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帝国由东西两个皇帝、两个政府分别治理。戴克里先改革后,分区而治的体制得到法律确认。公元395年,帝国正式分为东西两部,但通用同一法典。在有关国家大事方面,双方也共同商讨。

中文名

东西罗马分治

时间

公元395年1月17日

灭亡时间

1453

历史发展

395年1月17日,罗马皇帝狄奥多西(346—395)逝世。

他在临终前,将帝国分与两个儿子继承。

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的都城君士坦丁堡,是在希腊古城拜占庭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又称拜占庭帝国。起初其疆域包括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及外高加索的一部分。

到了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时,又将北非以西、意大利和西班牙的东南并入版图。最后在1453年被奥斯曼土耳其人所灭亡。西罗马帝国的都城罗马。

410年,日耳曼的西哥特人在领袖阿拉里克率领下,进入意大利,围攻罗马城。在城内奴隶的配合下打开城门,掠夺而去。此后在西罗马帝国境内建立许多卫国。

476年,罗马雇佣兵领袖日耳曼人奥多亚克废黜西罗马最后一个皇帝罗慕路斯,西罗马帝国遂告灭亡。

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奴隶制度在西欧的崩溃。

东罗马帝国的都城君士坦丁堡,是在希腊古城拜占庭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通常称东罗马帝国为拜占庭帝国。

6至7世纪,经过奴隶、隶农起义和斯拉夫人入侵,拜占庭帝国逐渐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7世纪中叶,由于阿拉伯人的武力扩张,拜占庭帝国日趋衰落。第四次十字军东侵期间,西欧封建主占领了拜占庭帝国大部分领土及其首都君士坦丁堡,建立拉丁帝国。拜占庭的残余势力退至小亚细亚,建立尼西亚帝国。

1261年尼西亚帝国依靠人民力量,推翻拉丁帝国,恢复了拜占庭帝国。

14世纪

又面临奥斯曼土耳其人的严惩威胁。

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苏丹向君士坦丁堡发起猛攻。

5月29日君士坦丁堡陷落,奥斯曼土耳其把它作为首都,改称伊斯坦布尔,东罗马帝国灭亡了。

中世纪欧洲封建帝国。962年,德意志国王、萨克森王朝的奥托一世在罗马由教皇约翰十二世加冕称帝(962~973在位),成为罗马的监护人和罗马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统治者。从1157年起,帝国被称为神圣罗马帝国,帝国极盛时期的疆域包括近代的德意志、奥地利、意大利北部和中部、捷克斯洛伐克、法国东部、荷兰和瑞士。

帝国统治者以罗马帝国和查理大帝的继承者自命,对外大肆扩张,对内则以农奴制和依附农奴制的形式剥削农民。11~12世纪,帝国皇帝同罗马教皇为争夺教会控制权发生激烈斗争,但在整个中世纪,帝国和教会在维护封建制度方面,是始终紧密合作的。帝国统治者为称霸世界,多次入侵意大利,旷日持久的战争消耗了帝国的实力。霍亨施陶芬王朝统治时期,中央权力衰落,国内各地缺乏经济联系,帝国成为承认皇帝最高权力的各封建公国和自由市的不巩固的联盟。1254~1273年是德意志历史上的空位时期。这个时期,各诸侯、骑士和城市间的纷争和内讧连绵不断。13世纪末,帝国出现许多独立的封建领主,皇帝对其直辖领地外的封建诸侯没有管辖权。1356年,查理四世颁布金玺诏书,确认皇帝须由七大选帝侯推选。从15世纪初起至帝国最终瓦解,皇位均由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占据。15世纪下半叶后,由于勃艮第和意大利脱离帝国,其领土主要限于德语地区。1474年起,帝国被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已成为徒具虚名的政治组合。

由于罗马天主教和德国封建统治者对农民和市民的剥削和压迫日甚,16世纪初爆发宗教改革运动和德意志农民战争,农民战争是宗教改革运动的顶点。宗教改革后,帝国实际上分裂为信奉新教的北部、主要信奉天主教的西南部及纯粹信奉天主教的东南部。地方诸侯和皇室中央政权的斗争在三十年战争中达到顶点。战争使帝国遭受严重破坏,阻碍了帝国经济的发展,国家在政治上分崩离析,皇帝徒具虚名,各邦诸侯拥有完全自主权。战后,荷兰和瑞士脱离帝国,勃兰登堡-普鲁士在德意志诸侯中的地位提高,形成奥地利和普鲁士在帝国中争霸的局面。1804年拿破仑一世自立为法兰西皇帝,要求取得由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在欧洲各国君主中占有的优先地位,并在战胜第三次反法联军后,于1806年7月建立依附于他的由宣布脱离帝国的16个德意志邦组成的莱茵联邦,迫使弗兰茨二世在同年8月6日放弃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称号,神圣罗马帝国彻底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