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战术(希腊语:Taktikē,管理军队的艺术)是使用武器或军事单位,进行攻击或防御敌人的行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军事战术亦随着哲学和技术的进步中反映出来。

中文名

军事战术

外文名

Military tactics

拼音

junshizhanshu

用法

中性

来源

希腊

简介

理论上

战术研究战斗的规律、特点和内容;研究部队的战斗素质和战斗能力。

实践上

战术是指挥员、司令部和军队准备与实践战斗的活动。战术包括经常了解情况,定下决心和向部属下达任务;计划和准备战斗;实施战斗行动;指挥部队和分队;保障战斗行动。除各兵种和专业兵战术外,还有合同战术,主要研究诸兵种合同战斗的规律。

战斗方法

主要内容包括:基本原则以及兵力部署、协同动作、战斗指挥、战斗行动的方法和各种保障的措施。按战斗基本类型,分为进攻战术和防御战术;按军种、兵种,分为合同战术、军种战术、兵种战术;按规模,分为兵团战术、部队战术、分队战术等。行军、宿营、输送、变更部署和换班的方法,也属于战术的范畴。战术从属于战役法和战略,并对战役法和战略产生一定影响。灵活运用和变换战术,对于夺取战斗的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战术"一词,较早见于中国南朝梁沈约撰《宋书·索虏》中的"而自木末以来,并有贤才狡算,妙识兵权,深通战术"。在欧洲一些国家,大多源于希腊文的taktika,意为布阵的艺术。

形成发展

战术随着战斗的出现而产生,随着军事技术的进步和战斗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战术的发展,由古代徒兵方阵战术逐渐演变成诸军种、兵种合同战术。

思想

指挥员组织指挥战斗行动的理论基础。不同类型、样式和环境条件的战斗,有不同的战术思想和由此产生

术行动手段,进攻战斗的战术思想理论核心是消灭敌人,攻占敌阵地,发展胜利;防御战斗的战术思想理论核心是坚守阵地,抗敌进攻,稳定防御。战术思想是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战术思想,并受战略思想制约。

每次战斗,必须有明确的战术思想,在战术理论指导下,针对实际情况确立,其要旨:

一是全面领会上级作战企图,树立整体观念;

二是正确理解受领的任务,树立必胜信心;

三是积极确立战斗行动方法手段,要有应付各种突然情况的措施。

例如: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时期,强调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不以夺取或保守地方为主的思想,即歼灭战思想。

原则

进行战斗的准则。

反映战斗的客观规律,是一切战斗行动的基本依据。源于战斗实践,并以最简洁、准确的语言概括。区分为基本原则和具体原则,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吸取了古今中外战术原则的合理成分,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形成了一套反映以劣势装备军队战胜优势装备敌人规律的战术原则。具体反映在建国后正式颁发的战斗条令、战斗概则中。

基本原则

基本原则是根据战斗基本规律和军队的实际情况制定的,抽象程度高、稳定性强、适用面广。

1、知彼知己,因势制敌。

2、消灭敌人,保存自己。

3、集中兵力,各个歼敌。

4、战必有备,不失战机。

5、巧布兵力,发扬火力。

6、协同一致,合力破敌。

7、力争主动,灵活机动。

8、出其不意,突然打击。

9、力求夜战,注重近战。

10、勇敢顽强,连续作战。

11、作战保障,周全严密。

12、利用战隙整顿休息。运用战术原则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切忌机械搬用。

具体原则

具体原则,则适用于不同类型、样式的具体战斗。

具体原则是:

1、根据战斗企图、敌防御性质、地形条件、部队战斗力等因素选定突破口。通常选在敌人防御比较薄弱,便于隐蔽接近和展开,便于突破和向纵深发展,且能迅速破坏敌防御体系、分割歼灭敌人的地方。必要时,也可选在敌防御的强点上。

2、把兵力、火力和器材集中用于主要攻击方向,对敌形成优势,并作纵深、疏散、梯次配置。

3、以主要攻击方向上的步兵或坦克兵为主,在突破地段内,按时间、目标周密组织步兵、炮兵、坦克兵之间的协同。

4、先行火力准备,突然发起攻击,进行重点突破,实施连续突击,分割围歼敌人,不断投入后续力量,发展突破成果。战术突破可以从行进间或与敌直接接触时实施,一般从突然猛烈的火力准备开始,以炮兵、航空兵火力,消灭突破口上敌有生力量,歼灭其反但克火力点及其防御工事,压制两侧支撑点、纵深的炮兵阵地和预备队。步兵、坦克兵充分利用火力准备效果,协调一致行动,发起勇猛冲击,迅速通过通路,实施连续重点突击。打开口子后,迅速向两翼卷击,或实施钳形攻击,割裂敌战斗部署,攻击敌浅近纵深支撑点。向敌纵深发展突破成果时,及时投入预备力量,与迂回或包围部队相配合,适时使用穿插部队、机降突击或袭击支队,突破敌战术防御地幅,为战役突破创造条件。随着高技术兵器的发展,将充分发挥各种火力突击效果,从行进间发起攻击,从正面、翼侧、立体同时突破,有时战术与战役突破也可能通时实施。

手段

军事战术

达到某种作战目的而采取的战术性方法和措施。在不同的战术理论指导下,产生不同的战术手段。受武器装备、作战任务、地形等条件制约。进攻战斗以消灭敌人、攻占敌阵地为指导思想,通常采取穿插分割、迂回包围、各个歼敌等手段;防御战斗以坚守阵地为指导思想,通常采用兵力、火力、障碍、阵地相结合,以阻击、反冲击、反击等抗敌进攻。近年来,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子对抗已渗透到作战的指挥、控制、通信、情报。制导、伪装等多个领域,开始由战斗保障升格为战术手段。战斗中,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根据实际情况,针对作战对象,灵活运用不同的战术手段,以争取战斗的全胜。

突破

在敌防御阵地打开缺口突入敌战术地幅的战斗行动。目的是突破敌战术防御地幅,分割围歼敌人,为战役突破创造条件。在古代进攻城邑的作战中,已有类似的突破的战斗行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绵亘正面浅近纵深防御出现后,进攻时,先行火力突击,发起攻击,打开缺口,然后发展进攻,突破敌防御。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出现了阵地防御体系。进攻部队在炮兵、航空兵火力支援下,步兵、坦克兵在选定的地段打开口子,投入后续梯队向纵深发展,结合迂回包围行动,突破敌战术防御地幅。战术突破通常有一点突破、两点突破或多点突破。其特点是行动坚决迅猛,组织指挥复杂,战斗激烈紧张。

战场

两军交战的场所

要地

军事战术

对战斗全局有重大影响的地域。是敌对双方必争必守的地方。如进攻必经通道、重要的村镇、制高点、交通枢纽,防御必须坚守的要点等。战术要地地位重要,作用大,依据战斗所赋予的任务,必须有一定的可控地幅;有利于防守,也利于发展。防守时,能支撑阵地,以点制面,便于部署兵力兵器,发扬火力,稳定防御;进攻时,有利于扩张战果。战场扩建

包括陆地、海区及其上空。对战斗的组织与实施具有直接的影响。在人类战争史上,凭借战场的有利条件,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的敌人的战例是很多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历次革命战争中,历来把有利的战场作为打歼灭战的重要条件。现代条件下作战,战场范围扩大,立体性增强,受地形条件的制约减弱,对战场建设的要求提高。要求指挥员认真地勘察战场,加强战场建设,包括构筑工事,加强通信设施的建设,修筑道路,储备弹药、油料、粮食、药品等物资。

战场勘察

军事战术

对作战地区或预定作战地区进行调查、探测和研究的活动。是战场准备工作的重要内容。目的是查明情况,为制定作战方案和进行战场 建设提供第一手资料。要求全面而有重点的组织实施。通常编成一个组逐点 逐次进行,也可编成若干组分点同时进行。勘察前,一般由指挥机关拟定勘 察计划,进行必要的物资、器材准备,组织警戒、伪装、通信联络和车辆等。

原始战术

战术开始是由狩猎技艺演变过来的。相传中国远古时期,黄帝打败蚩尤的涿鹿之战,出现了原始的战阵,产生了早期的战术。冷兵器时期,战斗以使用石器和金属戈、矛等兵器格斗为基本特征,敌对双方列成方阵进行对抗是战术最初的表现形态。随后,密集集团的大方阵向小方阵变化。徒兵方阵大体呈方形平均分布兵力,只适于就地抗衡,不便实施机动,难以扩张战果。公元前11世纪,随着战车数量的增多,战斗的机动性增强,车战战术成了当时的主要代表。公元前6世纪以后,铁兵器的使用和营寨壁垒的出现,具有灵活性、机动性的步兵和骑兵的兴起,使战场从平原旷野向山川险阻地区扩展,运转不灵的密集集团的方阵向多种阵形演变,产生了奇正战法,并得到了广泛运用。诸如钳制与突击、明攻与暗袭、佯退与设伏等,是春秋战国时期常见的战法。从秦始皇陵附近发掘的兵马俑坑看,秦代的军阵中有战车和步兵混合编组的阵形。汉代和三国时期,在阵形与战法上又有不少新的创造,出现了长蛇阵、五军阵和诸葛亮的八阵。其中八阵,以天、地、风、云四阵为正,龙、虎、鸟、蛇四阵为奇,四角为正,角间为奇,并依据情况可以作方、圆、曲、直、锐的变化。欧洲一些国家的方阵战术,也先后被新的阵形和战法所代替。例如古希腊底比斯军队的统帅埃帕米农达在公元前371年,运用斜阵,把兵力集中在决定性的地段上实行主攻,打败了斯巴达军队。在大体相同的时期里,古罗马军团排列成横宽纵短、比较疏开的横队队形,骑兵实施两翼攻击和步兵连续交替突击,以不断增强突击力量夺取胜利。随着乘马作战的出现,骑兵战术得到了较快发展。从中国西汉到隋、唐,骑兵的远程奔袭、迂回包围和乘胜穷追等战法相继运用。在水战、海战战术方面,各国最初是使用划桨为动力的木质船作战,接舷战战术和撞击战术先后问世。

19世纪前

10世纪,中国北宋已将火药用于作战。13世纪,中国蒙金战争中出现了炮军,创造了以火力杀伤与白刃格斗相结合的战术。成吉思汗的大鱼鳞阵,标志着骑兵战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火药和火器传入欧洲后,一些国家军队于14世纪上半叶开始装备火枪、火炮。16世纪下半叶,军队由于火器的大量使用和战斗成员素质的提高,为了发扬火力和减少敌火力对己方造成的伤亡,中国明代的三才阵和著名将领戚继光创造出鸳鸯阵,战斗队形由大阵趋向小阵,密集趋向疏散,使战斗成为火力、机动、突击相结合的行动。1631年,瑞典国王古斯塔夫·阿道夫在布赖滕费尔德之战及中国后金军在大凌河之战中,创造了集中使用火炮的方法,早期炮兵战术从此产生。17世纪上半叶,在欧洲一些国家,由于火枪、火炮的改进和火炮运动性能的提高,火力开始成为决定战斗胜负的重要因素,战斗队形纵深进一步缩小,形成了线式战术。随着造船和航海业的发展,一些国家海军的风帆战船(舰)吨位不断提高,并普遍装备了大口径火炮,海战中战列线战术逐渐被采用。17世纪末,军队普遍装备了带刺刀的燧发枪,并实行了雇佣兵制,促使线式战术不断改进。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军队实行了义务兵役制,又创造出纵队战术,克服了线式队形两翼薄弱、不便于机动等弱点。拿破仑一世将步兵、骑兵、炮兵合编到军和师,以便于兵种之间协同动作,利于散开队形、横队和纵队的结合运用,使纵队战术臻于完善。19世纪中叶,随着后装线膛枪炮的广泛使用,军队武器的杀伤力大为提高,普法战争及以后,纵队战术被摒弃,开始出现散兵线战术。由于各国海军风帆战船逐渐更新为蒸汽铁甲舰,舰上装备了水雷和鱼雷,机动力和火力都大为增强,舰艇机动战术取代了战列线战术。

20世纪后

进入20世纪以后,各种飞机运用于战场,战斗由地面扩展到空中,以侦察机、歼击机和轰炸机等机种协同战斗的空军战术产生;航空兵支援地面部队战斗以及地面部队对空防御的出现,使战术开始进入具有立体性质的阶段;潜艇和飞机用于海上战斗后,海上袭击成了海战中的基本战法,海上立体战术初步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各种远程火炮、坦克、工程机械和电子通信器材相继用于战斗,产生了装甲兵战术、防化兵战术、通信兵战术,炮兵战术和工程兵战术也得到迅速发展。战斗中将步兵、炮兵、坦克兵、航空兵、空降兵、工程兵、通信兵等有机结合,在统一指挥和计划下,按照目的(目标)、时间、地点协调一致地行动,合同战术应运而生。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坦克、火炮、飞机的改进和大量使用以及空降兵和电子对抗手段的广泛运用,军种战术、兵种战术进一步完善,合同战术得到了全面发展。战后,一些国家军队相继装备了核武器、导弹、步兵战车、直升机和新型电子器材,战斗方法发生了重大变化。进攻时,在决定性的时间和方向上,迅速、隐蔽地集中优势兵力、火力和技术器材;建立疏散、纵深、立体的部署;以火力结合电子干扰,对对方全纵深进行压制;多从行进间发起攻击,并与空降兵垂直包围相结合,实施高速度大纵深连续突击,歼灭防御之敌。防御时,利用地形快速构筑工事,组成支撑点式的纵深、环形、立体防御体系;构成远中近衔接、高中低结合的火力配系;加大掩护地带纵深,加强后方地域防卫;以顽强抗击、障碍、火力、电子干扰、反冲击等多种手段相结合,挫败敌方的进攻。

不同兵种

骑兵战术

骑兵会被特别地划分为三支队伍或三个部份,然后一队接一队衔命作战。第一波的攻击会突破或冲散敌军,接着第二或第三波的攻击就能加以制服。敌军一旦逃走,就可以予以杀戮或俘虏。事实上,骑士如果采取个人行动,对任何指挥官的计划都是很大的伤害。骑士最关心的是忠诚、光荣和骑乘在一流队伍的第一行列位置。为争取个人光荣,在战场上获得全面的胜利反而沦为其次。在战场上开始作战之后,不用多久骑士就会攻击他们所看到的敌人,如此一来便破坏了整体作战计划。指挥官在必要时把麾下骑士自马上卸下,是控制他们的最佳手段。这是小型军队普遍采用的方式,因为这些骑士很少会期望在作战中表现。卸阵下来的骑士可以适时加强战斗力量,并提振一般徒步军队的士气。这些骑士和其余徒步士兵,会被用在减缓敌骑冲锋的标桩、或其它战地工事的后方作战。  1346年的克里斯战役,是骑士不遵守纪律行为的一个例子。当时法国的军队在数量上超过英国的军队(四万对一万),并且拥有非常多的骑士。英国人把长弓兵分成三个队伍,在标桩的防护下投入战场。在这三个队伍之间的,是两队卸下马的骑士,而第三队卸下马的骑士则被保留作预备军。法国国王亦将麾下骑士组编为三个部份,并且指派热那诺斯的雇佣弓兵去射击英国的骑士,但因弓弩被弄湿而起不了作用。此外,法国骑士又忽视法王在组织上的努力,在开战不久后,一见敌军就立刻狂怒不已,张口一遍又一遍地喊着︰「杀啊!杀啊!」由于法国国王忍受不了热那诺斯人一再箭上失准,便命令骑士前进,并击倒在他们前面的热那诺斯弩兵。这场战斗持续了一整天,最后由英国的骑士和长弓兵(他们保持了其弓弦的干燥)打败了那些骑着马匹但作战时毫无纪律、乱成一团的法国骑士。到了中古时代末期,重骑兵在战场上的价值不如以往,几与投射部队和徒步军队无异。在这个时期,人们已经了解何以审慎部署的攻击仍然失效的原因以及训练步兵的重要。作战的规则改变了,标桩、马匹陷阱和壕沟都常常被军队用作防护工具,以抵抗骑兵的攻击。如果骑兵对大批各个等级的长枪兵和弓兵(或枪炮手)作出攻击的话,只会产生一大堆受创的马匹和骑兵。骑士会被迫徒步作战,或等待适当的攻击时机。只有敌军在移动、混乱、或从临时的战地防御工事中走出来的情况下,毁灭性的攻击才能奏效。

投射部队的战术

在这个时期,大部份的的投射部队由弓兵担任,他们会使用其中一种当时盛行的几个类型的弓。首先是短弓,然后是弩和长弓。弓兵的最大优势,就是能够在一段距离之外杀伤敌军,而不需要作肉搏战。虽然早在古代时候人们就已经知道这种部队的价值,但是这些经验却在黑暗时代曾一度失传。因为在中古时代的早期,骑士是主宰陆地的首要战士;面对实力相当的敌军时,他们的作战规则就是需要作肉搏战;对骑士来说,以弓箭杀死远距离的敌人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所以统治层很少去发展和有效地使用这种武器。相对地,弓兵则是具有战斗力且非常管用的兵种,他们的功能在攻城与作战上逐渐变得明显。即使不太愿意,但越来越多的军队会让他们占有一个位置。尽管威廉一世的骑士在传统上已经取得许多荣誉,但在1066年杭斯丁一役,威廉一世便是凭借弓兵才获得决定性的胜利。当时英格鲁撒克逊人占有山坡地,并以盾牌形成一道防护墙,令诺曼的骑士难以突破。双方因而展开一整天的拉锯战。稍后,英格鲁撒克逊人冒险走出他们的盾牌墙,试图攻打诺曼人的弓兵,但此举却使部份人员暴露在诺曼弓兵的射程范围之中;这时,诺曼人便占了进攻上的优势,因为一旦英格鲁撒克逊人现身,往往很容易被射倒。在战役过程中,虽然有时候诺曼人看来似乎快要被打败了,但更多人相信诺曼军队正靠弓兵之助赢得这场战役。最后,英格鲁撒克逊的国王哈罗德被一支致命的流箭射中,战争随后便告结束。徒步的弓兵是以数百甚至数千人的大型阵势来作战。当敌军进入百码的射程范围之内时,即可能被弩和长弓的射击刺穿装甲。在这个射程里面,弓兵会集中射击目标,以密集攻击让敌军受创,使他们无暇作出反击。在理想的情况下,弓兵有时可借着射击便瓦解敌军的阵形。敌军可以藉由标桩的护卫不受骑兵侵袭,但标桩却阻挡不住所有箭或弩箭的射击。如果敌军离开他的防御工事并袭击弓兵,友方的重骑兵将会作出反应,希望能实时防护这些弓兵。如果敌军只是在阵地维持他们的队形,骑兵就能够作出有力攻击,最后把他们冲散。在英国,弓兵会受到鼓励和资助,因为在与欧陆国家作战时,英国在人口数量上处于劣势。尽管英国军队的人数常常低于敌军许多,但是当他们学习到如何应用大批的弓兵后,就开始赢得战役。英国人之所以能发展出密集射击,都是依靠长弓的远射程优势。长弓兵并不会射击个别的目标物,而是向敌军所占据的区域作出严密射击。若果以每分钟射出六发弓箭来计算,三千个长弓兵就能够向密集的敌军队形发射一万八千发弓箭。这种密集射击的效果可以让敌方人马受到很大的创伤。在百年战争中,法国骑士即面对了划破长空的箭影,与它们飞来时所带来的可怕声音。在欧陆的军队中,尤其是民兵和城镇所培养的专业武力,长弓兵的重要性大增。长弓兵能以最少的训练,成为最有战斗力的士兵。到了十四世纪,早期的手持枪炮就出现在战场之中。在开火的时候,它们甚至比弓箭更具威力。应用弓兵的最大难题,就是在他们发射弓箭时需要得到防护。为了获得更大的效果,他们通常会尽量接近敌军。英国的长弓兵会携带标桩到战场,然后在他们要发射的地点前方,用大头锤把标桩打进地面。这些标桩可以给予他们防护,抵挡敌军的骑兵。他们能依靠他们的火力把敌方的弓兵射倒,但假使受到敌方的徒步士兵袭击,却往往处于劣势。弩兵则会持大盾牌去作战,这些盾牌可提供防护并够竖立成一道防线,让弩兵能躲在后面作射击。到了十四世纪末,弩兵和长枪兵会以混合的阵形协力作战。长枪兵用以挡开敌方的作战部队,让投射部队(弩兵或手持枪炮的士兵)能够向敌军开火。这种混合的阵式会适时调动并作出实际的攻击。遇到训练良好的混合部队例如长枪兵和弩兵(或枪炮手),敌军的骑兵通常会选择撤退。如果敌军无法让自己的投射部队和长枪兵作出反击,即可能输掉这场战役。

步兵战术

在黑暗时代,徒步士兵的战术是逼近敌军然后开始砍杀。法兰克人会在接近敌军时掷出斧头来瓦解他们。战士依靠体能和凶猛来取得胜利。骑士的兴起一度让步兵在战场上失去价值,主要是因为纪律和训练精良的步兵并未出现。在中古早期的军队中,徒步士兵主要来自农民,而这些乌合之众均不曾受到良好的武装和训练。撒克逊人和维京人发展出一种防御阵式,称作盾牌墙,也就是让士兵手持长盾紧靠连成一道防线。在缺乏弓兵和骑兵的情况下,这道防线能保护他们不受敌方弓兵和骑兵的攻搫。在某些缺乏资源去建立重骑兵的山区国家如苏格兰和瑞士,以及一些正在兴起的城镇中,步兵会再一次受到重视。由于没有需要,在这两种地区的军队中,只会设置少数甚或没有骑兵。这些地区的军队发现,马匹无法突破竖立的标桩或长枪阵。但受过训练的长枪兵却能制止富裕的国家或领主们精锐的重骑兵,而且在成本上也比重骑兵的来得便宜。斯希松战阵就是由一群长枪兵所组成,在十三世纪末苏格兰人独立战争期间开始使用(即电影「惊世未了缘」的故事背景)。他们认识到斯希松是有效的防御战阵。罗伯布鲁斯只会在沼泽地区向英国的骑士作出攻击,因为这种地形能妨碍重骑兵的攻击。瑞士人以长枪作战而闻名。在实质上,他们恢复希腊的方阵,并非常熟练地以长标竿的武器作战。他们把长枪兵组织成方形的战阵,在最外面的四排士兵会以相近的高度(稍微往下)持着长枪。这是用来抵挡骑兵的有效屏障。在战阵的后排士兵会使用有刀刃的标竿武器去攻击接近战阵的敌军。这些受过训练的瑞士士兵会指向同一个方向,让他们在战阵中能移动得比较迅速。有时他们也会把用作防御的战阵转变成可作攻击的战阵。火炮可用来反制大批的长枪兵,它能够击破这种密集行列的战阵,西班牙人就是最先有效地使用这种武器。实际上他们也以持剑和小圆盾的士兵来对抗长枪兵,这些轻型的武装兵能够渗透到长枪兵之间,并有力地以短剑作战。他们的小圆盾是小型和灵巧的盾牌。在中古时代的末期,西班牙人也是最先尝试以同样的方式,与长枪兵、剑兵和枪炮手作战。这是一种具战斗力的军队,无论是防守或攻击,都可以在不同的地形上使用他们的全部武器。在中古时代结束时,西班牙人便成为欧洲最有战斗力的军队。

价值

指事物对战斗起作用的份量。如地形的战术价值、武器装备的战术价值、某一作战方案、计划的战术价值,某一战斗行动的战术价值。战术价值高,对战斗的作用就大。衡量战术价值受时间、地域和战斗性质影响,因指挥员的战术水平高低和审视的角度不同而异。衡量战术价值要从战斗全局出发,衡量某一具体事物的战术价值,需有客观的、全面的、辩证的观点。有时对局部、暂时而言,具有较高的战术价值,而从全局、长远来看则不然。

军事外交是指国家在军事方面的对外交往活动。是国家外交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军事人员互访,军事谈判,缔结军事条约,以及处理国际上的军事事务等。军事外交是军事软实力的重要生长资源,对于营造有利的战略环境,扩大国家和军队的国际影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立足国情,主动作为,积极开展全方位军事外交活动,为我军软实力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提升了国家和军队的国际影响力。面对新的世情、国情,要站在国家外交和国防建设的双重战略高度,积极采取灵活务实的军事外交手段,为增强我军软实力、实现国家外交战略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军事外交的主要特点

一是双边或多边军事代表团互访,即国际军事人 员交往;二是为解决共同关心的军事问题,国家授权外交代表对外进行双边或多边谈判,即国际军事谈判;三是以军事为内容或目的,根据政府协议对他国提供的人力、物力、财力、智力等援助,即国际军事援助;四是经政府批准或允许,国家间军用商品的流通,即国际军品贸易;五是国家间互通军情、实行有条件的情报交换与共享,即国际军事情报合作;六是在军工领域,国家间进行的科研与生产的分工合作,即国际军工合作;七是为缓和冲突、维持或恢复和平局面,国际组织通过成员国向有关争端地区派出军事人员,即国际维和行动;八是结盟国家间开展的双边和多边军事外交活动,即国际军事同盟活动;九是非军事同盟性质的国际组织,为应对共同面临的威胁、保障本国和地区安全而展开的一系列军事合作活动等

世界五大经典战术

三三制战术

三三制战术最早起源于抗日战争期间,成熟于国共内战,大量运用于抗美援朝战争,是我军步兵训练大纲中的一种步兵“班组突击”战术。

战术轰炸

战术轰炸,主要是在战场上打击敌人某些高价值目标,以达到瘫痪或暂时瘫痪目标的某一部分能力和功能的目的。以便为下一步军事行动做安全保障。主要是战区协同作战,定点打击目标。有时候也将由近程地对地导弹发起的攻击也成为战术轰炸。

堑壕战术

堑壕战是由散兵坑演化来的。欧洲进入火药武器时代后,除排纵列作战的正规士兵外,出现散兵——就是不排队列作战的步兵——这些士兵相当于现在的侦察兵或者尖兵。他们监视敌人,作战时会为自己挖一个小坑来躲避炮弹。在骑士战演变为列阵枪战的过程中,因为没人愿意和敌人站在几十米开外对射,所以散兵坑被普遍使用为战壕,以保护士兵。

跳岛战术

所谓跳岛战术,即是不采行逐一收复各岛的战法,而是收复一个岛屿后,跳过下一个岛屿,而攻占下下一个岛屿,特别是跳略过防守比较坚强顽抗的日军岛屿,透过跳岛占领,以海空封锁的方式来孤立日军占领的岛屿,迫使其最后不得不屈服(或宁死不从的饿死),如此大幅提升收复的进度与成效。

封锁战术

封锁战顾名思义在于封锁二字,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最具代表性的封锁战莫过于二战期间的饥饿战役。1944年底,美军为切断日本本土与西南诸岛、中国、朝鲜之间的海上交通线,及早结束对日作战,美国便开始对其实行包围,切断其物资和经济来源,制订了用水雷封锁日本海域的计划,使日本全岛陷入被封锁状态。短短四个月的时间,日本几乎断掉了所有的战略物资,没有石油煤炭全部的战机和舰艇都毫无用处,只能做摆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