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名“说因果”。形成于江苏无锡一带,盛行于清乾隆年间。有单档演出,也有双档合演。单档一般是用三块竹板(或硬木板)做成的三巧板(“三跳”)为乐器;双档分上、下手,用鼓板和三巧板击节,一唱一和,讲唱内容大多是宣扬因果报应、劝人为善的故事。

中文名

无锡评曲

别名

说因果

起源时间

清朝

流行地域

江苏无锡

简介

无锡评曲

盛行时期,艺人们曾建立自己的组织老裕社(后又改称“锡裕社”)。最初仅在无锡一带演唱,因通俗易懂,乡土气浓,受到劳动人民欢迎,以后逐渐发展到常州、宜兴、江阴、常熟、上海、杭州等地。在常州的叫“唱道情”,艺人组织称新裕社,在上海有“宽裕社”。自苏州弹词盛行于江苏、浙江两省,成为江南曲艺之冠以后,逐渐衰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名无锡评曲。

其唱腔

唱腔曲调除保留原有[锡调] 、[哭调] 外,还吸收常熟、上海等地的地方小调[东乡调] 、[海调] 为基本曲调,兼收一些民歌小曲和其他曲、剧种的优秀唱腔,采用拖腔、帮腔、滚句、抢字、后翻高等手法,丰富了曲调的表现力。1958年,无锡评曲短篇《白泥小粉闹纠纷》曾参加全国第一届曲艺会演。

主要曲目

无锡评曲的主要曲目有《珍珠塔》 、《何文秀》、《双珠球》、《大红袍》《麒麟袍》等,这些书目,均无脚本,都凭口授流传。创作改编的现代曲目有《白泥小粉闹纠纷》、《勤俭办社》、《交班》、《新嫂嫂》、《机房卫土》等。

相关新闻

“说的是我小辰光,娘亲带我上海去……喔唷,乖乖哩个咚,上海滩真气派……”在无锡硕放文化站里,无锡市民胡剑峰和他的乐队们正在演出自创的“无锡评曲” 《圆梦》 。这标志着“无锡评曲”终于有了传人。

传人仅存两位

胡剑峰今年70岁,是“无锡评曲”现仅存的两名传人之一。乐队中拉二胡的沈英年和吹笛的李桂祥两位师傅,都是“无锡评曲”创作团队的成员。有着300多年历史的“无锡评曲”曾濒临消亡,现无锡能考证的该曲艺传人只有胡剑峰和住在惠山区前洲镇80多岁高龄的朱老先生,如今在胡剑峰的带领下,硕放还组成一支评曲创作团队,胡剑峰的儿子也成为“无锡评曲”的下一代传人。眼下,胡剑峰正在创作一首告诫年轻人艰苦奋斗的《思前想后》,打算在明年春节时演出。

穿插锡剧快板

“嗒嗒嗒”,随着胡剑峰手中的道板敲起来后,他另一手举起鼓锤击了一下鼓,嘴里开始说唱。这表演架势跟京韵大鼓有些相似。“‘无锡评曲’用无锡方言说唱,锡剧、快板书都能穿插进来。”胡剑峰说,说唱的调调跟以前阿炳的“说新闻”差不多。评曲可以多人说唱,还可以分成两队人互相应和。苏州盛行“苏州评弹”,与苏州邻近的无锡硕放是“无锡评曲”的盛行地。

胡剑峰介绍,他从13岁起跟随父亲一起学“唱春”。“手拿一面锣、一块木板,在春节期间挨家挨户说唱讨要年糕和喜钱。”因为有一点说唱的底子,他对“无锡评曲”也非常熟练。1976年,胡剑峰在硕放看到一出粉碎“四人帮”的曲艺演出,顿时眼前一亮:“这不是‘无锡评曲’吗?”当年演出团队现仅剩一人,也就是“无锡评曲”另一名传人朱老先生。

正在申报“非遗”

2008年,硕放街道准备申报“曲艺之乡”,南星苑社居委书记想起当地特有的曲艺“无锡评曲”,就请胡剑峰将它重新“挖”出来。在朱老先生的帮助下,胡剑峰整理出一本“无锡评曲”的曲谱。去年春天,对“无锡评曲”早有耳闻的中国曲艺家协会党组书记姜昆远道赶来无锡“寻宝”,当听过胡剑峰唱了一段后,不禁起身向他作揖:“这个可是宝贝啊!”

为了充实“无锡评曲”的表演,社区一些曲艺爱好者们自发组成了创作团队,表演、谱词、演奏等一气呵成。自创作团队成立后,胡剑峰和成员们三天两头一起创作和排练。他们先后创作出7首具有时代气息的“无锡评曲”新曲,并在演奏中加进了大提琴等西洋乐器。“如《无锡空港胜天堂》一曲,要一口气把硕放地区所有路的名字及地理位置等都唱出来,非常考验基本功。”这支“无锡评曲”团队每回演出都能收获观众持久的掌声和喝彩。据悉,目前“无锡评曲”正在申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