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是法国思想家卢梭创作的哲学著作,1755年4月初版于荷兰阿姆斯特丹。

该书探讨了社会不平等的原因及克服的方法,批判了封建等级关系。作者认为生产的发展和私有制的产生,使人类脱离了“自然状态”,产生了贫富不均的社会现象;揣测到了矛盾斗争会发生对立面转化,以及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认识到私有制是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又认为每人有少量私有财产是社会平等的基础。

该书为资产阶级政治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可看作是卢梭全部思想的基础,并可视为《社会契约论》的绪论。

中文名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字数

92000

别名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语言

简体中文

定价

34.80元

作者

【法】卢梭

出版时间

2007年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外文名

Discours sur l'origine et les fondements de l'inégalité parmi les hommes

页数

266页

开本

16开

装帧

平装

首版时间

1755年

译者

吕卓

版次

1

类别

哲学/宗教>哲学>世界哲学

内容简介

该书第一部分全部用来描写自然人,第二部分则叙述文明人是如何出现的。文明人可以是公民,也可以不是。卢梭所描述的自然人处在史前一个虚构的时代。从外表看,这个自然人是不变的,因为从生理上说,他完全适应它所处的状态。从精神上看,它仅具有自爱心和怜悯。这是两种纯粹生物学意义上的无意识的情感,是人类和某些动物所共有的。因此,道德观念的源泉不是理性,而是人人都有的情感。

人一旦进入社会状态,就跌落到邪恶和苦难的深渊。在论文的第二部分的开篇,卢梭采用了一种巧妙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人通过用篱笆围住一片土地就造就了私有制的故事,这为以后接踵而来的苦难和罪孽开辟了道路。但是,这个象征性的事件只是一个长期历史进程的结局。人类进入历史已经很久,早已开始了社会生活。于是,原先适应自然状态的人,终于组成了早期的社会。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的最后部分追溯了政体发展史。一开始是选举制,然后是世袭制,这就不可避免地走向专制。在政府组成之时,决定政体形式的是不平等的状态。而民主政体是“离自然状态不太远”的人民的政体。但是,各种政府都会退化变质,从合法走向专制,直到发生新的革命来“恢复它的合法制度”。

作品目录

译者序献给日内瓦共和国第一部分
第戎学院的征文题目第二部分
关于注释的说明本论跋 

创作背景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并非卢梭的即兴之作。1743年,卢梭在威尼斯逗留时,就已经打算写一部关于政治制度的鸿篇大论。1753年,第戎学院公布了“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的征文题目。卢梭应第戎学院的征文竞赛,撰写了他的第二篇论文《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作品思想

首先,卢梭考察了人类从原始的“自然状态”到“文明社会”的发展过程。他认为人类在“自然状态”中是和平而善良的一群“动物”,是“野蛮”人群。他们“漂泊在森林中”,“没有语言”,“没有住所”,“没有战争”,“也没有连络”,对于他的同类没有任何损人利己的欲望,连自己的孩子也不认识。总之,“在自然状态中很难看出不平等的现象”。

卢梭在论述社会不平等起源时,以抽象的人性论作为立论的根据和出发点,认为“自爱”,“怜悯”是人类的本性,这些本性淳朴的人,在自然状态中,过着没有任何社会联系的孤独的个人生活,他们生来都是自由平等的。这是人类的“真正的少年”和“黄金时代”。但是,“自然状态”的人都有一种“精神的灵性”,他们对自然既有服从的一面,也有反抗的一面,力图使自然不断地满足自己的需要,这是人类的一种“特质”,即“自我完善化的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人所能禀赋的各种潜在能力”,包括“自我完善化的能力”,一代比一代进步,又加之“外部原因的偶然会合”,便开始发明、制造工具,逐步进入了定居生活。由于人类智慧的发展,技巧的积累,“需要的刺激”,一改过去的“野食”状态,从事耕种,于是有了多余的谷物。

这时如果有“谁第一个把一块土地圈起来并想到说:这是我的,……谁就是文明社会的真正奠基者”。即使有人反对这样做,那也无济于事。“因为这种私有观念不是一下子在人类思想中形成的,它是由许多只能陆续产生的先行观念演变而来的”。私有财产的必然产生,出现了不平等。后来又出现了国家,随着国家的产生,确立了财产私有的制度,使人类的不平等更加日益加深。在这里,卢梭指出了社会不平等的基础是私有制,私有财产的产生是社会不平等的起源。卢梭也看到了私有制得以产生的条件与“冶金和农业这两种技术的发明”有关,与生产和需要有关,这表明卢梭多少看到了生产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包含了历史唯物主义因素。但是,由于卢梭以抽象的孤立的个人作为他研究社会问题的出发点,因此,把私有制产生的条件归之于人的“自我完善化的能力”,也就是说把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后原因归结为人的理性和意志活动,把私有财产和国家的出现又说成是天真,玩弄阴谋和欺骗,这显然是历史唯心主义,当然不能对社会不平等起源作出正确的解答。

其次,卢梭认为,人类不平等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私有财产的产生,出现了富人和穷人的不平等,第二阶段是通过契约建立权力的机构,确认强者对弱者的统治,产生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之间的不平等,第三阶段是政府权力的腐化,变成专制独裁政治,出现主人和奴隶之间的不平等。卢梭指出,专制制度的建立使社会不平等达到了顶点,作出了“绞死或废黜”暴君乃是“合法的行为”的革命结论,并且主张用暴力推翻专制权力,重新订立契约,恢复平等。他对专制权力的攻击实际上是指向法国的封建专制制度,是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作舆论准备,反映了第三等级推翻封建专制的强烈要求i表现了他的社会不平等学说的革命性和战斗性。但是,他没有进一步得出要消灭人类不平等现象,必须铲除私有制的结论,他在抨击封建制度时,不是要求废除一般的私有财产,而只是要求废除巨大的私有财产。因此,卢梭要求推翻专制独裁制度,建立新的平等制度,实际上只不过是主张建立小私有者的社会。

卢梭在论述人类社会不平等的起源和发展时,也猜测到了事物发展的一些辩证法。卢梭在分析社会不平等的发展的时侯,用辩证的观点来论述从自然状态的平等到文明社会的不平等,又列社会契约的平等的发展过程。他认为,自然状态是平等的,由于生产和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由野蛮走向文明,因为,文明社会的出现是一种进步,但是,文明每前进一步,不平等也前进一步。这是因为,文明社会带来了人间的罪恶和痛苦,这对野蛮状态的平等来说,则又是倒退一步。卢梭看到了人类社会的进步,进步又包含着对抗,同时又是退步。从自然状态到社会状态,从平等到不平等,既是进步又是退步。专制权力把不平等推向顶点,最后,极度不平等的制度被人们用暴力推翻,“这样,不平等又重新转变为平等,但不是转变为没有语言的原始人所拥有的旧的自发的平等:而是转变为更高级的社会契约的平等,“压迫者被压迫,这是否定的否定”。可见,卢梭在论述人类社会从平等到不平等又到新的平等的发展过程中,包含了矛盾的发展,对立和转化,以及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思想。

作品影响

这部著作系统地阐述了卢梭的社会发展观和平等观,它通过对人类历史文明发展过程的分析,从经济和政治上揭示了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分析了文明社会的贫富、强弱、主奴的阶级对立和斗争,揭露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反动性,论证了被压迫人民用暴力推翻封建专制政权的合理性,提出了建立以社会契约为基础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理想。该书虽然没有入选第戎学院的征文竞赛,但它标志着卢梭的思想已经发展到了成熟时期。

作品评价

德国思想家恩格斯《反杜林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和《拉摩的侄儿》是18世纪辩证法思想的杰作

出版信息

名称

出版时间

译者

出版社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2007年吕卓九州出版社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2009年高修娟北京凤凰壹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2009年高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2010年2月陈伟功,吴金生北京出版社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2014年吕卓江西教育出版社
展开表格

作者简介

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1778年),法国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作曲家,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漪丝》、《植物学通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