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达斯佩斯河会战(Battle of the Hydaspes)是亚历山大帝远征印度时爆发的一场大战,最终以马其顿战胜而结束。

结果

马其顿战胜

战役背景

战争起因

亚历山大一生的征战路线图

作为有史以来,靠自己策划和实施计划,且占领领土面积最大的军事奇才,亚历山大早已经成为了一段传奇。从欧洲到亚洲内陆,后世不知多少名王将相,都在建功立业时,以亚历山大为主要的参考目标。

亚历山大雕像

亚历山大的成功首先要归功于他的军事天才,以及崇尚个人奋斗的勇士精神。无论对手是巴尔干北方的蛮族,狡诈的希腊城邦,还是庞大而强势的波斯帝国和难以被击败的游牧部落。亚历山大都不曾有过退缩的念头。在崇尚领袖个人魅力与气魄的古代,这样的人往往具备了致命的吸引力。大批来自欧洲的马其顿人、希腊人和色雷斯等民族的菁英,紧密团结在了这位年轻的帝王周围。收获的不仅是军饷和战利品,以及大片的土地和无上的荣光。

亚历山大的成功也是历史进程的作用。作为灿烂的希腊文明的边缘辐射区之一的马其顿王国,经历了一次次内乱洗刷和波斯、希腊两种辉煌文化的熏陶。最终在该国历史最著名的海归派人物,国王菲利普二世时候,成为了欧洲地区的首霸。

菲利普二世

菲利普不仅用希腊的军事制度与经济文化政策,富国强兵。还用类似波斯人的帝国制度,来构建自己不断扩张的新国家。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马其顿王国,不仅具备了当时世界上最大帝国的政治框架和经济发展策略,也拥有了世界上最为专业和有效的军事力量。年轻的亚历山大就出生和成长于这样一个欣欣向荣的国度里,接手的也是如此具有潜力和野心的帝国胚胎。

当他在公元前334年,带领一支在数量上毫无优势的军队,入侵亚洲时,根本没有人看好他会取得如此巨大的胜利。

著名的伊苏斯战役马赛克画复原图

结果却是,短短几年里,他征服了几乎大半个文明世界。勇武出身的波斯国王,因为他的出现,而成为了被后世嘲笑了两千多年的懦夫。强大的波斯军队和他们的希腊雇佣兵,因为亚历山大的胜利,被很多人贬低得一文不值。那些以难以被敌人攻克而著称的城市,被接连占领。那些以险要而闻名的关隘,被逐一攻克。

自从征服波斯帝国后,亚历山大大帝野心急剧膨胀,他想乘战胜之威继续征服更多地区,于是挥军直下印度河流域,与印度王波拉斯(King Porus)的军队隔河对峙。统治旁遮普和巴基斯坦地区的波拉斯拥有85头战象(象兵),形成对亚历山大大帝的巨大威胁。

马其顿军队

标准的马其顿战术

作为一个处于文明世界与游牧边缘地区之间的多山国家。马其顿人一直以来,必须以顽强和善战来为自己赢得生存空间。他们的左右邻居,也都是像色雷斯人这样历史著名的游击战高手。这更加培养了马其顿人的尚武之风,与勇猛程度。

作为希腊文明的崇拜学习者,马其顿人在亚历山大几代之前,就开始学习希腊的各类战术。伴随着传统希腊军队,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开始后的不断改良。马其顿人也顺着希腊老师的节奏,大步向前。亚历山大的父亲,菲利普二世,年轻的时候就在当时希腊世界的军事改革前沿底比斯城做人质。回国后的菲利普,一旦夺取了权利,便着手开始改组马其顿的军事力量。更进一步的他,最终设计出了一支凌驾于周围所有善战的邻居的强大武装。

马其顿的步兵,以希腊人著名的方阵战术为基础。菲利普却给他们用上了更长的长矛,让军队的士兵,可以以4米的距离优势,抢先进攻。无论波斯人还是希腊人,长矛都不超过3米。这无疑让马其顿的步兵在战场上具备了巨大优势。在不断增涨的资源和收入供养下,这些使用超长矛,还要穿戴盔甲盾牌的重装力量,也能像希腊老师一样灵活机动。部队的每个方阵,都能根据战场的地形条件,迅速改变队形。时而徐徐前进,时而迅猛突击。最为精锐的皇家近卫军,则采用了更为传统和轻便的装备。在战斗中,能以更快的反应速度,连接步兵方阵与骑兵两个部分。

马其顿超长矛的优势非常明显

马其顿的骑兵,以希腊和波斯两位老手为师。来自亚洲地区的波斯人,拥有优秀的马术和各种多变的骑兵队形。来自希腊文明地区的骑兵,则根据规范严谨的手段,训练和规划骑兵部队。马其顿人博采众长,自然也就在后来的战争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以亚历山大大帝本人为代表的马其顿贵族,自小就频繁训练骑马等作战技巧。这让这些人在后来的战争勇往直前,对于部队的指挥,胸有成竹。

一副马其顿骑兵冲锋波斯步兵的壁画

马其顿还吸纳当时的各种其他精锐军事力量,加入自己的战斗机器。以战争为生的希腊雇佣军,以射击和快速支援作战而著称的标枪手、弓箭兵,来自各地的专业骑兵。甚至,世界上第一支职业的随军炮兵力量。他们制造的弩炮和投石器,在亚洲攻下了各个地区的重要城市。

今人复原的马其顿骑兵训练

以亚历山大为核心的马其顿军事贵族层,都在战时控制部队的某个部分。大量的日常训练和战斗经历,让基层军官和士兵都非常明白战争中所能遇到的各种情况,处变不惊。作为补充力量的雇佣军,同样是在各个战区讨生活的职业军人,或是在某项军事技能方面,达到了顶级水平。这让马其顿的军队在亚洲,能够一次次地击破那些数量繁多,战斗力也丝毫不差的对手。曾经是世界第一军事霸主的波斯人,也只能在马其顿人更为专业、伶俐的攻势下,一败再败。印度军队

印度人在此前的几百年里,经常出现于西方人的记载当中。曾经是波斯藩属的他们,曾经参加过帝国对希腊世界的远征。在亚历山大与波斯帝国的高加米拉决战(高加米拉战役)中,来自印度的骑兵和弓箭手也被波斯人曾经委以重任。这都说明,印度的士兵和军队,绝非鱼腩。又因为有较好的冶炼技术,印度出产的剑和矛也在西面的世界广受欢迎。波斯人筹备对付马其顿入侵的军队时,也派人向印度人采购了部分武器。而阿拉伯地区的矛,就以古印度样式制造。阿拉伯语言中的剑,也带有印度的意思。

印度步兵与骑兵复原图

更早的史诗时代,印度人基本上仅以战车与步兵来作战。随着内部争霸战争的愈演愈烈,和同外部世界的各种交流,让印度人在亚历山大东征的时代,已经发展出了成建制的骑兵部队和带有浓郁本地特色的战象。

战役过程

亚历山大把部队运过印度河去之后,按惯例进行了祭扫。然后就离开印度河朝那座繁华的大城塔克西拉前进。此时,已经攻占印度多地,不得不分兵的马其顿人仅有不到5万部队。

这座城确实是印度河和希达斯皮斯河(杰赫勒姆河Jhelum)之间诸城市当中最大的一座。该城总督太克西利斯(Taxiles)带着那个地区的头面人物前来迎接,表现友好。他们要求把邻近地区的一些土地划归他们,亚历山大批准了他们全部要求。这时,印度山区各部族土司阿比萨拉斯也派代表团前来谒见,其中包括他弟弟和一些最高级的首领。该地区总督多克萨瑞亚斯也派人带着各种礼物来见。在塔克西拉,亚历山大也举行了例行祭典以及体育和骑兵竞赛。他任命菲利普(马卡塔斯之子)为这个地区的督办。留下驻军和病残人员,然后出发向海达斯佩斯河进军。

进军的原因,是得悉坡拉斯在海达斯佩斯河彼岸集结了他全部兵力,决心阻止亚历山大过河,至少是要在他试图过河时进行阻击。得到这个消息后,亚历山大就派科那斯(Coenus坡利摩克拉提斯之子)回到印度河,把已在印度河渡口准备好的那些船只拆卸,运到海达斯佩斯河边去。科那斯依令把船只拆卸运去。较小的船拆成两段,那些三十桨大船截成三节,然后装在大车上运到希达斯皮斯河岸。到达后再重新安装起来放到水里。于是这些船又在希达斯皮斯河上形成一支完整可观的舰队。这时,亚历山大率领他原分带到太克西拉的那些部队,另外加上由太克西利斯和该地其他官员率领的五千印度部队,向海达斯佩斯河挺进。

早期的印度战象

海达佩斯战役的油画

到达后,亚历山大就在河岸扎营。在营地就可以看见对岸的波拉斯和他所率全部军队以及,一中队大象。波拉斯看到亚历山大扎营的地点,就亲自率部在对岸防守;在沿河其他可以渡过的地点,也都派兵守卫。各处都派有军官指挥,决心阻止马其顿部队过河。亚历山大看到这个情况,就想了个好主意,叫部队向不同方向移动,使波拉斯拿不定主意。于是他就把部队分成几部分,自己带着一部分来回活动,一方面破坏敌方的物资供应,一方面侦察较好的渡河点。其余各队他也都派军官带着,一队接一队地也是朝不同方向出动。在希达斯皮斯河这边,供应物资从四面八方朝营地运来。这样,在波拉斯看来,很明显,亚历山大已下定决心要在河岸长期驻扎下去。要等到冬季河水下落,以等待在许多地点可同时渡河的机会。他的船队也在河上朝不同的方向航行,,把皮筏里塞上谷壳,河岸上都有部队,不是骑兵,就是步兵。不给波拉斯任何喘息的机会,也不允许他选择一个最适宜的地点来防守和集中兵力。此外,当时印度所有的河流都水涨流急,因为当时正是夏至季节,在这个季节里,印度大地上到处大雨连绵,而多数河流的发源地高加索山上的积雪也在溶化,从而大大地增加了各河的流量。但一到冬季,各河水位普遍下降,河身缩小,河水清澈。到那时,不少河流就可涉水而过。只有印度河、恒河(也许还有个别其他河流)是例外。不论如何,到那时希达斯皮斯河总是可以涉水过去的。

海达佩斯战役布局

至于在当前这个夏季,亚历山大公开宣布,如果这时他受阻过不了河的话,他可以等待。明里虽这么说,暗中却在窥伺,准备一旦有机可乘,就出其不意迅雷不及掩耳地偷渡过去。他看清楚,波拉斯本人驻守的那一带河道是不可能渡过去的,那里不但兵力强大而且还有许多大象,那些部队装备齐全、阵容严整。如果在那里渡河,对方已准备好进行阻击。他还想到,他那些马匹甚至连登上对岸都不敢,因为马匹一靠岸,那些大象将立刻向它们冲来,而且那些大象的巨大而奇怪的形状和任声怪气的吼叫定会把马匹吓坏。甚至当他的马匹在皮筏上渡河的过程中,老远地看见大象,就会吓得跳进水里,不敢站在筏子上。于是他就考虑了一个偷渡的办法;在夜间,他带领大部骑兵在河岸上来回奔跑,高呼希腊冲锋口号,人声喧嚷,还用其他各种办法搞得乱哄哄,一片喧嚣,仿佛大军马上就要强渡的样子。于是波拉斯就带着他的部队随着声响的方向在对岸平行奔走,把象队也带着。亚历山大就是这样牵着他的鼻子走,使他养成采取这种反行动的习惯。但这种事进行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后,波拉斯除了听见高声喊叫和冲锋口号之外,没有任何别的行动,于是他就不再随着这边的骑兵东奔西跑了。原来这些喧嚷都是假的,于是他就呆在营房里,但在沿河各处派了侦察哨。当亚历山大把波拉斯对付夜间行动的紧张状态松弛下来之后,他又巧设了下述一计。

海达斯佩斯河岸有一处象个半岛似的岬角,河道在那里绕了一个大弯。这个岬角上生长着各种树木,非常茂密。对面河中还有一个岛,也是林木森森,从无人迹。亚历山大看到这个岬角和对面的那个岛上都是繁密的树木,足以荫蔽他的渡河活动,于是决定就在这里把部队渡过河去。这个呷角和岛屿距离他的大本营大约有一百五十斯台地。亚历山大先在沿河各处布置岗哨,岗哨之间保持可以互相看得见的距离。不论从哪一个地点口传命令也都容易听到。晚上让他们到处喧嚷不止,点起熊熊篝火。这样搞了好几夜。

当亚历山大决定强渡时,渡河的准备工作是在营地公开进行的。留下克拉特拉斯统帅营地驻军,其中包括他自己那个骑兵团、由阿拉科提亚人和帕拉帕米萨斯人组成的骑兵部队、马其顿方阵中阿西塔斯和坡利斯坡康所率一个旅、以及附近一带地区由各印度督办率领的五千印度部队等等。他命令克拉特拉斯先不要渡河,要等到波拉斯带着他的部队离开营地去攻击亚历山大时,或者等到探知希腊已打胜、波拉斯正率部逃跑时,再渡河追击。亚历山大接着说;“但如果波拉斯只率领他的部队的一部分攻击我,而把另一部分留下守卫营地,而且还留下大象时,那你就仍然不动。不过,如果波拉斯率领他的全部大象向我攻击,只有一部分军队留驻营地时,那你就可以全速渡河。因为马匹下船上岸时,最怕的就是大象。其他兵力不会给马匹造成多大麻烦。”

克拉特拉斯接受的命令就是这样。但在那个岛和大本营之间,已经部署了迈立杰、阿塔拉斯和高尔吉亚斯所率雇佣骑兵和步兵。他们也已受命当看到印度部队卷人战斗不得脱身时,就立即把兵力分批渡过河去。

亚历山大自己选择了伙友特别中队,赫菲斯提昂、坡狄卡斯和德米特里亚斯所率各骑兵团,由巴克特利亚、索格狄亚那和西徐亚(西徐亚人)来的骑兵以及由达海人组成的马上弓箭手,此外还有从方阵中抽出的近卫队,克雷塔斯和科那斯所率各一旅,弓箭手,阿格瑞安部队等。他带领这些部队与河岸保持一定距离秘密前进,以便在向已定的渡河点(那个岬角和岛屿)进军中不致被发觉。到达后,还趁黑夜把早已运到的皮筏装上谷壳,仔细缝好。当晚暴雨倾盆,亚历山大的准备工作和渡河的企图从而得到了更好的掩护。武器的撞击声和传达命令的喧嚣声被隆隆的雷声和哗哗的雨声淹没。大部分事先拆卸的船只,包括三十桨大船在内,都已运到现场,并已秘密地重新安装好藏在树林里。破晓前风雨已停,骑兵已登上皮筏,那些船也满载步兵,沿岛边渡河,以便在他们绕过岛屿靠岸前,不致被波拉斯的哨兵发现。

然后亚历山大登上一艘三十奖大船开始渡河。跟他在一起的有他的近卫军官托勒密、坡狄卡斯、莱西马卡斯(利西马科斯),伙友之一塞琉古(塞琉古一世)(公元前301年成为叙利亚国王)以及近卫队的半数。他们所率部队则乘坐另一些三十桨大船。当他们绕过岛屿接近对岸时,已毫无遮掩、全部暴露了。岸上的敌哨发现他们来了,就飞马驰去向波拉斯汇报。这时,亚历山大第一个下船登岸,然后把其他三十桨大船上的部队也都带了上来。当骑兵正在陆续下船时(他事先已命令骑兵最先登陆),他就把部队部署好,然后带着他们以战斗队形前进。但未料到,由于地形不熟,登陆地点并不是河对岸,而是另一个岛。确实,这个岛太大,因而原先并未发现它是个岛。但它和对岸之间那条水道倒不宽。不过,一整夜的大雨已使河水暴涨,因此骑马的人找不到渡河点。亚历山大因此担心要想完成渡河任务可能不得不从头再来一遍,那就要费大劲。但最后还是找到了渡河点。于是亚历山大就不避艰险带头抢渡。水道最浅处已达步兵胸脯以上,马匹只能把头露出水面。这条水道虽深,但终于成功地渡了过去。然后亚历山大就从其他骑兵团中抽出精锐组成一个骑兵中队带到右翼,把马上弓箭手摆在整个骑兵线的前面Z在骑兵之后,部署了步兵中的皇家卫队,由塞琉古指挥;再往后是皇家团,挨下去是步兵卫队,都按当天规定的次序摆列。在方阵两翼部署了弓箭手、阿格瑞安部队和标枪手。

马其顿近卫军步兵在海达佩斯战场

亚历山大把部队这样调度好以后,就命令总数约六千的步兵队伍以行军队形和步行速度跟进。由于他本人似乎更擅长于带领骑兵,于是他就只率领总数约五千的骑兵全速前进。他还命令弓箭手司令陶郎率领所部也跟骑兵一起全速前进。亚历山大已拿定主意,如果波拉斯率以全部兵力向他进攻,他就用骑兵冲击 的办法轻易地把敌军打败,或者就采取守势等待步兵前来增援。但 是,印度部队如果由于马其顿人这样大胆强渡而吓得狼狈溃逃,他就紧紧追击,趁敌人溃逃时大量砍杀,杀得越多,留给将来的麻烦越少。

不过,根据阿瑞斯托布拉斯的记载,说在亚历山大的后续部队从小岛(关于岛的大小,可参见上文。阿里安(《亚历山大远征记》)所依据的与托勒密和阿瑞斯托 布拉斯二位史家所记似有不同。)过河以前,波拉斯的儿子就带着六十辆战车来到了。而且,如果当时那些印度兵从车上跳下来攻击最先登陆的那些马其顿部队的话,他们确实是有可能阻止亚历山大过河的,因为即使无人阻挡,渡河已很困难。可是实际上波拉斯的儿子赶着战车越过了渡河点,因此亚历山大渡过时并没遇到危险。后来亚历山大派马上弓箭手去攻击这支战车队,没费多大气力就把他们赶跑,还打伤了不少。又有人说,实际上在马其顿部队登陆时,波拉斯的儿子所率部队和亚历山大所率骑兵之间就曾发生战斗。他们说,波拉斯的儿子带去的确实是一支优势的兵力,而且亚历山大还被他打伤,他的战马(名叫布西发拉斯)也被打死。它是亚历山大心爱的战马,而且是被波拉斯的儿子亲手刺中的。但托勒密(拉加斯之子)的记述和这个不同(我同意他这个说法),他也谈到波拉斯曾派他的儿子去了,但不是只带着六十辆战车。理由是:波拉斯从他的侦察兵了解到,不是亚历山大亲自率领部队渡过了海达斯佩斯河,就是他的部队的一部分过了河。在这两种可能的情况下,波拉斯都不可能派自己的儿子只带着六十辆战车去迎敌。因为,如果他派这些战车去是为了进行侦察,那也太多,而且这种车辆撤退时很不灵便;如果派他去的目的是要跟已过了河的敌人战斗并且还要阻止尚未渡河的敌人强渡,这些车辆又远远不足以完成任务。托勒密所记的情况不是这样,他说波拉斯的儿子带到渡河点去的是二千骑兵和一百二十辆战车。但由于亚历山大行动太快,在他尚未到达渡河点时,亚历山大早已从岛上把最后一批部队运过了河。

下边这一段情况是托勒密叙述的:亚历山大先派弓箭手去攻击波拉斯的儿子所率部队,但由于估计到波拉斯本人正率领全军前来,亚历山大就仍率领骑兵继续向前沿阵地挺进,叫其他,希腊部队在后跟进。当侦察兵向他汇报了印度部队的确实人数时,他就带着骑兵立即向敌人猛扑过去。敌军看到亚历山大亲自率领密集的骑兵大部队不是以一条战线的形式而是一中队接一中队地向他们冲过去时,他们就后撤了。印度方面有多至四百名的骑兵倒地,波拉斯的儿子也被打死。那些战车和车上的各小队敌兵在撤退中也一起被俘。因为道路泥泞,车辆难于运转,因而在战斗中毫无用处。

波拉斯听到逃回来的骑兵汇报说,亚历山大本人已率全军过了河,他的儿子在逃走时已阵亡,还说已发现河对岸的大本营留守的克拉特拉斯也率领部队正在渡河。这最后一条消息使波拉斯立即陷入犹豫不决。但他终于下定决心,不论如何,都要以全部兵力向亚历山大进军,要跟马其顿主力和他们的国王决一死战。尽管如此,他还是留下几头大象和少数兵力驻守营地以便把克拉特拉斯的骑兵从河岸吓跑。然后他就率领全部约四千骑兵、约三百辆战车、二百头大象和步兵精锐约三万人,朝亚历山大开来。到达一片无泥泞的、平坦而坚硬的沙地时,他认为这里便于骑兵的调度和冲锋,于是就叫部队在这里停下来。最前线布置一列大象,每隔大约十来丈摆一头,以便在整条步兵防线之前再形成一条防线,这样到处都可以吓唬亚历山大的骑兵。他估计在任何情况下,任何敌人都不敢在大象之间的空隙中冲进来。骑马的当然不行,因为马一见大象就惊,步兵更不行。因为在列队向前推进的重装部队面前,他们无法前进,而且大象也会冲击和践踏他们。在这些大象后面部署的是步兵,处于第二线。实际上这些步兵纵队或多或少填补了大象之间的空隙。此外,波拉斯还在两翼部署了步兵,甚至延伸到大象防线以外。在两翼的步兵之外又部署了骑兵,骑兵之前还部署了战车。

波拉斯的部署就是这样。亚历山大看到印军已摆好了战斗阵势,就命令骑兵停止前进,等待后边的步兵跟上来。当方阵迅速到达并与先头部队会合后,亚历山大并未立即把他们组成战斗队形带领他们前进,以避免在他们累得还未喘过气来的时候就驱使他们去对抗精神饱满的敌军;而是先把骑兵调过来,让步兵休息,一直到他们恢复了战斗精神为止。当他看清了印军部署之后,决定不从中央突破敌阵,因为那里有一排大象摆在最前面、方阵也以密集队形部署在大象的间隙中。正是由于波拉斯在作这种部署时事先已预料到的原因,亚历山大才犹豫不前。因为亚历山大知道自己的优势在于骑兵,于是他就率领大部骑兵奔向敌人左翼,想在那儿发动攻击。派科那斯率领他自己那个骑兵团和德米特里亚斯的那个团一起到右翼去。命令他;当敌军发觉亚历山大率领密集的骑兵部队时,将立即把他们自己的骑兵调上来应战。这时,科那斯应当率领所部保持在敌军之后。亚历山大又命令塞琉古、安提格尼斯和陶郎带领步兵方阵,但先别投入战斗,而是要等到看见他本人所率骑兵把敌军步兵主力和骑兵都打乱时再出动。

双方已经在射程以内。于是亚历山大就命令他的马上弓箭手共约一千人冲向印军左翼,以难于招架的排箭和马匹的冲撞把部署在那里的敌军打乱。然后他本人率领伙友骑兵,趁敌军已紊乱但仍保持横列队形、而骑兵尚未组成大编队之前,就飞速奔向其左翼进行猛烈冲击。

这时印军也从各处把骑兵集中,在其侧翼与亚历山大所率骑兵平行移动以防其冲击。同时科那斯也已率所部依令行动,开始在敌后出现。印军看到这个情况,被迫将骑兵改为双重队形,以数量较大、战斗力最强的那一部分面对亚历山大,另一部分则迂回对付科那斯的部队。无疑,这样就立即把印军的阵势和盘算全都打乱。亚历山大看到这个时机,恰恰在敌人骑兵向后转时,就发动了对正面敌军的攻击。以致印军甚至还没等到亚历山大的骑兵攻上来,就急急忙忙向他们自己的大象靠拢,好象是要寻找一堵友好的避风墙似的。这时,印度象倌赶着大象去阻击亚历山大的骑兵。马其顿方阵也不甘落后,立即奋勇向前,迎击大象,向赶象的印度人投掷标枪,跟着就把大象包围,从四面八方向它们投枪射箭。于是,这场战斗就形成了过去任何战役都未曾有过的局面。情况是,尽管马其顿方阵异常密集,而那些大象左冲右撞,把马其顿阵线撞了个乱七八糟。那些印度骑兵看到这里的战斗已形成步兵对阵,就又绕了出去攻打马其顿骑兵。但当他们在亚历山大面前再一次吃败仗时(因为不论在战斗力和战斗经验方面,他们都远远不是亚历山大的对手),他们就又朝大象那里撤退了。这时亚历山大的骑兵已集中成一个整体——这不是用命令能调集一起,而是战斗过程本身把他们逼到一起。他们不论冲到哪里,都是先给印军重大杀伤然后才撤走。这时大象已被挤到一个狭窄的范围。这些大象胡冲乱撞,践踏破坏。不管是敌是友,都受害不小。而挤在大象四周狭窄地带的印度骑兵却是两面受冲击,因此损失也就更大。很多象倌和大象被打死打伤。有些大象由于厌烦,又已无人驾驭,于是在这场混战中也不再躲避,仿佛被临头大祸刺激得发了狂,不停地左奔右突,横冲直撞,践踏破坏,不遗余力。但马其顿部队,由于有回旋余地,可以视情况自行决定攻击:大象冲来,他们就退;大象一逃,他们就追。一直不断地用标枪投射它们。而印度部队却与此相反:他们夹杂在大象之间往后退,正在受到大象更大的伤害。当大象精疲力竭,不再猛冲直撞,而是一面吼叫一面象船那样慢慢后撤时,亚历山大就亲自率领骑兵把这一大帮团团围住。然后向步兵发信号,叫他们把盾牌连接起来尽量互相靠拢,形成极其密集的队形,整个方阵一齐前进。因此,印度骑兵除极少数逃脱之外,在方阵的进攻下全军覆没。印度步兵也是从四面八方受到很大杀伤,因为这时马其顿部队已紧紧地向他们压过来。到后来,只要马其顿骑兵哪里有个空隙,印度兵就蜂拥而至,从空隙中往外逃窜。

这时,留在希达斯皮斯河边的克拉特拉斯和其他指挥官,看到亚历山大已取得显著的胜利,也都率部渡河,顶替已经疲惫不堪的亚历山大率领的部队,精神饱满地参加追击撤退中的印度人,继续给他们以大量杀伤。

印度步兵死亡近二万,骑兵约三千,战车全部被毁。波拉斯的两个儿子、本地区的印度总督斯皮塔西斯、大象和战车的指挥官们、骑兵全部指挥官、以及其他部队不少指挥官,都被打死。所有幸存的大象都被俘。在亚历山大的部队方面,在起初进攻时为数六千的步兵中,战死的只有大约八十人;骑兵方面,只有在战役一开始就投入战斗的马上弓箭手阵亡十名,伙友骑兵约二十名,其他骑兵二百名。

在战斗中。波拉斯表现得很出色。他不但是一位统帅,而且也是一名勇猛的战士。当他看到他的骑兵和象队遭受屠杀,有些大象倒下,有些则由于无人驾驭因而到处奔驰,犹如丧家之犬,而且他的步兵也已经大部牺牲时,在这种情况下,他并未照抄大流士三世大王的榜样,在士卒面前率先逃命;而是相反,只要那怕还有一部分部队仍然坚守阵地继续战斗。他本人也继续英勇作战。但当他的右肩负伤之后——他在战场上到处奔驰时,全身都由极其坚固非常合身的铠甲保护着(这种印度铠甲后来人们都见过),不致受到投射武器的伤害,只有右肩一处无遮盖——他才把他骑的大象掉头撤退。亚历山大看见他在战斗中表现得极其伟大而英勇,就不忍杀他,想保留他的性命。于是,他首先派那个印度首领太克西利斯去找他。太克西利斯骑马来到波拉斯乘坐的那头大象附近,在射程以外停下来,要求波拉斯也把大象停下,告诉他再逃也无用了,要他听听亚历山大托他带来的口信。波拉斯回头一看,原来是他的老仇敌太克西利斯。于是立即拨转象头朝他冲来,想投他一枪把他扎死。真的,要不是太克西利斯及时拨转马头赶紧跑开,波拉斯也许早就把他结果了。尽管波拉斯态度如此,亚历山大仍然不生他的气,而是不断地派其他人去找他。最后派去的是一个叫迈罗斯的印度人,因为亚历山大已了解到迈罗斯是波拉斯的老朋友。波拉斯听到迈罗斯带来的口信,当时他正渴得难受,于是就让大象停步,从上边下来。喝完水,精神恢复后,就让迈罗斯立刻带他去见亚历山大。

于是波拉斯就跟着迈罗斯来到亚历山大面前。亚历山大知道他快来时,就带着几个伙友骑马到阵线前边来迎接。亚历山大把马勒住,欣赏着波拉斯魁伟的身材(他身高有五库比特以上)和英俊的仪表。从他的风姿看来,他并未降服。而是相反,他表现了一个勇士面对着另一个勇士,在为自己的王国进行了光荣的战斗之后,面对着另一个国王。后来还是亚历山大首先开口,他要求波拉斯说出他希望对他该怎么办。据说波拉斯回答道:“亚历山大,要象对待一个国王那样对待我。”亚历山大听了他这个回答很高兴,又说:“波拉斯,在我这方面,是会象你希望的那样办的;在你那方面,也提出你的要求吧。”波拉斯又回答说,一切都已包括在这惟一的要求之中了。亚历山大听了他这句话更加高兴,于是就把波拉斯原有王国的主权交还给他。此外,还把甚至比他原来的国土更大的地区也划给他。他就是这样,象对待国王一样对待一个勇士。从那时以后,他发现波拉斯在各方面都很忠诚。于是亚历山大和波拉斯在海达斯佩斯河彼岸进行的那一场大战就这样结束了。时为贺季蒙在雅典执政期间的四五月间(公元前326年)。

战役结果

此时亚历山大手下的军队已经厌战,亚历山大不得不停止远征,开始西归,途中他击败了不服从他的部落,还派人进行了一系列探险活动,包括查明印度河入海口,寻找波斯湾,并绘制海岸地形图,还想查清里海究竟是海还是湖,等等。无论如何,马其顿帝国的触角伸向了印度,从而让帝国的疆域空前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