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举派是公元十一二世纪佛教后弘时期发展起来的,属于新译密咒派。开始创立者先后有两人:一是穹布朗觉巴(990—1140),一是玛巴罗咱瓦(玛巴译师)(1012—1197)。他们两人曾多次到过尼婆罗和印度等地,依止了很多名师,学习了不少的密法,主要是得到《四大语旨教授》。《语旨》是佛语的意旨,由祖师口语相承,血脉不断遂称为语传,藏名叫噶举。后来香巴在后藏发展形成为一个传承系统,称为香巴噶举,玛巴在前藏发展也形成一个传承系统,称为达布噶举。虽然门户不同,但由于他们两人的均出自一个来源,又都亲领语旨传授,所以都称噶举巴。

历史沿革

香巴噶举

穹布朗觉巴为前藏尼木热芒人,家族属穹布,幼年学过苯教,后又学宁玛派的大圆满心部。之后携带多金赴尼婆罗,依止班智达八苏玛底学翻泽。旋赴印度依止那烂陀寺金刚座主授沙弥戒,他依止过的善知识约百余人,其中主要的是两大空行母尼古玛和苏喀森蒂两位师母学了《拙火》等六法道次。又从弥勒巴学大手印。回藏后依止噶当派的朗日塘巴受比丘戎,住盆域觉波山修道。此后他在后藏叶茹的香地区建雄雄寺为首的一百零八寺,广聚徒众,传法讲道。他的传承法嗣则称为香巴噶举派。

西藏香曲河东岸一个山坡上的“雄雄寺”是藏地“香巴噶举”派的祖寺。寺庙的创建者也即教派的创始人“琼波南觉”(约900—1140年。对他最有影响的上师是两位女性。一位是号称空行母的尼古玛,她传授了后来成为香巴噶举派基本大法的“尼古六法”,琼波南觉就是在“尼古六法”的基础上,创立了不同于藏传佛教其他教派的香巴噶举派;另一位是琼波南觉的女上师苏喀斯迪。

身为今拉萨尼木县人的琼波南觉,最初在拉萨河一带建造了一座小寺。但直到他西行到了香曲河流域,建造了以雄雄寺为首的108座寺庙以后,才名声大噪。后来人们尊称他为“喇嘛香巴”,而他所创立的教派,也因为根据地在香曲河流域,故称为“香巴噶举派”。

后来,香巴噶举派以南木林为中心,不断发展壮大。在传承了七代之后,它分裂出两个世系,其中一位香巴噶举派弟子,在今天的羊卓雍错附近,修建了桑顶寺,形成香巴噶举派的“桑顶”世系。比较奇特的是,桑顶寺后来成为全藏唯一一座主持活佛是女性、僧人均为男性的寺庙。此后香巴噶举派还出现了一位大师“汤东杰布”,他以在藏地各处大江大河上修筑铁索桥而闻名。同时,他也是藏戏的始祖,他所创立的藏戏,藏名称为“阿吉拉姆”,“阿吉”是大姐或女性的意思,“拉姆”意为“仙女”,均与女性有关,不知是巧合还是别有深意。

据说琼波南觉享年150岁。在圆寂前他对弟子们说,“如果灵体不火葬,而殓入金镶银裹的棺木中,那么雄雄寺将成为与印度金刚座一样的圣地”。但是他的弟子们还是将他火葬了,而香巴噶举派也终于在17世纪走向了衰落。

词语释义

香巴噶举派是藏传佛教教派之一,由凯珠·琼布乃觉创建。尼占玛、苏喀斯迪一人在该教派的形成过程中曾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该派因其根本道场雄雄寺在“香”地,其教法以日耳方式相传,故称香巴噶举派。

发展过程

在该派的发展早期,曾出现过“七宝法统”的传承;其后,分裂成以香敦与凯尊·循努珠两大世系。再之后,该教派又出现了以汤东杰布和觉囊·多罗那他为代表的两个较为重要的世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