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王城遗址位于湖北省黄冈城区禹王街道办事处,又名邾城,女王城,汝王城,吕阳城等名称。黄冈城区西北侧黄(州)团(风)公路的西面约50米。城址现存面积1.5平方公里,人口2.6万。1980年文物普查时进行了复查。城址整体呈长方形,城垣大部分保存较好,周长约5.5公里,城垣高5-8米,宽8-15米,在南北城垣各有一宽5-7米的缺口,东部城垣有二个6-7米的缺口,西部城垣毁坏严重;城垣的缺口处应为门道。禹王城是黄冈最古老的城址。

中文名

禹王城

地理位置

湖北省黄冈城区禹王街道办事处

保护级别

省级

占地面积

1.5 km²

历史

据《黄州府志》载:楚灭邾(今山东邹县),徙国君邾子移居于此,曰邾城(现新洲邾城街道)。唐杜佑《通典》云故邾国在黄州黄冈县北百二十里。汉置邾县(今湖北新洲),隋为永安郡治,唐中和元年(885年)迁州、县治于此(今黄冈市黄州区禹王城)。俗名女王城,传为楚王女之封地,后谐音为禹王城。晋咸康四年(338年)毁于战乱。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结构

禹王城[黄冈禹王城]

禹王城城址东、南、北三面修有土筑城墙,西面依托龙王脉山体支撑。现存面积1.5平方千米,整体呈长方形,南北走向,城垣大部分保存较好,周长约5.5千米,南北长1280-1420米,东西宽610-740米。城垣 残高5—8米,宽8—15米,在南北城垣各有一宽5—7米的缺口,东部城垣有二个6—7米的缺口,城垣的缺口处应为城门遗址。原滨长江,西面有2处港口。城垣四角外有面积约150-250平方米、残高5-8米的夯筑贺形台基,其中西南城角外一座称“望夫墩”,远近闻名。城外三面的护城河还依稀可辨。城内及城外有大量的春秋、战国、汉代的墓葬及水井、灰坑等遗存。是目前鄂东地区保存较为完好的东周时期的古城址之一。

曾用名

禹王城的名字,先后有邾城、女王城、汝王城、吕阳城、永安城等。《水经注。江水》中记载道:“江水又东,迳邾县故城南,楚宣王灭邾,徙于此。”明弘治《黄州府志》中记载:“城中多土堆,俗称女王城。”今人称禹王城可能是明代以后的事了。

古代墓葬

禹王城的历史还可能从地下出土文物中印证。据不完全统计,禹王城郊外共清理发掘墓葬近200座,城内出土东周遗物有铜剑、戈、锛、车马器及蚁鼻钱,陶片以泥质灰陶为主,夹砂红陶次之,纹饰有绳纹、弦纹,器形有鬲、豆、罐、钵等;汉代遗物有泥质灰陶和瑳砂灰陶绳子纹筒瓦、板瓦残片等3000余件。尤以禹王城南约600米处的国儿冲、枕头地两个岗地上古墓群居多,面积约三万多平方米。其中1992年发掘汪家冲古墓最为密集。在长200米、宽15米的范围内共发现90座。除16座空墓(被盗)外,其余77座存有为数不等的随葬品,出土陶器800余件,铜器100余件,玉器10余体。鸟架悬鼓、二十三孔木瑟和8枚竹简为鄂东首次发现。另禹王城北3千米太平寺村也有面积约四万平方米的墓葬群。这时于禹王城历史和黄州城市源头有着重要价值。

汪家冲墓群

位于黄州区禹王办事处汪家冲村,禹王城南约600米处的国儿冲、枕头地两个岗地上。该墓群面积约三万平方米,1975年因基建施工发现,墓葬均未见封土堆。1980—1999年间,由于黄(州)团(风)公路改扩建工程施工先后进行多次发掘,共发掘春秋——汉代的古墓葬200余座,出土各时期的铜、陶礼器及各种生活用品、兵器、车马器3000余件。墓葬均为土坑竖穴,多为一椁一棺一边箱一头箱,少量一椁三棺一边箱一头箱的较大墓,最大的墓残开口7—8米,宽5—6米。该墓群是目前禹王城南发现墓葬较密、规模较大的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