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诗说是《诗经》整理编纂过程的一种说法。此说始于东周。周天子为观察民风,了解民情,制定章典,曾建立了公卿列士献诗的制度。《国语 · 周语上》:“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而后王斟酌焉。“《国语 · 周语六》:......古之言王者,政德既成,又听于民,于是乎使工诵谏于朝,在列者献诗,使勿兜。“从《诗经》中那些歌功颂德和讽谏的作品里甚至写出了作者的名字。如《大雅》中的《嵩高》和《蒸民》两篇都有“吉甫作诵“之句,这吉甫就是西周著名的贵族尹吉甫。有些典礼的诗,如祭祖、宴客、出兵、打猎所用的乐章,也可能是巫史等有关的职官所作,然后进献上去的。简言之,献诗说有一定的道理,它起码反映了《诗经》“雅”“颂”中一部分诗篇的来源。

含义解释

献诗说:古代关于《诗经》作品的来源一种观点。与“王官采诗”和“孔子删诗”一同被认为是《诗经》编选与收录的来源。当时天子为了“考其俗尚之美恶”,下令诸侯献诗。据《国语》、《左传》等先秦等古籍记载,《诗经》主要来自公卿列士的献诗,公卿列士通过献诗的方式进行讽谏或赞颂。现在一般认为,《诗经》中《大雅》《小雅》和《国风》中的许多诗可能便是通过献诗的途径搜集出来的。

古籍记载

关于献诗说,先秦古籍中曾有记载:《国语·晋语六》载范文子语说:“吾闻古之王者,政德既成,又听于民,于是乎使工诵谏于朝,在列者献诗,使勿兜;风听胪言于市,辨妖祥于谣,考百事朝,问谤誉于路,有邪而正之,尽戒之术也。“ 《国语·周语》载:“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鼓献曲,……师箴,瞍赋,曚诵。”公卿烈士献诗的目的主要是动用诗歌进行讽谏或赞颂,表达对政治的评价。《诗经》中有些作品为此说提供了可靠的内证,如“王欲玉女,是用大谏”(《大雅·民劳》)。“寺人孟子,作为此诗。凡百君子,敬而听之”(《小雅·巷伯》)。以上所举内证、外证可以证明当时确实存在公卿献诗的制度。用诗于政教的献诗制度涉及到诗歌创作与运用,体现出“主文谲谏”的文化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