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山谷集

作品体裁

五言古诗

作品类型

托物寄情

主题

抒怀

写景

石头

人物

儿童

动物

植物

竹子

作品赏析

这首诗是为苏轼、李公麟合作的竹石牧牛图题咏,但不限于画面意象情趣的渲染,而是借题发挥,凭空翻出一段感想议论,在题画诗中别具一格。

前两句“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咏苏画竹石,野外有块小小怪石,石边有一丛翠竹。“峥嵘是山石嶙峋的样子,借代怪石。

三四句“阿童三尺箠,御此老觳觫。”咏李补人牛,牧童手持三尺鞭,骑着头老牛。“觳觫”是牛恐惧貌,语出《孟子·梁惠王》,借代老牛。更 多内“老觳觫”与“小峥嵘”在字面上遥相映带而成趣,带有浓郁的书卷气而语气亲切有味。

后四句“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是观画有感,因为竹石野趣可爱,而人牛生动逼真,所以诗人不禁对画中牧童打起招呼来————这石头我太喜欢了,别让牛角磨擦损伤;更不能让牛打架,践踏了丛竹————这丛竹我也一样喜欢,语用韩愈“牧童敲火牛砺角”(《石鼓文》)李涉诗“无奈牧童何,黄牛吃我竹”(《山中五无奈何诗》)。句调则仿李白《独漉篇》:“独漉水中泥,水浊不见月。不见月尚可,水深行人没。”厚竹薄石,以石坚于竹故云耳。

综上所述,这首诗从画中的竹石牧牛,联想到生活里的牛砺角和牛斗,再以之寄寓自己对现实政治的观感,而一切托之于“戏咏”,在构思上很有曲致,也很有深度。宁静的田园风光与烦嚣的官场角逐,构成鲜明的对比。通篇不用典故,不加藻饰,以及散文化拗体句式(如“石吾甚爱之”的上一下四,“牛砺角犹可”的上三下二)的使用,给全诗增添了古朴的风味。’后四句的格调,前人认为是摹仿李白《独漉篇》的“独漉水中泥,水浊不见月;不见月尚可,水深行人没”(《陵阳先生室中语》引韩驹语),但只是吸取了它的形式,词意却翻新了,不仅不足为病,还可看出诗人在推陈出新上所下的功夫。[5]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年)。当时作者在京师任秘书省著作佐郎。黄庭坚与苏轼、李公麟同在京。苏轼与李公麟多次作画,黄庭坚题了好几首诗,这首是最出名的一首。[5][1]

作者简介

黄庭坚(1045年8月9日—1105年5月24日),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

宋治平四年(1067年),黄庭坚考中进士,任汝州叶县县尉。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以秘书省校书郎召入京师。宋元祐二年(1087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神宗实录》修成后,提拔为起居舍人。

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北京大学教授、引碑入草开创者的李志敏评价:“黄庭坚引鹤铭入草,雄强逸荡,境界一新”。

1105年5月24日,客死宜州(广西宜山县),追谥文节。

查看更多

参考资料

[1] 题竹石牧牛 · 古诗文网[引用日期2021-12-28][2] 李梦生解 . 宋诗三百首全解 . 上海 :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05 . 115 .[3] 陈衍 选编,沙灵娜,陈振寰 译注 . 宋诗精华录全译(上、下) . 贵阳 :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9-03 . 422-423 .[4] 赵山林,潘裕民 编著 . 桃李春风一杯酒——宋诗经典解读 . 上海 : 中西书局 ,2009-10 . 114-115 .[5] 缪钺等 . 宋诗鉴赏辞典 . 上海 :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12 . 534-5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