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莘县古城镇原系山东莘县县城所在地。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以前,莘县县城在今山东省聊城市莘县徐庄镇旧城村,因黄河泛滥,莘县县城倾圮,被迫迁往今山东莘县古城镇。至1956年,古城镇一直是莘县县城所在地。1956年因交通不便,莘县县城北迁至莘城镇建立新县城,并于1964年莘县古城地区划归公社管辖,古城为区驻地。

古城镇现辖67个行政村,面积67.22平方公里,人口5.7万人(2018),耕地5.7万亩。

中文名

莘县古城

电话区号

0635

地理位置

山东省西部,聊城市莘县县境南部

面积

67.22 平方千米

人口

5.7万人(2018)

方言

聊城话

气候类型

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

别名

古城

车牌代码

鲁P

邮政区码

252432

行政类别

所属地区

山东省聊城市

耕地

4万亩

行政村

67

城区人口

2.8万

历史沿革

夏商周三代,古城区域为古顾国地。

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黄河决口,原范县县城毁于水,从金堤河南向北迁移20华里重建县城,即现之古城镇。

1956年3月,山东省聊城专区观朝县撤销,朝城、妹冢2区划归莘县,其余划归范县。

为便于治理,范县县城从古城镇迁往今范县老城(今聊城市莘县樱桃园镇附近),原县城为古城人民公社驻地。

1958年12月,莘县撤销,除燕店,王奉2公社并入冠县外,其余划归范县。

1961年7月,恢复莘县建制,原划为范县、冠县之辖区均归回莘县,范县县治不变。

1964年4月,金堤河水利调整,山东省范县划归河南省,范县北部之古云、观城、樱桃园、古城、王庄集5个区划归莘县,仍属山东省,古城镇随属为莘县古城公社。

1984年,莘县古城公社改为莘县古城镇。

2001年,莘县古城镇与莘县舍利寺乡合并为新的莘县古城镇。

文物古迹

金代铁钟

山东省莘县古城镇的金代铁钟

古城镇保存下来的最有价值的历史文物是金代铁钟。铁钟现存于政府院附近的来钟寺旧址。民国《续修聊城莘县志》记载:“大钟在来钟寺,今移中山园。高九尺六寸,围十九尺五寸,上部厚八寸,下部厚二寸四分。承安四年(1276年)六月初六日铸造。”经文物部门测定,该钟通高2.9米,圆周长5.56米,底部直径1.77米,上部厚9厘米,下部厚7厘米,重8000斤。铁钟顶部为高0.5米的蟠龙形钟钮。钟体上部为植物纹,下部为云雷纹,中部以八卦纹界为四格,格内分别铸有“皇帝万岁”“重臣千秋”“法轮常转”“国泰民安”阳文大字,表示对君、臣、佛、民的祝福。

莘县古城

基本介绍

聊城市莘县古城镇位于两省(鲁、豫)两市(聊城市、濮阳市)四县 (莘县、阳谷县、台前县、范县)交汇处,依堤(金堤)傍水(金堤河),风景秀丽,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曾为历代名人汇集之地:仲由曾在此设院讲学,秦始皇走马修堤、设立点将台;“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曾在此任县令,留下许多轶闻佳话;刘邓大军南下途经此处。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底蕴,无不展示着古城古朴、曲雅的民风,热情好客的风俗习惯和礼仪之乡的优良传统。有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曾有孟望台、子路书院、郑板桥大衙堂;现有秦皇堤遗址、金代铁钟、聊城市仲子文庙和莘,范、朝、濮四县联立乡师故址等,又东临着武松打虎景阳岗,西靠“水浒”十字城,古迹遗址,比比皆是,构成了黄金旅游之路。如今,镇内红砖碧瓦,店铺林立,商贾云集,货畅其流,物丰其源。1995年,被列为聊城市小城镇建设试点镇,1999年被列为山东省小城镇建设试点镇。

莘县古城

农业气候

聊城市莘县古城镇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该镇农产品资源丰富,现有菜棚4000多个,食用菌棚6000余个,种类有香菇、双孢菇、草菇等十几个品种,杂果5000亩,并设有山东省最大的花香菇交易市场和聊城市最大的香菜交易市场,实行菌种生产、原料供应、资金调控、市场销售“四统一”,进行一条龙、系列化生产经营,产品远销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国际市场。周围皆是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有较强的家产品加工潜力。

境内资源

近年来,聊城市古城镇高举招商引资旗帜,为客商创造一切便利条件,提供一切优惠服务,并强化招商引资优势:一是位置重要,交通便利上。地处鲁、豫两省两市四县交汇处,是山东省西部对外开放之门户,是聊城市的南大门,具有优良区位优势,东临平九铁路,南靠濮台高速,北接柿子园范县莘县二级公路,境内有将古路、朝古路、柿古路、王古路,纵横交错,通车里程160公里;水资源丰富,南依金堤河,东靠金线河,辖区内沟渠星罗棋布,聊城市仲子庙干渠贯穿南北;二是通讯快捷、迅速。全镇电话装机量达6000门,移动、联通基站林立;三是劳动力资源丰富,价格低廉,仅相当于发达地区的1/4到1/5;四是发展空间广阔、优越。西距中原油田20公里,电力、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价格便宜量足,现可享受0.25元/度电,0.40元/平方米工业用天然气的优势条件,北距城区工业园区30公里,条件优越,服务优良;五是用地条件优惠。凡固定资产总额达150万元以上者,均可免收三年租赁费和减收3年土地有偿使用费。

经济发展

近年来,该镇党委、政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着力发展纯绿色食品——花香菇,他们创办了菌种厂和干部示范基地,实行菌种生产、原料供应、资金调控、市场销售“四统一”,进行一条龙、系列化生产经营,生产规模迅速膨胀。1998年栽培260万袋,成为山东省最大的花香菇生产基地,产品远销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国际市场,年创产值30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