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贫》是北宋诗人梅尧臣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作者

梅尧臣

作品名称

岸贫

作品出处

《宛陵先生集》

文学体裁

五言律诗

创作年代

北宋

作品原文

岸贫

无能事耕获,亦不有鸡豚。

烧蚌晒槎沫,织蓑依树根。

野芦编作室,青蔓与为门。

稚子将荷叶,还充犊鼻裩。

作品鉴赏

这首诗载于《宛陵先生集》。此诗章法与一般抒情体不同,完全是叙述和描写,但却层层剥开,深刻再现了水乡贫苦人民的艰辛生活。

首联说这些贫民,一不耕作二不畜牧。在中世纪,农业是国家的命脉,百姓不事桑农,人民吃穿没有稳定的保障,国家税赋也没有稳定的涞源,因而是一种危机。平淡的十个字,表明了忧国忧民的主题。颔联展开写他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槎,水上飘来的木头,“槎沫”木头上的水,他们吃蛤蚌,用飘来的湿木头作烧柴,先把它晒干。对句写他们靠着树根自己织蓑衣。颈联写他们的住所。用野生的芦苇编成窝棚,拿青藤当作门。尾联写他们的孩子,没有衣裳穿,用荷叶当裤子遮羞。犊鼻,人身上的穴位,俗称膝眼。裩,有裆的裤子。

短短的几行诗,就勾画出一幅贫穷的水乡人民生活画。百姓困苦的生活也反映了社会不公的现状。全诗通篇朴实无华,却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对社稷安危的深刻忧虑——“载舟覆舟”,人民生活如此贫苦,天下是难以安定的。

作者简介

梅尧臣

(1002~1060)宋代诗人。字圣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名宛陵,故又称“梅宛陵”、“宛陵先生”。少以父荫补桐城、河南主簿,历镇安判官。公元1051年(仁宗皇祐三年)赐进士出身,擢国子监直讲,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曾参与修《新唐书》,成,未奏即卒。诗著名,与苏舜钦齐名,世称“苏梅”。其诗反映现实生活,寓意深远,质朴自然,风格平淡委婉,在北宋诗坛影响颇大。亦能词。有《宛陵先生文集》。

梅与欧阳修、苏舜钦齐名,并称梅欧或苏梅。其早期诗歌创作,曾受西昆诗派影响,后诗风变化,强调《诗经》、《离骚》的传统,反对浮艳空泛。艺术上,注重诗歌的形象性、意境含蓄等特点,主张“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所作多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如《田家语》、《汝坟贫女》、《襄城对雪》之二、《猛虎行》等。诗风平淡含蓄,语言朴素自然,形象清切新颖,如《鲁山山行》,细腻地描写晚秋山间荒凉幽静的景致。此外“五更千里梦,残月一城鸡”(《梦后寄欧阳永叔》)等都是意新语工的写景佳句。但他为了矫正宋初诗坛靡丽之习,诗中不免流于质朴古硬,缺少文采,有过分议论化、散文化的倾向。他对宋代诗风的转变影响很大,刘克庄称其为宋诗的开山祖师。今存《宛陵先生集》60卷,《拾遗》1卷,《附录》1卷,有《四部丛刊》本。

梅尧臣

提出与西派针锋相对的主张。强调《诗经》、《离骚》的传统,摒弃浮艳空洞的诗风。在艺术上,注重诗歌的形象性、意境含蓄等特点,提倡“平淡”的艺术境界,要求诗写景形象,意于言外。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与欧阳修、苏舜钦齐名,并称“梅欧”、“苏梅”。刘克庄在《后村诗话》中称之为宋诗的“开山祖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