9个,长2-3米,宽0.5-2米。储量2.7万吨。

水泥石灰岩矿已知矿产地小型2处(山丹县龙头山、放拉麻顶),矿点4处。为沉积变质型水泥石灰岩矿,分布在龙首山区南缘地带。含矿地层主要为震旦系及石炭系,因变质作用,灰岩多为大理岩或大理岩化灰岩,矿石一般含硅质较高,质量变化大。

白石关湾水泥石灰岩矿位于山丹县城北东8.1公里处,矿点处在龙首山槽皱带中。成矿时代为前震旦纪,属沉积变质型矿床。含矿岩系为灰绿色云母否英片岩夹石灰岩,白云质灰岩。矿体呈层状,长400米,宽约30米,矿石主要为方解石。储量178.9万吨,由乡镇企业开采。

硅石主要分布在龙首山、黑水沟一带,位于山丹县城北。储藏量为5838万吨,山丹焦化厂、山丹农场、山丹农修厂建炉生产硅铁。

石英,主要分布在龙首山和三家盘道、悬山等地,储藏量1895万吨。长石质石英砂,储量50万吨,主要在红寺湖。

农产资源

发菜发菜古名“龙须菜”,俗名”头发菜”。是一种野生的陆生藻类植物。主要分布于红山窑、焦家庄、北海子、河西堡、宁远堡乡的低山荒漠地带。一般在冬季枯草季节采集。永昌发菜是甘肃著名的特产之一,它鲜美可口,回味隽永,营养价值很高,是筵席上的珍品,早在明清时期就有人采集食用。1950年以来,全县平均每年可收购2000多斤,丰年可收4000多斤。1980年多达10900斤。大部分由外贸部门调集,远销港澳地区和东南亚各国。

麻黄一名草麻黄,主要产地是宁远堡乡的草大坂、三叉河、麻黄沟、青土井、红洼、玉泉和河西堡乡的平口峡、玉石,东大山等荒山地区。雨水多的年份,每年约产70至120万斤,一般年份每年约产60万斤。

地理环境

水泉子峡,位于县城西北,距县城34公里,峡口全长10公里,最宽处3.5公里,最窄处2.5公里。北靠龙首山,南依大黄山,西与山丹县接壤,甘新公路贯穿东西,是新疆通往内地的必经之道,也是外侵进犯,我必守,敌必争之要地。此峡便于机械化部队运动,有疏散隐蔽,攻防作战的天然依托,但水源、天然植被缺乏。

甘沟滩,位于大黄山和长沟山之间,东起水泉子,西至峡口,东西长25公里,南北宽5公里,总面积为125平方公里,甘新公路从中穿过,’地形开阔平坦,至峡口一带逐渐收缩,是敌由西向东进犯的必经之路,是反空降地域。

西坡滩,位于金昌市西北方向,向南靠龙首山,东到河雅公路,北接宁远堡乡下四分村,西至曹大坂,东西长20公里,4南北宽115公里,总面积为300平方公里,是金昌市西北部的一片开阔地,便于机械化部队行动和集结,是反空降地域。

此外,山丹县大黄山与龙首山之间山间还有新河盆地。龙首山区的山间有白水泉盆地,红寺湖是龙首山区的山间槽地。

位置境域

龙首山,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段北部,属于天山山脉东延余脉之走廊北山的一部分。西起临泽县板桥镇东小北口(东小口子,古代板桥堡处),与合黎山相望,东跨金昌市金川区,至金昌市东界石羊河以西,北至内蒙古阿拉善右旗南部额日布盖。是河西走廊与阿拉善高原的分界线。长195公里,宽30-35公里,为西北-东南向的断块山,大部分位于甘肃省金昌市,部分位于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甘州区、山丹县。

地质

龙首山大地构造为祁吕贺山字形前弧西翼北侧,阿拉善台块南部的边缘隆起带,南靠北祁连山地槽,为前震旦系地层组成。山体主要由南山系变质岩构成,为准平原的岛状山。龙首山山体由震且系及石炭系变质砂岩、板岩、千枚岩及花岗岩等组成。加里东运动使该区折皱隆起成山,后经海西运动、燕山运动形成高大山体,尤其受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使山势更加陡峻,形成以构造侵蚀为主的断块上升的中高山地形。河谷发育呈树枝状分布,多“V”字型沟谷和障谷、岩坎和跌水。花岗岩及混合岩分布区,因球状风化,山顶多为馒头形。

地貌

山丹县一段山地景观

龙首山西段山地海拔2000-2800米,仅主峰东大山和龙头山海拔超过3000米(主峰在张掖东北,名东大山。最高峰3616米(一说海拔3633米))。山势陡峻,中度刻切,深度一般500-700米,东西高,中间低,呈马鞍形。山坡坡度20-30度;南坡陡,北坡缓。由于相对高度大,横断北部风沙再侵,拱卫了山前绿洲农田。又以南坡热力反射,提高积温,有利于山前农作物生长发育。龙首山东段,进入永昌县境,山势锐减,由西向东断续延伸,逐渐低矮。海拔1600至2500米。最高峰是成山掌,海拔3052米。有枸子山、武当山、风门山、龙口山等,属龙首山系的平行山脉和山间盆地。

龙首山西段最高峰(主峰)东大山

龙首山山丹县境内中段地貌

龙首山东段最高峰成山掌

龙首山北麓,与内蒙古自治区阿右旗接壤,属于巴丹吉林沙漠边缘地区。西段海拔较高,东段金昌市北部则海拔1700米以下,地势平坦,戈壁茫茫,风积沙丘集中分布于土窝铺,面积约数平方公里。近山为波状丘陵。海拔1500-2000米,最高达2283米。刻切深度50-100米,最大150米,波状起伏。地形高处覆盖0.5-5米的黄土,其它均为砂碎石、砂砾石,降水多的年份一年生草本植被较茂盛。

北麓在戈壁波状丘陵,间有由少量泉水发育成小块的红寺湖绿洲、与平山湖绿洲,均有公路循历史要道南通河西走廊。例如红寺湖倾斜平原,北以趄坡山与内蒙古阿拉善右旗交界,东起坡拉麻顶、黑山山麓,西至芦泉井,为巴丹吉林大沙漠边缘,海拔1920-2300米,四面环山,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平均坡降4-5%。由于强度的风、水侵蚀,地表多沟谷,覆盖0.5-1米黄土状土,下部为砂碎石或砂砾岩,大多土层中含盐。植被为小量灌木、半灌木组成的荒漠景观。

金昌市区及龙首山东端

龙首山南麓多冲积倾斜平原。从南至北有大马营滩、黄草滩、于定滩、花草滩、青羊口滩和绣花庙滩等。海拔2400-3200米,向西北倾斜,地势较平坦,土层较厚,植被较好,宜于发展畜牧业。石岗墩滩和山羊堡滩海拔1600-1800米,属砾石戈壁平原,植被稀疏。中国镇都一一金昌市的金川镇,就坐落龙首山东北麓的倾斜平原上。

龙首山北麓,龙首山与合黎山之间,有东小口子,实则地形开阔,为河西走廊中段通往阿拉善高原的又一通道,也是巳丹吉林沙漠外溢向南侵入河西走廊的必经之路。张掖至高台间的走廊中段流沙,即由此而来。

植被

龙首山南荒漠草原地貌

除龙首山主峰东大山和龙头山,因海拔高度超过3000米,植被具有垂直地带谱外,其它广大地区为荒漠草原和草原荒漠化植被。另外在一些低挂地区有盐化革甸和盐化沼泽。自北向南依次为:为砂砾质荒漠:地下水深,砂砾质灰棕荒漠土,干一极干,半灌木自茨、红砂、沙拐枣。为主,覆盖度为5%-30%。荒漠草原:地下水深,灰棕荒漠土,干旱,半灌木珍珠、红砂、合头草为主,覆盖度5%-10%,放牧或人为破坏严重。盐生荒漠草原:地下水深,盐土,干旱,半灌木珍珠、碱柴、红吵、合头草为主,覆盖度20%-30%,多为牧地。半荒漠草原:地下水浅,上层为盐生土,润-潮,草本为冰草、芦苇、芨芨草、白茨主,覆盖度20%-40%。山间少数绿州则分布有草甸草原、沼泽草甸草原。

东大山主峰高3616米,年降水量在400毫米左右,蒸发量大于1000毫米,平均气温为0℃,无霜期100天。由于气候垂直差异,导致土壤、植被发生明显变化。阴坡自下而上为山地草原、山地森林草原和高山草甸带。阳坡为荒漠、山地草原和高山革甸。山地草原带,分布在阴坡海拔2400-2600米之间、阳坡2600-3200米地带。阳坡2600米以下,阴坡2400米以下为荒漠带。山地草原带坡度较缓(平均20。左右),雨量偏少,气温较高,土壤为栗钙土,厚而干旱,有机质含量低(0-99厘米层为4.5%),土层为1.2米,优势灌木小廉、忍冬、灰拘子、抄地楠、狭叶锦鸡儿、木紫苑等。草本有茧茧草、克氏针茅、冰草等。另外在阳坡还分布有零星的祁连圆柏,总面积占乔木林的1.67%。该带因放牧频繁,植被低矮、草原退化,有向荒漠化过渡之趋势。

龙首山东段的高山草甸

山地森林草原带,分布在阴坡2600~3350米之间,是青海云杉分布区。土壤为山地灰褐土,苔薛和枯枝落叶层厚3-8厘米(最库为10厘米),有机质含量丰富(0-96厘米层为8.54%),质地为轻壤,土壤疏松,是涵养水源、调节径流的主要地带。主要树种除青海云杉外,还有山杨等,林下灌木有金露梅、抄地柏、吉拉柳、箭叶锦鸡儿等。草本主要有珠牙事、苔草、棘豆等,苔薛植物有山羽醉。

高山灌丛革句带,分布在海拔3350-3660米之间。该带气温低,商量较多,地势平绩,植被生长低矮。土壤为高山草甸和高山灌丛草甸土,有机质含量较高(0-94厘米层为7.5%),质地轻壤至中壤,土壤紧实,结构良好,含水量高,平缓处出现积水。植被主要有苔草、羊茅等。在海拔3200~3500米之间,出现团状吉拉柳群落和吉拉柳-箭叶锦鸡儿群落,混生有少量金露梅。

龙首山北麓为沙漠戈壁,接近绿洲北部有较平缓的剥蚀丘陵、麻岗植被复盖度在15%左右,只散生耐寒、耐盐碱的骆驼蓬、红砂、盐爪爪等。

龙首山东段,除花草滩、大小青羊口滩、露泉滩等为龙首山的山间盆地,植被比较茂盛,属半荒漠类草场,其余多为石质低山丘陵,植物稀少,属山地荒漠类草场。

气候

龙首山东段,气候干燥多风,光照充足,温差大,春季回暖慢,夏季无酷暑,冬季无严寒:年平均气温4.8℃,年平均降水量185.1毫米,年平均蒸发量2000.6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2884.2小时,日照率65%,年均相对湿度53%。大于或等于10℃年积温2011℃,无霜期134天左右。全县分为西南部高寒半干旱区、中部温凉干旱区和北部温暖干旱区,从西南到东北,地区性气候差异比较明显,即海拔渐低,气温渐高,降水渐少,光照渐强。在夏季(7至9月)内有多阵性降水及雷暴,最大特点是气候湿润,.终年气温较低。

水文

龙首山区降水少,沿山河沟仅有少量季节性洪水,比如山丹县的清水沟、小深井河、阴洼沟、柴湖沟等,水量没有统计数据。早期盆地中有不少白水出露,已经基本干涸。

地下水缺乏,地下径流模数一般在0.5升/秒平方公里以下,且水质较差。主要分布在:北部新河盆地,是大黄山与龙首山之间的山间盆地。地下水补给量5706立方米,排泄量6044万立方米,开采3692万立方米,潜水的补给来源主要是两山区沟谷排出的地表径流同灌溉水的入渗。盆地的中下段地区,即在马营河畔的四坝滩,山丹河畔的城区以及丰城堡滩潜水资源也较丰富,单井涌水量一般在1000-5000立方米/昼夜,水质大多较好,矿化度小于1克/升。老军乡丰城堡一带,有多层承压含水层,局部自流,有喷井l眼,水质较好。

白水泉盆地,系龙首山区的山间盆地,由于盆地封闭性好,基本上形成了一个自求平衡的小水文地质单元。地下水补给量为370万立方米,排泄量223万立方米,已开采180万立方米,潜水的主要补给来源是排出沟谷的雨洪径流入渗与龙首山基岩裂隙水潜流补给,单井涌水量为100立米/昼夜左右,且水质较差,矿化度2-5克/升,含氟量1.2毫克/升。潜水埋深多为40-50米,流向自北东至南西,在南西边缘处,潜水因受地质构造的影响,有少量以泉水的形式溢出地表。

红寺湖是龙首山区的山间槽地,潜水的补给来源是山区基岩裂隙水与沟谷雨洪径流的入渗,含水层厚度1-2米。马莲湖一带有零星的上升泉。地下水补给量229.4万立米,排泄量222.3万立米,且矿化度大于2克/升,氟离子含量1-2毫克/升之间。

自然灾害

地震

张掖地区位于祁连山地震带的中段。此地震带呈北西西向展布,东端与南北地震带相接,西邻阿尔金山地震带,北界在金塔、阿拉善以南,南界进入青海境内。带内以北西西向深断裂为主,其次为北东向深断裂和北北西向断裂。其中北西西向断裂在更新世以来具有强烈活动,是主要的孕震构造之一。

1954年2月11日8时30分,山丹发生7.3级地震,龙首山北红寺湖为震中,震中地震烈度10度。中国科学院等18个部委的科学工作者,进行地震现场科学考察。大湖、高泉山、马莲井、亚马头一带普遍出现地面裂缝,山崩地滑,民房倒塌;双窝铺及大湖一带,河槽和两岸田地里有顺河方向的大裂缝,河岸黄土普遍崩滑,沿河村庄民房,几乎全部震倒,湖滩裂缝有小泉涌出。草沟、三十里堡、东乐旧城、大佛寺、小寨子一带,建筑物墙壁裂缝,倾斜或倒塌。全县压死人50名,压伤329人,并伤亡牲畜282头,倒塌房屋7277间,人民财产损失极大。

山洪

龙首山西段,南北依山,中间低洼。虽年降水量少,但沿山地区常发生暴雨、山洪,且很汹猛,时有淹没村庄农田,冲毁渠路林木,危及人畜财产,造成灾害发生。

1987年6月11日,山丹县龙首山、醋高山发洪,东乐乡十里堡材30户农民被淹,倒房75间,畜棚44间,损坏家具多件,淹死驴2头,13户农民63人无家可归。

1988年6月5-7日,祁连山、龙首山普降大雨,民乐县降水量36毫米,童子坝渠冲坏20处,计1700米$海潮坝洪峰17立方米/秒,冲毁渠道23处,长185米p马蕾墩冲毁渠道68米,建筑物3处。

1989年7月10日,张掖市普降大雨,人祖山洪水猛发,靖安、三闸、乌江乡32户农民被淹。东大山口洪水15立方米/秒,冲毁国营张掖农场耕地1042亩,防护林200亩,冲坏渠道、养鱼池,直接经济损失113.5万元。

文化活动

古代战事

中统元年(1260年),忽必烈继位,亲王及部将有图谋叛变者。陈兵关、陇地区的阿蓝答儿、浑都海乘机发难,发动兵变。忽必烈遣宗王哈丹哈必赤、阿曷马率兵征讨。阿蓝答儿、浑都海兵败退据删丹北境龙首山区,企图凭险据守,以伺再起。此时,按竺迩年老卸职,由其长子彻理任元帅。当哈丹哈必赤、阿曷马率军抵删丹时,按竺迩说:“现在内乱迭起,波及关、陇,还不是臣子们高枕无忧的时候啊!我虽年迈,尚能领军破贼"于是,率军出龙首山耀碑谷(龙首山大口子),与阿曷马围击叛军。时大风骤起,黄沙蔽日,昼如晦。按竺迩身先士卒,其勇不减当年,战至黄昏,叛军大败,阿蓝答JL,浑都海皆被生擒;捷报传至京师,世祖忽必烈明诏褒奖,赐弓、矢、锦衣。

农牧业

龙首山区,以牧业为主。汉以前,此地先后有西戎、西羌、乌孙、月氏、匈奴等在南、北麓草原放牧。但考古发现,5000年左右前己种植大麦、小麦、高疑、粟等农作物。西汉开始在南麓设置边塞城池,迁民屯垦,晋至隋、唐至宋的少数民族割据时期有撂荒返牧的情况,特别是龙首山东段的永昌地区。宋于元代,都十分注重农业发展。明、清更加注重兴修水利,由于山丹河、西大河、金川河等地灌溉,农业得到长足发展。主要分布在山丹县的李桥、位奇、陈户、清泉、红寺湖乡,甘州区的安阳、花寨乡,永昌县的西大河、金川河灌区内,天生坑国营八一农场,以及山丹农场等耕地以灌耕灰钙土为主,土壤速效养分低,作物一年一熟。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豆类作物比重较大,耕作粗放,农业生产水平较低。

而畜牧业在山区一直占有比较大的比重。西汉时由于移民实边及东西交通的开辟,民间禽畜品种,较前增加,唐末于边境设市马场,与羌、突厥诸族进行茶马互市,山丹马匹得以选优。元代,“括诸路马’’规定所有色目人(除汉、蒙之外的少数民族)有马者三取其二,汉民马匹全部归公,隐瞒互市者犯法,故民间多不养马。明初,诏令民间养马,境内马匹日渐蕃息。清初,总兵官张勇于洪水开市,与青海蒙、藏等族通商,进行茶马交易。境内政局相对稳定,畜牧业发展较快。龙首山西部的山丹县红寺湖乡、甘州区的平山湖乡,是县政府确定为牧业乡镇。老军乡、位奇乡的北部村庄半农半牧区。东段永昌县境内主要要龙首山高山区草原带,及海拔2100至2700米的花草滩、孤山子,枸子山—带。面积为87.5万亩,可利用面积744万亩,以旱生植物为主。而山北内蒙古阿右旗地区一直都是少数民族游牧的地区。

冶金工业

永昌历史上无有色金属冶炼工业,但有采矿业。据《永昌县地名资料汇编》记载,境内因淘金、挖银而命名的地名就有:大黄山北坡的金湾、金沟,龙首山北麓的金沟子、矿子沟、银洞沟等。龙首山北侧的双井子牧场以东有东金场、西金场,祁连山皇城金洞沟、

金川镍矿

金川镍矿,国家在此设采,选、冶一体的联合企业——金川有色金属公司,有“镍都”美称。金川镍矿的发现,不仅从根本上结束了中国缺镍少钴的历史,而且使中国镍钴矿资源地质储量一举跨人世界前列。邓小平、方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来到金川视察,称赞金川是难得的“金娃娃”。1981年金昌市成立后,该地移交金昌市管辖。

1974年宁远堡公社在龙首山北侧建成水涮石厂,年产水刷石1400吨,水磨石5000吨。同年,宁远堡、河西堡公社建立了砂石管理站、砂石场等企业,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向建筑单位销售。1990年全县共有村办采石矿7处,全年共采石灰石3万吨,水涮石1000吨,铁路基石6万立方米。

铁矿开采全县境内共有9个铁矿点,总储量为80.34万吨,主要分布在龙首山独峰顶、三岔口、大口子、红寺湖、清水井及峡口驿一带。1960、1970年代曾开采过,有储量约70万吨。矿床成因为沉积型和热浪充填两类。矿石主要为磁铁矿、赤铁矿和褐铁矿,含量一般在30%,最低28%,最高可达54%。

石灰龙首山有丰富的石灰石,质量好,境内有较长的烧灰历史。因销售限制,多为个体生产。主要集中于清泉乡,年产量3.5万吨。

旅游信息

交通

龙首山南北隔断,凭少数峡口通行。原为驮队小路,民国以后,逐步改造为现代公路。主要有:

山(丹)红(寺湖)公路,全长27公里,1976年在原驼道的基础上劈山整修,从清泉镇经清水沟,穿越龙首山,到红寺湖乡,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相接,结束了红寺湖乡牲畜驮运的历史,大大方便了南北物资、经济的交流。

东段金昌市境内,向东经过金川峡的道路有两条:一条从永县城经金川东、三道湾,出韩家峡至河西堡,再出隘门至宁远堡,全长约32公里,部分能通大车;第二条从永昌县城经玉皇地、麻黄沟、河东堡、出隘门可达宁远堡和双湾,能通大车,全长约70公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已经建为河雅公路,此路可通武威和阿拉善。向西,经过龙首山与焉支山间的峡口的路是:从永昌县城经水磨关、红庙墩、崇岗堡、三条沟、王信堡、水泉子、绣花庙可达山丹县城,全长100公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已经建为甘新公路。

文物资源

四坝滩遗址,位于县城南5公里的四坝滩,在山丹农场西南、川口沙河东岸的高台地上。1947年春,培黎工艺学校在此开荒,发现夹砂红陶罐,路易·艾黎曾请考古学家裴文中、何乐夫来此考察。1953年,安志敏来丹进行调查。文化堆积灰厚0.6—3米,出土文物有石斧、石刀和敲砸器等。陶器有单耳罐、双耳罐、杯、壶、器盖、小型器物,多素面,也有少量划纹、绳纹。因首次发现于四坝滩,故名“四坝文化"。初步定为青铜期文化类型,是马厂文化向西发展的一种文化。之后,在民乐东、西灰山,均发现相同器物与小麦种子,证明距今约4000年前的境内先民,从事农业生产已有相当水平,和后来活动在这里的大月氏、匈奴族都不相同。遗址保护范围2000平方米。1953年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重新公布。

龙首山下明长城遗址

汉长城(又称塞),境内汉长城,东南接永昌水泉子段,从十五里口开始,经老军、陈户、位奇、清泉、东乐5个乡18个自然村,逶迤北上龙首山脉东大山烟洞口,入张掖界,全长98.5公里。始建于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由壕沟、壕棱、自然河、烽燧、列障构成。全线以壕沟代替墙垣,唯老军乡硖口南口向东约3.5公里,由羊虎沟下游顺柳沟山南麓以陡坡代替壕沟。存壕沟深0.8到3米,口宽5-8米不等;壕沟里沿有壕棱,呈土脊状;烽燧除H8号燧座落于壕沟外侧、海拔2172米的金山子制高点,其余均筑在里沿的壕棱上。底边5米左右、高6米以下。燧间距离多为1.25公里。除硖口一列障筑于壕沟对面、硖谷两侧的山上,其余列障与壕棱上的烽燧相连。列障面积一般为100平方米左右。存壕沟全线共59.95公里,烽燧19座,列障3处。1981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壕沟两侧15米内。

明长城(俗称边墙),县境内明长城起止地点、走向、经过乡、村、地段、长度大致与汉长城同。汉长城在北侧,明长城在其里,相距10-80米之间,平行延伸。嘉靖后期始建,隆庆六年(1572年)竣工。由黄土夯筑的墙、墩(史称墩台或随墙墩)、列障构成。墙《甘镇志·兵防》载:“大墙底宽一丈二尺,顶阔六尺,实台高一丈三尺五寸,裙墙三尺五寸,共高一丈七尺"。墩台覆斗形,夯层0.15-0.20米,底边一般8-12米,高10米左右,内有松柏椎木,墩台里侧与墙体里侧标齐,外侧突出。墩里10一30米处,有“一"字形排列的旗墩(或日烟墩)3-9座。存全、残墩台64座(其中6座是加筑汉燧沿用的),墩距一般为1.25公里。列障均与墩台相连,面积最大4.5万平方米,最小131平方米,障墙多坍塌为土脊状,仅存痕迹;由东乐乡西屯村58号墩台至烟洞口一段9.5公里的明长城是在汉长城基础上加筑沿用的。除对汉燧用黄土包筑外,明代还加修了与燧相连的列障和障壕、旗墩。明长城实存82公里。1981年列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长城两侧15米以内。

烽燧,有汉代(含明代加筑沿用的)和明代的,共73座。这些烽燧星罗棋布、纵横交错地分布在龙首山、祁连山北麓各山口、大黄山、大马营草滩、甘凉古道以及堡寨、村庄附近,并大致按东西、南北走向分布。类型分驿道烽燧、兵墩、陈望墩、苑马燧、田墩等。

山羊堡遗址,在东乐乡城西村西南、古弱水南岸高台地上,属青铜器时代四坝文化类型。面积7.5平方公里,文化堆积灰厚0.5米。最早年代约4000年前左右,出土文物有石斧、单孔石刀等石器。陶器有单耳罐、双耳罐、壶、杯、器盖。地表散落大量夹砂红陶片。纹饰多为略带稀疏的划纹和绳纹。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仙堤古城遗址,在位奇乡十里堡村西2公里古长城南侧。晋代置县,隋代并入删丹县。城垣坍塌为平地。遗址平面近似正方形,地表1米以下发现有灰层和大量陶片,地表散落陶片较多。收集东汉晚期陶罐2只和一石磨上片(残)。陶盆碎片上刻“寺”字。东北角残存黄土夯筑的城墙一段,残高1米、厚8米,夯层0.15米,已严重破坏,保护范围2.7万平方米。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乐城堡遗址,为东乐乡政府所在地,面积13万平方米,建于明弘治年间。平面呈长方形,中心道连东西门。城垣残高6米,底宽5.5米,西南、东南、东北角墩尚存,周围有护城河。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堡子城遗址,位于红寺湖乡大湖西北1公里处沙河西岸的沙滩上,面积1.6万平方米,现场散落黑釉粗瓷碎片,为明代戍边城堡。平面近似正方形,辟东门。墙体坍塌为土棱状,底宽6米,残高3米,四周似有护城河。

暖泉城堡遗址,在位奇乡暖泉村。面积11万平方米。元代始建,存遗址为明万历元年(1573年)扩建。平面呈正方形,中心道连东西门,东北角城垣连筑有子城,内有枯井。城垣四角有角墩,外有护城河。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新河城堡遗址,为陈户乡东、西门村所在地。面积12万平方米。建于明代。平面呈正方形,开东、西门,残存墙体仅长50多米,底宽9米,残高3米,四周有护城河。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草场洼古墓葬群,在清泉乡境内龙首山口子内约.1公里许沙河西侧的山坳内,面积4000平方米。出土文物有斜形“回"纹彩陶罐,三重波折文、二、三重横、竖线纹彩陶杯,菱形横线纹彩陶盆及网纹彩陶纺轮和素陶罐。属马家窑文化类型,约4000年前左右,系新石器时期土坑墓葬群。有重要历史和学术价值,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山羊堡古墓葬群,在东乐乡西屯村东南山丹古河道南岸的沙滩上。汉墓。中心墓群面积7.5平方公里。封土堆多为圆丘状,部分被破坏,南缘有窑址两处。出土文物有陶罐。地面散落大量子母砖块、灰陶片。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峡口石刻,位于峡口村石峡谷中段东侧。镌刻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鄢陵进士、刑部给事中陈柴书刻隶书大字“锁控金川",镌于高3米、宽2米的垂直石崖上。镌字面积1.68平方米,4字各0.40平方米,落款“大明嘉靖三十二载吉。刑部郎中国口敕恤全陕前左给事中鄢陵陈柒"。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龙首山东段山间的圣容寺

圣容寺,位于永昌县城北直距10公里的山谷中北海子乡金川西村辖地。寺初建于北朝周武帝保定元年(561)。建成后命名“瑞相寺”。隋大业五年(609)炀帝西巡,御笔改名‘‘感通寺”。中唐后,河西为吐蕃统治时改名圣容寺。多次重修和维修,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只存寺门和几间殿宇,1953年被当地农民全部拆除。圣容寺遗址存寺院台基和瓦砾堆积。圣容瑞像身躯部分刻制在原寺正殿的石壁上,依山而立,非常清晰。佛首藏于永昌县文化馆;寺后山顶上和寺前隔河山顶上完整地保存着大、小唐塔各1座;寺前石崖上保存着西夏文等“六体”文字石刻。所存瑞像和唐塔均为甘肃全省所罕见,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1981年由省人民政府公布圣容寺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龙首山东段孩母山下新建寺院

孩母山石窟,位于宁远堡乡西北约15公里的孩母山半山腰。石窟为天然生成,洞中供一石佛,下有甘泉,四季不涸不溢,洞顶有水珠不时下滴,发出叮咚悦耳之声,古寺已毁,只存石窟,也已塌塞。1981年随着宁远堡乡移交金昌市管辖。

历史沿革

山丹地处河西走廊中部蜂腰地带,祁连、龙首二山南北对峙,素有“走廊蜂腰’’、“甘凉咽喉’’之称,丝绸古道由境内东西穿过,南可通青海,北可达蒙古,东西控扼甘、凉,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龙首山区开发历史悠久,商周时期为西戎、西羌诸族牧地。春秋战国至秦为乌孙、月氏(肉支)牧地。汉初,北方匈奴族崛起,逐月氏族西迁,遂为匈奴族占据,属匈奴右地。西汉建置张掖郡删丹、日勒、番和、骊轩、显美县和武威郡鸾鸟县,开始了大量的屯田农垦,并逐步发展为古代丝绸之路上外商往来的重要聚集地,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后经三国魏、晋、南北朝战乱纷争,频频易政,到隋盛唐时期再次统一到中央政权下。西晋时,曾在山丹县境北部龙首山区兰池县,县治无考。后唐没入吐蕃。北宋没入西夏。元代置山丹州、永昌路,山北属行中书省。明初,在龙首山南麓边境屯兵设防之地改设卫、所,置山丹卫、永昌卫;山北“为边外地”,东西蒙古诸部落曾先后雄踞此地。清,在山南置设山丹县、永昌县;山北蒙古和硕特部和准噶尔部争斗数年,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硕特部由清王朝“赐居”阿拉善地区,设置阿拉善和硕特旗。同治年间,陕甘回民反清斗争波及永昌,这里遭到战火洗劫。1961年,山北设阿拉善右旗。1981年2月,原永昌县龙首山东南端宁远乡区域内的白家咀设置金昌市,永昌县由武威地区行政公署划入金昌市。[1]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龙首山南麓,是张掖市临泽县板桥镇、甘州区靖安乡、三闸镇、碱滩镇,山丹县东乐乡、清泉镇、位奇镇、老军乡、金昌市永昌县红山窑乡、焦家庄乡、城关镇、东寨乡。永昌县河西堡镇、金川区宁远堡镇位于南北两支之间的滩地。北麓为临泽县板桥镇北部、内蒙古自治区的阿右旗阿拉腾朝格苏木、甘州区平山湖蒙古族乡、山丹县红寺湖乡、阿右旗额日布盖苏木、金昌市金川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