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亚先,1948年9月出生,男,汉族,湖南岳阳县饶村人,中共党员,高中文化,一级编剧,1972年参加工作。

现任岳阳市文联主席、党组副书记。

中文名

陈亚先

性别

出生日期

1948-09

籍贯

湖南岳阳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湖南

人物简介

历任岳阳县文教局编辑、岳阳市花鼓戏剧团编剧、岳阳市文联副主席。

相关作品

1979年开始从事戏剧剧本写作,创作发表、《曹操与杨修》、《无限江山》、《武则天》、《胡笳》、《天下归心》、《宰相刘罗锅》、《市长夫人》等多部剧作。出版剧作集《湖南当代剧作家选集·陈亚先卷》、理论专著《戏曲编剧浅谈》。

个人荣誉

曾获全国优秀剧本奖、文化部优秀编剧奖、中国戏曲学会学会奖、中国京剧节程长庚金奖、文华新剧目奖、中国艺术节金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田汉戏剧奖、田汉戏剧理论成果奖等多个奖项。《曹操与杨修》等作品被译成英、法、俄文在国外演出。1989年被评为湖南省特等劳模,1993年被评为文化部优秀专家。

人物评价

以京剧促进两岸交流,陈亚先先生在台湾戏剧界的影响:《感性的理论》(王安祈):相信许多人和我一样,是透过《曹操与杨修》认识陈亚先的。

初识《曹操与杨修》还在两岸未开放时期,那时学校图书馆有一间“特藏室”,特别收藏大陆出版品,包括书籍和期刊,数量不少,琳琅满目,虽不容外借,但可部分影印,只是印出来的每一页必须盖上“清大特藏,禁止流传”的八字印章才可携带外出,这是一个很“君子”的规定,我当然也都依约而行,而且说实在的,在写博士论文期间所印的数据也没什么可流传怕对象,那么枯燥的论述,要找个同好还真不容易呢。不过,我注意到“室”有有少期刊会按月刊登新剧本。《膏药章》、《药王庙》、《黛婼》、《锦车使节》、《小刀会英雄传》……,听了多年,总算弄清楚是哪几个字了!这是我在特藏室的最大收获,也是写论文时最大的调剂。回家总要先翻出录音带,把原本打问号或胡乱听音辨声写的剧名一一订正妥当,这才放心的摊开论文资料面对“明代剧场”。

好不容易论文完成,工作稳定,也结了婚,大约是一九八七年吧,整个暑假我从早到晚泡在特藏室,放纵的、贪婪的搜寻饱览,一面读剧本,一面印证收音机印象,原本听不清楚的唱词一一现形,有时竟浑然不觉忘我的哼唱了起来,我的“当代戏曲史观”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建构成形。原来,一项由政令推动、政策执行、全国总动员的戏曲改革已然如火如荼的进行了近半个世纪;原来,一向被视作文革浩劫化身的样板戏在音乐的突破和结构的谨链方面有如此的艺术成就;原来,文革结束剧团恢复后才短短十年剧作竟已如此丰富如此成熟!而最兴奋的发现则是:原来传统戏里刻板的道德教条竟可以如此的被颠覆!

工作之密集与读书之勤奋竟还超过写论文时期,连续好几个月始终处在兴奋状态中。直到秋深天寒,在这一阵“过度阅读”之后,心情由惊喜而沈静,最初的兴奋逐渐淡却,有几天我竟然有点提不起劲儿跑图书馆了。怎么回事?我清楚的知道不是我的兴趣减弱,而是我从“突破传统窠臼”的新意中竟然又逐渐读出一套“新窠臼”。生长在台湾的我们,长期接受传统戏里的道德观,乍然接触到对岸反封建反传统反大团圆的新戏,以为处处是新意是突破是颠覆。然而,当我连续读到“寡妇生子、君心难测、官场现形”等等同类型同作用的戏之后,不免察觉到了技巧上的刻意造作以及主题上的一致性。“直刺封建幽灵”似乎是潜藏在所有创作之下的共同基底,虽然不乏个别佳作,但是,我已疲惫。

就在此时,《曹操与杨修》出现了。两个真诚灵魂相互创击,而锋出锋总昼包容于如此古雅幽峭的词采与空灵凝肃而有之的意境之中,没有刻意的揭露、具体的讥刺,但人心之秘,历历剖陈。

我的心境“复苏”了,疲惫麻痹顿时全消,兴奋又激动的连续反复阅读好几遍,已能背诵部分曲文,舞台形象也已在胸中描摹建构。紧接着快速翻找出其他刊物的几篇短评,居然还有一幅陈亚先的素描,清臞严肃、皱眉凝神,思虑似颇深沉。

“八字印章”的手续依旧,不过这回我实在无法百分百的遵守“君子协定”,我迫不及待的把它“流传”出去,对象是迷戏的母亲和先生,从此陈亚先成了我们家的一个话题。

两岸开放之后,《曹杨》逐渐被人谈论,录像带开始传入,我注意到演出本和先前读到的初稿竟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差异,删去了孔闻岱和鹿鸣女的爱情,曹杨关系刻画的更深入。

台湾的演员也把它搬上了舞台,而后上海京剧院原创也来台公演了,只是杨修由言与朋换成了关怀;尚长荣又和宝春合作了一次。无论怎样的组合我都不会错过,每次都激动落泪久久不能自己。言与朋、关怀、李宝春、尚长荣、陈元正各人嗓音、火候、韵味、气质各有不同,所塑造的曹杨都很精彩,但在群星形象背后,我最感兴趣是还是一切原创人陈亚先。《曹杨》剧本有独立的文学价值,陈亚先自能堂堂正正走入中国戏曲史和文学史。

和亚先先生的首次会面,竟已在“特藏室”初识曹杨的十一年之后了。“台北市现代戏曲文教协会”受文建会委托创办“传统戏曲编剧导演培养计划”班主任刘南芳特别由湖南岳阳请来了陈亚先,曹杨原创终于现身了!和素描的印象不太一要,蹙眉清臞相仿,但锋锐的才气既不张扬外露、也未以凝肃深沉的玄妙之姿出之。轻弱的声音和略带羞涩的神情,竟有几分女性的“温婉”气质,颇为可亲。相形之下,南芳反显得颇有“霸气”,她严格控制亚先先生在台的工作进度,把他“关”在旅社里专心准备上课内容,还“规定”要写成文字教材。我估计亚先前后在台湾住了两个月,可能还没机会把台北市“看上两眼”。不过倒也多亏了南芳,才使“生性疏懒”(亚先自己说的)的作家完成了珍贵的创作心得。

这是一本“感性的理论”。所谓“感性”,倒不是指敏锐细腻或软性,亚先的文章是简练清爽、干脆利落的。我体会到的“感性”是:不引经据典,不卖弄名词术语,没有深奥难解的层层理论推演,没有动辄搬出李渔、亚里士多德。抛开一切学院历史的束缚,不用理论解说,全以实例为证,而每一个实证都出自于作者“真诚的感受”,这就是“感性”。

这是一本成熟剧作家看戏、编戏的真诚心得记录。“真诚”是亚先先生提挈《曹杨》题旨所用的词,也是许多剧评家评《曹杨》的词汇,而一本编剧概论竟然和《曹杨》一样也以真诚为基调,这两个字或许即是亚先先生写作甚或为人的基本态度吧。《曹杨》因真诚而动人,这本书也以此而使我受用。我个人阅读的乐趣与心得,希望能有许多朋友一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