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丝线(学名:Lycianthes biflora (Loureiro) Bitter.)是茄科红丝线属灌木或亚灌木,小枝、叶下面、叶柄、花梗及萼的外面密被淡黄色的单毛,上部叶常假双生,大小不相等;大叶片椭圆状卵形,偏斜,先端渐尖,基部楔形渐窄至叶柄而成窄翅,两面均被有与萼外面相同的毛被;花冠淡紫色或白色,与果柄同样被有与小枝相似的毛被;种子多数,淡黄色,近卵形至近三角形,水平压扁,外面具凸起的网纹。

另外,该植物还能清肺止咳,散瘀止血。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中文名

红丝线

爵床科

拉丁学名

Solanaceae

拼音

hongsixian

植物界

茄族 Solaneae

被子植物门

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

合瓣花亚纲

管状花目

别名

枪刀药

观音草属

命名者及年代

(Lour.) Bitter

分布区域

我国南方各地

毒性

无毒

用法用量

15-30g,取适量外用,鲜品捣烂敷患处

采收时间

全年均可

红丝线

最高海拔

2000

是否栽培

野生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入药部位

全草。

性味

味甘、淡,性凉。

归经

归肺经。

功效

清肝降浊,清肺止咳,散瘀消肿止痛。

主治

肝火上炎,高血压,痰浊,高血脂,糖尿病,肺结核咯血,肺炎;外用治跌打损伤肿痛。

红丝线

相关配伍

1、治肺结核咳血:红丝线9-15g。水煎服。(《广西本草选编》)

2、治口腔炎:红丝线9-15g。水煎服。忌鱼腥、韭菜和刺激性食物。(《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用法用量

15-30g。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使用注意

孕妇忌服。

采集加工

全年可采。洗净,鲜用或晒干。

药理作用

1、降血压作用。

2、调脂保肝作用。

3、镇咳、祛痰和调节免疫作用。

4、解热作用。

5、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论述

《岭南采药录》:“治痰火咳嗽,吐血。”

附注

粤北、东江地区常用的跌打、风湿草药红丝线是茜草科茜草的根,并非本种。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达50cm。茎近圆柱形,略弯曲,绿褐色至黑棕色,多分枝,节稍膨大,荚节状,嫩枝被柔毛,质脆,易断,断面有白色的髓或中空。叶对生,具柄;叶片宽卵形或卵形,长1.5-5cm,宽1-4cm,两面被毛,先端短渐尖或急尖,基部楔形或稍钝圆;将叶揉烂后放在开水中片刻即有红丝线条出现,稍久,水全部变红,故名“红丝线”。秋冬开紫红色花,聚伞花序有1对卵形叶状苞片,内有花3朵,通常仅中央1朵发育;花萼短小;花冠管极细长,雄蕊2,果棒状,2室,成熟时纵裂。种子4,扁球形。[1]

性状鉴别

本品多为长20-40cm的带叶茎枝。茎近圆柱形,略弯曲,绿褐色至黑棕色,多分枝,直径0.3-0.6cm,有明显膨大、屈膝状的节,节间长5-10cm,幼枝被柔毛;质脆,易断,断面有白色的髓或中空。叶皱缩或破碎,展平后为卵形或宽卵形,长2-5cm,宽2-4cm,两面被紫色柔毛,绿褐色或黑褐色,捣烂置开水中,片刻即见水中有红线状渗出物,稍久,水全部红色,故名“红丝线”。花紫褐色。于叶腋或枝端偶见。气无,味淡微温。

红丝线

生长环境

多为栽培,野生者多见于山坡、路旁。分布于我国南方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