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陶渊明集

作品体裁

五言古诗

作品类型

山水田园

主题

友情

主题

生活

写景

饮酒

人物

友人

作品赏析

第一首写移居求友的初衷,邻里过往的快乐。

前四句“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追溯往事,以“昔”字领起,将移居和求友联系起来,因事见意,重在“乐”字。古人迷信,移居选宅先卜算,问凶吉,宅地吉利才移居,凶险则不移居。诗人用其意,表明自己早就向往南村,卜宅不为风水吉利,而为求友共乐。三、四两句,补足卜居的心情。“素心人”,指心性纯洁善良的人。旧说指殷景仁、颜延之等人。诗人听说南村多有本心质素的人,很愿意和他们一同度日,共处晨夕。陶渊明对充满虚伪、机诈、钻营、倾轧的社会风气痛心疾首,却又无力拨乱反正,只能洁身自好,归隐田园,躬耕自给。卜居求友,不趋炎附势,不祈福求显,唯择善者为邻,正是诗人清高情志和内在人格的表现。

中间四句“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由卜居初衷写到如愿移居,是诗意的转折和深化。诗人再次表明,说移居南村的愿望早就有了,现在终于实现。其欣欣之情,溢于言表。接着又说,只要有好邻居,好朋友,房子小一点不要紧,只要能遮蔽一张床一条席子就可以了,何必一定求其宽敞?不求华堂广厦,唯求邻里共度晨夕,弊庐虽小,乐在其中,诗人旷达不群的胸襟,物外之乐的情趣不言而喻。在对住房的追求上,古往今来,不少有识之士都表现出高远的精神境界。

最后四句“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具体描写得友之乐。邻曲,即邻居。当时曾与诗人为邻。抗言,热烈地对谈。在昔,指往事。诗中所说的友人,多是读书人,交谈的内容自然不同于和农民,而带着读书人的特点和爱好。他们一起回忆往事,无拘无束,毫无保留地交心,他们一起欣赏奇文,共同分析疑难的文义,畅游学海,追求精神上的交流。

第二首诗写移居南村后,与邻居们同劳作,共游乐,建立了亲密无间的友谊。同时,对躬耕自给的生活也表示了适意与满足。

前四句“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春秋”二字发端,概括全篇。每遇风和日丽的春天或天高云淡的秋日,登高赋诗,一快胸襟,历来为文人引为风雅胜事。对陶渊明来说,在柴桑火灾之后,新迁南村,有此登临胜地,更觉欣慰自得。登高不仅是在春秋佳日,还必须是在农务暇日,春种秋获,正是大忙季节,忙里偷闲,登高赋诗,个中趣味决非整天悠哉游哉的士大夫所能领略,何况还有同村的“素心人”可与共赏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这两句与前事并不连属,但若作斟酒品诗理解,四句之间又似可承接。过门辄呼,无须士大夫之间拜会邀请的虚礼,态度村野,更觉来往的随便。大呼小叫,毫不顾忌言谈举止的风度,语气粗朴,反见情意的真率。“相呼”之意可能是指邻人有酒,特意过门招饮诗人;也可能是诗人有酒招饮邻人,或邻人时来串门,恰遇诗人有酒便一起斟酌,共赏新诗。

中间四句“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辄披衣,言笑无厌时。”有酒便互相招饮,有事则各自归去,在这个小小的南村,人与人的关系非常实在,非常真诚。“各自归”本来指农忙时各自在家耕作,但又与上句饮酒之事字面相连,句意相属,给人以酒后散去、自忙农务的印象。这就像前四句一样,利用句子之间若有若无的连贯,从时间的先后承续以及诗意的内在联系两方面,轻巧自如地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琐事融成了整体。这句既顶住上句招饮之事,又引出下句相思之情。忙时归去,闲时相思,相思复又聚首,似与过门相呼意义重复,造成一个回环,“相思则披衣”又有意用民歌常见的顶针格,强调了这一重复,使笔意由于音节的复沓而更加流畅自如。

最后四句此际诗情已达高潮,再引出“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的感叹,便极其自然了。这两句扣住移居的题目,写出在此久居的愿望,也是对上文所述过从之乐的总结,不言“此乐”而说“此理”,是因为乐中有理,由任情适意的乐趣中悟出了任自然的生活哲理比一切都高。从表面上看,这种快然自足的乐趣所体现的自然之理与东晋一般贵族士大夫的玄学自然观没有什么两样。“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诗人认为人生只有以生产劳动、自营衣食为根本,才能欣赏恬静的自然风光,享受纯真的人间情谊,并从中领悟最高的玄理自然之道。

这两首诗都反映出作者一心归耕、安居农村后和素心邻曲所建立的深厚情谊,有从事力耕自给衣食的先进意识,也有神驰往古、游心奇文疑义的高雅情趣,是中国中古时期一个仅见的知识分子。诗真实地反映出作者的情感生活。他怀有至性,对人对事一往情深。诗里所表现的感情真挚、淳朴,是深可赞仰的人类情感之美的表现。用以表现的文学语言也十分真切自然,没有做作,也不用华美词藻和奥句僻典,只是随笔挥写,明白如话,却使人感受到特有的艺术魅力。[3]

创作背景

这组诗作于晋安帝义熙六年(410)或七年(411)。根据逯钦立《陶渊明事迹诗文系年》与郭维森《陶渊明年谱》,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弃彭泽令返回柴桑,住上京里老家及园田居。义熙四年(408年)六月,陶渊明隐居上京的旧宅失火,暂时以船为家。两年之后,即义熙六年(410)九月后移居浔阳南里(今江西九江城外)之南村村舍。《移居二首》当是移居后不久所作。[4]

作品评价

清代蒋薰:“直是口头语,乃为绝妙词。极平淡,极色泽。”(蒋薰评《陶渊明诗集》)

清代张玉榖:“(末二句)忽跟农务,以衣食当勤力耕收住,盖第耽相乐,本易务荒,乐何能久,以此自警,意始周匝无弊,而用笔则矫变异常。”(《古诗赏析》)[3][1]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一名潜(一说晋世名渊明),字元亮,刘宋时改名潜,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一说宜丰人)。东晋大司马陶侃曾孙,祖父曾为武昌郡守。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

陶渊明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其主要作品有《饮酒》、《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等。陶渊明作品共传世诗125首,文12篇,被后人编为《陶渊明集》。元嘉四年(公元427年),陶渊明卒于浔阳。

查看更多

参考资料

[1] 移居二首 · 古诗文网[引用日期2021-12-28][2] 贺新辉 . 古诗鉴赏辞典 图文修订版 . 北京 : 北京燕山出版社 ,1989-09 . 598 .[3] 黄岳洲 . 中国古代文学名篇鉴赏辞典(上卷) . 北京 : 华语教学出版社 ,2013 . 373-374 .[4] 郭维森 包景诚 . 陶渊明集全译 . 贵阳 :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2 . 81-84 .[5] 孟二冬 . 陶渊明集译注 . 北京 : 中华书局 ,2019 . 85-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