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会图》是五代丘文播创作的绢本设色画,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图绘四文士宴饮、赋诗、抚琴的雅集场景。四人均宽衣大袍,坐于榻上,身旁置酒杯、酒瓶,似在即席作文行酒。四位人物的姿态不一,一人停笔凝思,一人秉笔疾书,而右下者似已醉态微呈,意欲下榻,侍童忙为其穿靴并扶撑其腰,文士转身挥手,招呼怀抱锦袱之女子,而女子则淡妆素抹,作扭首含羞之态。左下背向文士,则牵住右下文士之腰带,似有不让其离席之状。三位挽双髻女子,或抱琴、或端杯侍立于榻旁。此图人物造型具有唐风,结构严谨,衣纹线条疏密有致,运笔极为娴熟。背景中的古树,枝干劲挺虬曲,树叶以三角形堆叠法绘成,并根据疏密搭配,间以色彩轻重渲染,使之古茂苍雄,更进一步衬托了“文会”主题之雅意。

中文名

文会图

创作年代

五代

画作类型

设色画

现收藏地

台北故宫博物院

画作内容

文会图[五代丘文播创作绢本设色画]

图中以山石和树木为背景,巨大山石横卧其间,山石较为平缓,岩石和石缝间长有花草杂木,点缀着画面。右端山石突兀,山石旁有一棵古柏拔地而起,树干粗大,长有疤节,枝枯叶疏。山石和古柏占据画面的二分之一左右,在古柏树下,岩石下绘有四位文人,皆坐榻上,各人坐姿不一,身旁置有酒杯,似在即席作文行酒。文士们,神志各异,一作停笔凝思状,一侍女手捧酒杯,以酒助兴,侍女低首,双日注视着文人,十分谦恭。一作秉笔疾书状,左手握册,右手持笔,低首、双日注视着书册。而右下者似露酒醉,四人之间为年长者,双肩披有无袖披风,扭首向右注视右者文人作下塌之状:腋下扶一童为其穿靴,并扶撑腰部,文士转身挥手,招呼怀抱锦袱之女,女子作扭首含羞之态,左下背向文士,则牵住右下文士之腰带,似有不让其离席之状。背向坐一文士,在四文士之中最年轻者,双肩有无袖披风,扭首向右注视着半坐床沿的长者,作挽留之状。三位女侍挽双髻,身穿华丽服装,身材修长,面日清秀,抱琴或端杯侍立于榻旁。坐榻右侧一童子,双手捧着书册,作递传给文士状。大榻四周的侍女数人,其中最前一人抱着一长圆状物,即魏晋南北朝时习用的“隐囊”,为坐榻扶靠垫具。

此图无款,收传印记有:“宣和殿宝”、“高氏珍赏”、“雅尚斋”、“古杭瑞南高氏藏画记”。

创作背景

该图原签作《文会图》,与画面内容相符,但人物之布局、动态以及器物等,与今传《北齐校书图》中的部分画面几乎完全一样。《北齐校书图》取材于北齐天保间文宣帝高洋命樊逊及秀才高乾和等十一人共同校刊内府收藏的五经诸史之事。而这件《文会图》,作者丘文播为五代后蜀人。画上亦有北宋“宣和殿宝”印记,在时间上早于今传《北齐校书图》的摹本,从画面上也看不出有校刊内府收藏的五经诸史之事的内容,故推知这件作品很可能是根据阎立本《文会图》摹写变化而成。

艺术鉴赏

主题

《文会图》局部

此幅作品描绘了当时文人相会的场景,以饮祭、喝酒、拂琴、书画为乐,抒发了当时士大夫们的悠闲情趣,显现了文人画在表情达意方面的艺术特色。山石的勾皴和罩染,使画面显得空阔而灵动。四位文人坐于榻前,似在享受这难得的宁静。山谷幽清,听琴品茗,将远离尘嚣的隐逸生活展现于画面,也将画者幽远而辽阔的隐逸精神寄托于画内。构图

《文会图》画中九人把观者目光吸引到画面的中部偏下方,这样构图使画面紧凑,观者的注意力以坐塌为中心。

名家点评

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研究所所长阮荣春:该图人物造形具有唐风,结构严谨,衣纹线条疏密有致,运笔极为娴熟。画面树石等背景,当是作者于摹写时所加,树叶以三角形堆叠法画成,由于其注意交叠方向的变化,且根据疏密搭配间以色彩的轻重渲染。秃干新枝上又以“卷云皴”法为之,使之古茂苍雄,更进一步衬托了“文会”主题之雅意。

历史传承

此画标签旧题丘文播《文会图》,画上无款《宣和画谱》著录御府所藏其画凡二十五件,其中四件称《文会图》,这幅图上的“宣和殿宝”玺印可证,当为北宋内府收藏的四件之一。

著录:《宣和画谱》卷六。《式古堂书画汇考》卷四十,《诸家藏画簿》卷三。《故宫书画录》卷五。

作者简介

丘文播,生卒年未详。五代后蜀画家,又名潜,广汉(今属四川)人,初作道释人物,兼绘山水,其后多攻画牛,龀草饮水,卧兴奔逸,乳犊放牧,曲尽其态,尝作衔果鼠,时称奇绝。成都及其乡里,颇有画迹。新都乾明禅院《六祖图》,汉州崇教禅院《罗汉图》、紫极宫《二十四化神仙图》,皆其手笔。广政六年(943)尝与僧今宗合作延寿禅院《天王祖师图》、《诸高僧图》,《竹石花名图》等壁画二十余堵、弟文晓,亦工道释人物,与兄齐名:子余庆,初事南唐,开宝八年(975)归宋:善画花卉禽虫,其精到处不减徐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