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内容

在1895年伦琴发现X射线后,次年就发现X射线的杀菌作用,人们很快就利用射线来杀死食品中的病原微生物和昆虫。随着物理学的发展和不断的完善,越来越多的先进设备及实验手段应用于生物学的研究,荧光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等各种显微镜的出现,为我们研究生物体的微观结构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与此同时,人们已经对各种电磁波谱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很多射线的产生机理和实现技术也已经非常成熟,物理灭虫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孕育而生的。物理灭虫方法在检疫学上称为害虫的辐照处理,笼统的说,就是用各种电磁波如Y射线、X射线、微波、紫外线、红外线、超声波等照射虫卵、幼虫、蛹、成虫等,昆虫受到辐照后体内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导致其代谢紊乱,丧失生殖能力,最终死亡,由此来达到消灭害虫的目的。电磁波辐照一般对昆虫的破坏效应是致死、击倒、缩短寿命、延迟羽化、不育、减少孵化和发育迟缓等,这些都是在一定照射剂量下实现的。辐照杀虫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杀虫法,另一种是通过辐照使害虫不育达到消灭害虫的目的。Y射线、X射线以及电子束等电离辐射射线与物质作用产生物理效应、化学效应和生物效应,由此达到杀虫灭菌、防止霉变、提高食品卫生质量、保持营养品质和风味及延长货架期的目的。

我国对辐照技术的研究,始于1958年。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对辐照食品采取的是积极与慎重态度。前国家科委连续15年组织了辐照食品安全性研究的攻关任务。在此基础上,1997年卫生部发布了6类辐照食品国家标准。以“类别”批准,标志着我国政府有关部门结合国际研究成果与我国15年的系统研究,认为正确使用辐射加工的食品是安全的。2002年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了17种辐照食品加工工艺标准,进一步将辐射加工食品纳入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与质量管理体系,与国际接轨。我国食品加工业起步较晚,高新技术尚未得到有效应用。尤其是近几年,对国外出现的新技术以及传统技术的应用,国内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研究、开发、应用较少,许多企业几乎不了解目前国际市场上风行的食品加工新技术。以致无法采用新技术改造我国落后的加工工艺和设备,极大地限制了我国食品工业的发展。现今食品辐照已经是WTO认可的一项技术,是一种高效手段。物理灭虫法具有杀虫效果好、无残留,而且不受温度、包装条件等方面的限制,还有操作易于控制、加工效率高和处理成本低等优点,这种方法既弥补了化学灭虫的缺陷,又为害虫防治开辟了新的渠道。因此,物理辐照灭虫在食品辐照加工和动植物的检疫处理等方面有着重要应用,在国内外己被广泛认可,正在逐步形成一门新兴的辐照加工产业。可见,辐照灭虫法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防治害虫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