岘山由岘首、中岘和上岘组成。

中文名

岘首山

组成

岘首、中岘和上岘

地点

湖北襄阳之岘

出处

《韩愈诗》

简介

岘首山即湖北襄阳之岘,《韩愈诗》“风流岘首客”宋嘉定十年,金兵围枣阳,孟宗政午发岘首,迟明抵枣阳,金人骇遁。不只是韩国,我国至少9个地方都有岘山,但唯有襄阳岘山,称得上是一座名符其实的文化名山,各地岘山都与襄阳岘山有关系。

编辑本段

风景名山

岘山由岘首、中岘和上岘组成,古人称之为三岘。

岘山之“岘首”在襄阳城东南5里,东临汉江,扼南进襄阳的隘道凤林关,是西南群山的起点,故曰岘首山。岘首山为“三岘”东端,一面临汉江,是古襄阳的标志,也是古代中国的旅游胜地。晋代羊祜镇守襄阳,每至岘山,置酒吟咏,终日不倦。山上原建有六角七层高的“岘首亭”,供游人歇脚。

岘山处处皆景,许多玲珑古朴的亭、祠、阁、寺、观和碑碣摩崖,点缀在岘山之间。文人墨客达官贵人赴都城长安、洛阳、开封时须经襄阳,来到襄阳必登岘山欣赏美景。白居易曾吟咏道:“楚山碧岩岩,汉水碧汤汤。”岘山间的白马泉名扬天下,甘泉让见多识广的高僧慧远初祖迷恋不已。岘山亭、羊杜祠、观音阁、真武观及“来将军去思碑”、李曾伯摩崖“襄樊铭”等几十处景点,各有典故,各具特色。唐代吕洞宾曾感慨:“岘山一夜玉龙寒,凤林千树梨花老。襄阳城里没人知,襄阳城外江山好。”宋代连庠也曾赞美:“四时美景千百状,登临可以抒襟灵……贤达胜士共爱此,谓此山水魁南荆。”

编辑本段

文化名山

岘山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岘首山脚下有块“堕泪碑”。东晋名将羊祜治襄时,为政清廉,政绩卓著,离任时百姓哭送十里。羊祜死后,人们于此建碑立庙,岁时祭祀,望其碑者莫不流涕,故名为“堕泪碑”。“来将军去思碑”,表彰的是唐代镇压安史之乱有功的名将来璜。赵淳是南宋京西北路招抚使兼襄阳知府,粉碎了金兵大军对襄阳90天的围攻,是一位被埋没了的抗金英雄。真武山脚下的摩崖石刻《襄樊铭》,记录了南宋京湖安抚制置使李曾伯收复襄阳的功绩。羊祜山巅的“革命烈士纪念塔”,是为纪念解放襄阳而英勇牺牲的先烈们所修。

众多杰出的历史名人如庞德公、王粲、诸葛亮、庞统、羊祜、杜预、王叔和、习凿齿、释道安、释慧远、杜审言、孟浩然、杜甫、皮日休等,都在岘山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唐代大诗人孟浩然的故居就在岘山下的涧南园,《全唐诗》收集了他200多首诗,其中近30首是描写和歌颂家乡襄阳的。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是晋代镇守襄阳的征南大将军杜预的第13代孙,是初唐诗人、五言律诗的奠基人杜审言之孙,在他曾祖父时由襄阳迁往河南巩县。杜预镇守襄阳时,曾刻两碑,一沉岘山下,一沉万山下,人称杜沉碑。杜甫曾写过一首《回棹诗》:“清思汉江上,凉忆岘山颠。吾家碑不昧,王氏井依然。”是怀念杜预的。杜甫的衣冠冢就在岘首山下。与汉光武帝刘秀共游苏岭山的习郁,被封为襄阳侯后,在岘山南筑池养鱼,中置亭台楼阁,这就是古代园林习家池。习郁死后,他的墓也建在池塘的北边。东晋习凿齿在岘山下修建了白马寺,著名的佛教领袖释道安携弟子释慧远等400余众在寺内弘法传道,使岘山一度成为全国著名的佛学研究中心。

编辑本段

诗词歌赋

《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