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山群岛,位于珠江口正南方,是广州出海航道必经之地,分属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地管辖,原指万山列岛,范围几经变化,一度为伶仃洋外100余岛之总称。后指珠江口东部的青洲水道、大西水道以东、香港大屿山(大濠岛)、索罟群岛、蒲台群岛以南岛礁,包括担杆列岛、佳蓬列岛、三门列岛、隘洲列岛、蜘蛛列岛、万山列岛和外伶仃岛、桂山岛等大小岛屿共76个,散布面积2 600平方公里,岛屿总面积80.582平方公里。

万山群岛为大陆莲花山脉延伸部分,主要岛屿地形以丘陵为主,海拔200—300米,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较大岛屿均有淡水源。

中文名

万山群岛

地理位置

广东省珠江口正南方

气候类型

南亚热带季风气候

平均高度

海拔200—300米

岛屿总面积

80.582平方公里

岛屿数

76个

散布面积

2 600平方公里

地理概况

地理范围包括:东起九龙半岛南端与担杆岛的担杆头连线以西,西至崖门口西岸与大襟岛西岸连线以东;北自虎门,南到大襟岛南的三杯酒岛范围内的所有岛屿。[1]散布面积2 600平方公里,岛屿总面积80.582平方公里。

地质特征

万山群岛原来曾经属于广东大陆的一部分,是粤东莲花山脉经香港的西向延伸。在地质历史中,更新世晚期时万山群岛还是陆地上的一座座山峰,到了全新世中期,由于海面上升,淹没了山间谷地和低洼地区,才与大陆分开,形成了重重叠的座座岛屿。万山群岛在地质构造上,组成万山群岛的地层主要是晚侏罗纪的燕山期花岗岩,只有少量的沉积岩、变质岩和火山岩。构造以断裂为主,发育有两组断裂,一组为北东向,另一组为北西向,但规模都不大。没有规模较大的褶皱构造出现。[1]

万山群岛

万山群岛地势高差较大,[1]主要岛屿地形以丘陵为主,海拔200—300米。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2.1摄氏度,年降水量1 849毫米。8—9月多台风。多年平均风速6.5米每 秒。岛上植被以灌木、金竹、茅草为主。较大岛屿均有淡水源。

岛上峰岭逶迤,海岸陡峭,峡湾比比皆是。群岛最高峰大濠岛的大屿山海拔高935米。200米以上的山峰较为普遍,形成万山群岛起伏的低山丘陵。东部岛屿以侵蚀为主,基岩裸露,坡度较大,植被稀少。西部岛屿属堆积地貌,植被茂密,地形较缓。各岛古海蚀阶地和海蚀蘑菇等景观随处可见。万山群岛一般指东起九龙半岛南端与担杆岛的担杆头连线以西,西至崖门口西岸与大襟岛西岸连线以东;北自虎门,南到大襟岛南的三杯酒岛范围内的所有岛屿,共有大小岛屿300多个。主要岛屿有大濠岛、香港岛、三灶岛、横琴岛、南水岛、淇澳岛等10个大岛及佳蓬列岛、担杆列岛、三门列岛、高栏列岛等岛群,以大濠岛最大,面积141.6平方公里。整个群岛分布密集。[1]

万山群岛

地理意义

万山群岛层峦叠嶂,如座座营盘雄踞虎门前沿,像艘艘巨舰驻泊于珠江口海面,成为华南的天然屏障和广州的重要门户。群岛间航道纵横交错,是广州,深圳,珠海,香港进港船舶的必经之地;而万山群岛恰扼出海航道的要冲,地势险要,又是祖国南部海疆的重要关口,国防、经注战略地位极为重要,被称为万山要塞。[1]

群岛组成

担杆列岛

担杆列岛是万山群岛最东面的列岛,由担杆岛、细岗洲、二洲岛、直湾岛、细担岛等组成。东北—西南排列,长达11海里,岛屿总面积26.68平方公里。岛屿地势高耸,岛岸险陡,岛周水深,礁少,海底平坦,海流不急。主要港湾担杆头湾、担杆中湾、一门湾、北槽湾、油柑湾均有码头。列岛周围有4水道,其中北侧的担杆水道是广州、香港至汕头航线的必经之地。列岛附近水深6—14米,产公鱼、青鳞、海河、海胆、紫菜等。列岛中仅担杆岛有居民。较大岛上均有水源。担杆岛、二洲岛是广东省猕猴保护区。

1、担杆岛

曾用名担竿岛,位于珠江口外担杆列岛东北端,为担杆列岛之主岛。岛长11.5公里,宽约0.42—1.5公里,面积13.48平方公里,岸线长30.25公里。该岛东北至西南走向,地势中部高,西端低。由花岗岩构成。全岛由七座连绵不断的山峰组成,既窄且长,形似扁担而得名。主峰樟木湾顶海拔322米。各山顶部较平缓,多露岩,下部较陡。岛上共有大小石洞9个。地表为黄沙粘土,土层较厚,长有矮茅草、灌木和少量松、相思树等。岛上水源充足。岛岸曲折陡峻,多为岩石、磊石岸,尤以南岸险要。主要港湾担杆头湾、担杆中湾、一门湾建有码头4座,有供水、供油等设施。岛西部担中有野生猕猴约500只左右,1978年被列为广东省濒危动物保护区。

岛上有担头、担中、担尾3个居民点,1986年有居民200多户,700余人,耕地20亩,机动渔船10条,有小学、幼儿园、火力发电站,还有水产站、粮站、供销社、邮电所、卫生所等。岛上有简易公路通各居民点和码头,全长11.5公里。有定期班船来往于青洲、唐家。岛周围水深6—22米,盛产公鱼仔、池鱼、紫菜等。

2、二洲岛

曾用名二门山,位居担杆列岛中部。岛呈东西走向,长4.5公里,宽0.3—2.35公里,岸线长15.63公里,面积8.08平方公里。由花岗岩构成,中间高,东南和西部渐低。表层多露岩,砂粘土厚0.2—1米,植被稀疏,长有草木、灌木和少量松树、相思树。主峰凤凰山居岛中央,海拔473.7 米,为万山群岛第一高峰。岛上淡水充足。有野生猕猴,为广东省濒危动物保护区。石质岸,南为陡岸,北部沿岸多磊石滩。主要港湾有:油柑湾、北槽湾,建有钢筋水泥码头,可泊100吨级船。附近海域水深5—28米,盛产公鱼仔、池鱼、紫菜等。

建国前岛上曾有100人居住,后全部迁走。1986年办石场,现有百余人在此暂住做工。

外伶仃岛

外伶仃岛位于万山群岛中部东北端,珠江口东侧,当广州至香港、粤东沿海港口航线要冲。岛长2.9公里,宽1.07—2.3公里,环岛岸线长12.22公里,面积4.3123平方公里。由花岗岩构成,地势东西高,北和中间稍低。岛中央主峰伶仃峰高311.8米。天晴时可观察到香港、担杆岛、北尖岛、桂山岛等及各岛连线以内整个海面。表层为褐色粘土,多露岩,东部长有野菠萝和灌木丛,其余地区草木稀少。山谷间多石缝和岩洞。岛岸陡峭,多悬崖峭壁。共有大小港湾10个,以伶仃湾和塔湾为主要。建有码头3座,可泊100吨以下船只,以避6—7级东北风。岛上水源充足。岛附近水深11—20米,产公鱼、池鱼、海河等。

该岛250年前就有居民。1986年岛上有居民84户,265余人,居民以渔业为主,近年来发展网箱养鱼。另有流动渔民60多人。1986年从庙湾岛迁入一部分居民,以捕鱼养殖业为主。岛上有耕地10余亩,鸭、猪场各1个。有机动船只100多艘。

该岛自1983年起是担杆镇政府所在地。岛上有小学、水产收购站、商店、粮所、火力发电站等。建有水塔、台风信号杆。有公路2条,全长10.1公里,每周有定期运输船来往于香洲、担杆等地。

三门列岛

三门列岛位于万山群岛中部,隘洲列岛和外伶仃岛之间。列岛由三门岛、横岗岛、竹湾头岛、三门洲、黑洲、圆岗、马岗岛7岛和附近诸礁组成。西北—东南排列,岛屿总面积2.593平方公里。列岛中三门岛最大,面积0.8062平方公里,横岗岛最高海拔141.8米。列岛为花岗岩结构。表层为砂砾黄土。黑洲、三门岛、竹湾头岛有泉水。有港湾4个,三门湾是万山群岛最优良港湾之一,可泊500吨级船2—3艘或渔船30艘,可避7级以下北至东南风。岛周围海域宽阔,水深10—30米,产青鳞、黄泽、池鱼、海河、真鲷等。

三门岛位于三门列岛中央,并为其主岛。岛呈南北走向,北高且宽,南低且窄,形似鱼钩。岛长1.55公里,宽0.21—1.55公里,面积0.8062平方公里,岸线长5.68公里。主峰三门顶海拔94.4公里,处北部中央。由花岗岩构成,表层为砂砾黄土,岛南部和东侧土层较厚,生长茂密的茅草和灌木丛,西南部土层很薄,杂草稀少。岛上有泉水。岛岸多为岩石陡岸。岛东北部离岸约250米处有干出礁,对航行船只影响较大。1981年担杆镇与港商合办石矿场,有工人100余人。岛周围水深6—27米,产公鱼、黄泽、青鳞、海河等。

隘洲列岛

隘洲列岛在万山群岛中部,东邻三门列岛。由隘洲、隘洲仔、头鲈洲、头鲈洲仔、头鲈石等岛组成。东北—西南排列,总面积2.4435平方公里,其中隘洲最大并为其主岛,面积1.85平方公里,主峰隘洲顶高218.9米。隘洲、隘洲仔上有淡水源。两岛之间水域称隘洲门,可通行中型船只。西南与竹洲之间海域为南来进入桂山岛西侧航道转折点。主要港湾有:铺头湾、东湾。列岛附近水深8—23米,产马鲛鱼、黄花鱼、白花鱼等。

佳蓬列岛

佳蓬列岛曾用名蟹旁列岛、鸡澎列岛。位于万山群岛东南端,为珠江口东南最外列岛。由北尖岛、庙湾岛、牙鹰洲、钳虫尾、白排岛、湾洲岛等20个岛屿及附近岛礁组成。东北—西南排列。主岛北尖岛居东北,列岛总面积5.67平方公里。由燕山三期花岗岩构成。部分岛 屿表层有泥土,厚度不超过1米,植被多为低矮茅草和灌木。庙湾岛上有居民,其余岛无人居住。北尖岛、庙湾岛、黄茅洲、平洲有淡水源。周围海域一般水深30米以上,盛产公鱼、池鱼、海河、鱿鱼、墨鱼、紫菜等,是珠海市主要渔场和水产基地之一。

1、北尖岛

曾用名北尖尾,位于佳蓬列岛东北部并为其主岛。岛长4.6公里,宽0.12—1.36公里,面积3.188平方公里,环岛岸线长15.06公里。由花岗岩构成,蕴藏有云母、水银、铅、玉石等矿藏。抗日战争前曾有上海三记公司与日本合作,100余名工人开采过。表层为黄沙土,厚约0.5—1.2米,长有杂草、灌木丛及人工种植的小树。岛上地势险要,西南高,东北低,有五个山头,主峰北尖顶海拔301.2米,顶部有一巨石向北倾斜,突出于岛的西南端。岛岸曲折,多为磊石岸。岛上水源不足。蟹旁湾、海秋湾各建码头1座,可泊450吨级船。岛周围海域水深10—45米,产公鱼、海河、墨鱼、鱿鱼。岛上有简易公路。

2、庙湾岛

曾用名嗡崖,在佳蓬列岛中部,原为二岛,1970年筑一长30米、宽4.5米的石堤使两岛相连。岛长3公里,宽0.22—0.75公里,岸线长9.68公里,面积1.33平方公里。由花岗岩构成,岛上露岩遍布,仅山坡谷地和岩缝间有厚度1米以下黄沙土,长有杂草。岛呈东北—西南走向,地势由东北向西南渐低,东北部主峰嗡崖顶海拔226.8米。岛岸曲折,多为危崖岸,主要港湾下风湾,有码头2座,可泊500吨级船。该岛300多年前就有人居住。1985年有居民65户,319人。因岛上水源不足,于1986年8月迁往外伶仃岛。岛附近水深4—15米,产公鱼、海河、鱿鱼等。

桂山岛

桂山岛曾用名十合堂、垃圾尾、甴曱尾,位于万山群岛西北部,珠江口东侧,当国内外船舶进出珠江口航线之要冲,为万山群岛海上交通枢纽。

岛呈南北走向,长3公里,宽1.05—2.4公里,岸线长9.40公里,面积3.5125平方公里。由花岗岩构成,中部高,四周低缓平坦。位于岛中央的主峰何山顶海拔233.5米。有海蚀穴高达108米。表层为黄色砂砾土,长有低矮茅草,南部有低矮松树和相思树。全岛有井13眼,各山均有泉流,终年不断。其中一湾泉流量最大,在此建有容量24万立方米淡水库。岛岸较曲折,多岩石陡岸和磊石岸,近岸礁石散布。沿岸共有港湾15个,主要有一湾、二湾,均为沙质岸滩,湾内有“T”型码头3座,配有供水供油设备,并建有导航灯桩。岛东北侧是大濠水道,西侧距岸1公里处是外轮进出珠江口的主要航道及补水、检疫和装卸锚地,西北2公里处是大型船舶锚地。岛附近水深3—10米,产有鳓鱼、银虾等。

岛上设有桂山镇,1984年共有居民1 000多人,流动渔民1 100余人,耕地90余亩,机动渔船、运输船10多艘。岛上居民以渔业为主,并发展网箱养鱼,兼轻工业及农业。有电子加工、制衣、丝花等工厂近10间,设有信用社、水产收购站、商店、卫生院、海关、边防站、小学等。有简易公路2条。有班船来往于香洲、唐家等。桂山岛原名“垃圾尾”,1954年改为桂山岛,以纪念1950年5月为解放该岛而殉难的人民海军“桂山号”的烈士,岛上建有解放桂山岛烈士纪念碑。

蜘蛛列岛

蜘蛛列岛在万山群岛西北部,外伶仃岛与桂山岛之间。由大蜘蛛洲、小蜘蛛洲组成。2岛相距0.4公里。总面积2.5063平方公里,主岛大蜘蛛处东西偏北,面积1.7688平方公里,海拔245米,小蜘蛛居西,面积0.7375平方公里,海拔109.3米。花岗岩结构,表层为黄沙粘土,长有稀疏金竹和灌木。近岸多礁,多为磊石岸。主要港湾蜘洲湾有“T”形码头。列岛周围有航道,北侧大濠水道是往来船只进入伶仃洋的捷径。列岛周围水深6—23米,产各种虾类和花仔鱼。

万山列岛

万山列岛是万山群岛中范围最大的列岛,位于珠江口正南方,扼珠江口诸水道的入口,为珠江口东部重要海上屏障。列岛由大万山岛、竹洲、竹洲仔、横洲、贵洲、白沥洲仔、白沥岛、小万洲仔、缸瓦洲、岗塘岛、小万山岛、东澳岛、东澳仔、大烈岛、小烈岛、黄茅岛、黄白岛、小蒲台岛18岛及礁石组成。岛屿总面积3412平方公里,其中大万山、小万山、白沥、东澳四岛较大。列岛由燕山三期和四期花岗岩构成。较大岛屿表层为黄沙、砂砾土,多为茅草、灌木丛覆盖。沿岸多为危崖磊石岸,近岸多礁。各岛之间水道纵横交错,互相贯通。东澳岛的东澳湾和大万山岛的万山湾是主要港湾,建有码头,有供油、供水设备和避风塘。万山港是重要渔港,可泊100吨级船。除大万山岛、东澳岛有人居住外,其余皆 为无人之荒岛。小蒲台、竹洲有灯桩。列岛附近水域宽阔、海底平坦,水深6—31米,盛产黄花鱼、带鱼、青鳞、赤鱼、贝类等。

1、大万山岛

原名老万山,位于万山列岛南端,并为其主岛。岛东西长3.35公里,宽2.45—3.88公里,面积8.175平方公里,环岛岸线14.42公里。由花岗岩构成,表层为黄沙土,林木覆盖率60%以上。岛上丘陵起伏,山势挺拔,有5座山峰,主峰大万顶海拔432.5米,居北部中央。地势中间高,四周低,山峰间有小块平地,便于耕作。岛上淡水充足。岛岸曲折陡峻,多为岩石陡岸和石质岸。南、西两岸多悬崖峭壁;东、北岸巨石林立,浪涌较大。环岛有5个湾,西南端的万山湾三面环山,筑有避风塘,建有水泥钢筋码头2座,可泊500吨以下船舶。岛东南侧的浮石湾岩石嶙峋,风大浪高,中国科学院能源研究所等单位拟 在此处试建海浪发电站。全岛有公路相通,有客货班船往来于香洲、唐家。该岛处万山渔场,是本省六大渔场之一,产池鱼、黄花鱼、带鱼等。春汛期间省内和省外渔船达500—600艘。

岛上设万山镇,1984年有居民250多户,1 100多人,耕地120多亩。另有流动渔民千余人。以捕鱼为主,发展网箱养殖,放养石斑、鳓鱼等,1986年养鱼达4万多尾。岛上设有水产站、银行、粮站、海洋观测站、邮电所、卫生所、中小学等,并建有发电厂。

2、东澳岛

位于万山列岛西北部,岛呈“工”字形,长3.5公里,宽0.715—2.88公里,面积4.7 平方公里,岸线长13.95公里。花岗岩结构,表层为黄沙土,南北两坡有茂密茅草,山谷间灌木茂盛,间有相思树、苦楝树、马尾松等。地势北部高,南部次之,中间低,主峰东澳顶高169米,位于岛北部,东侧东澳湾和西侧南沙湾向中部契入,形成此岛的腰部。南沙湾内遍布黄色细沙,为附近诸岛工程用沙之来源。岛上淡水充足。附近水深多为5—10米,近岸多礁石。岛附近产蓝圆鯵、带鱼、黄花鱼等。1984年岛上居民400余人,大小船只26条,耕地50亩,居民以渔业为主,发展网箱养殖,有网箱600多个,品种有石斑鱼、鳓鱼等。岛上有水产站、供销社,学校、卫生所。有简易公路4条,14.6公里。有建于1729年的东澳铳城古迹,设有炮台和烽火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