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意志论是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的开创性流派。它产生于19世纪20年代的德国,流行于19世纪下半叶和20世纪初的德、法、英和北欧等国。主要代表是叔本华和尼采。叔本华的生存意志和悲观主义迎合德国1848年革命失败后的悲观、懊恼情绪,为意志主义哲学奠定了理论基调;尼采的权力意志论和超人哲学反映了19世纪下半叶德国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强暴、坚忍、狂妄的特征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中文名

唯意志论

外文名

voluntaris

形成时间

19世纪20年代

代表

叔本华和尼采

范围

欧洲

流行时间

19世纪下半叶和20世纪初

基本介绍

产生作为非理性主义思潮最初的理论形态,意志主义将非理性的主观意志和情感夸大为宇宙的本原和万物的本质。它把意志提到精神的首位,并视之为存在的最高原则。意志论的因素在西哲史上早有端倪,奥古斯丁、司各特的哲学中就有意志论的倾向,康德的“自由意志”学说则属于现代意志主义的理论前提。叔本华1819年出版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标志着意志主义哲学的产生。

简介

又称“唯意志主义”。片面地夸大意志的作用,把意志看成是世界万物的本质和基础的哲学学说。唯意志论作为一种哲学倾向,在中世纪哲学家邓斯·司各脱那里就已经出现了。但作为一种系统的哲学理论,则是在近代才形成的。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的叔本华、尼采。叔本华认为,意志是一种完全敌视客观世界的神秘的生活力,即一种“盲目的、不可遏止的冲动”。他把这种意志说成是世界的基础、本源,是“世界的内在内容和本质”。“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事物,都是这个意志的表现、客观化,世界只是这个意志的一面镜子”。尼采继承了叔本华的理论,把论证社会的“强者”的权力意志当作他的哲学的根本目标,以致把整个世界都看作是权力意志的体现,建立了“权力意志论”。唯意志论在德国影响最大,在法、英和北欧一些国家也有流行。由于这些国家的具体历史条件不同,唯意志论在理论形式上也存在某些差异,但他们的基本观点是一致的。他们都把情感意志的性质加以歪曲,将其作用无限夸大,根本否认客观物质世界及其规律的客观实在性,主张意志是第一性的,是世界的本体,是一切事物产生和变化的决定力量。它公开站在反对唯物主义、反对进步的方面,是一种反理性主义的、具有直觉主义特征的唯心主义哲学。作为有重大思想影响的哲学流派,它是随着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后出现的,被资产阶级当作对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的思想工具之一,也是法西斯主义的思想来源之一。[1]

流行和发展

唯意志论

意志主义哲学的流行和发展是德国转变和演化的理论表现。叔本华的学说在1848年革命前始终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其原因是,在1848年以前,虽然德国比其他国家落后,德国具有较大的妥协性和怯懦性,但是它毕竟还是一个要革命的国家,叔本华的悲观哲学并不适应这时的口吻。1848年革命失败之后,丧失了在政治上前进的信心。1851年叔本华又发表了《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的《附加和补充》,许多人觉得叔本华说出了他们的心里话,又读了《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他们恍然大悟,这才意识到叔本华在30多年前就说出了他们要说的话。显然,1848年革命失败后既不敢去推翻容克地主阶级政权,又没有勇气和劳动人民结成联盟。他们心胸狭窄、瞻前顾后,既害怕封建统治,又害怕“共产主义幽灵”。为此,他们在思想意识领域内就放弃了黑格尔哲学,放弃了理性主义,转向了非理性的、悲观厌世的叔本华哲学。理论贡献

意志主义哲学作为唯心主义的一种形态在许多方面是有它的局限性的,但是我们也必须注意到意志主义在很多方面还是做出过很大贡献的。叔本华的反理性,让人们开始更深刻地认识在我们内心深处的潜意识。精神分析学说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就是在他这方面的影响下写下心理学的奠基作《梦的解析》的。之后的存在主义也在一些方面吸取了叔本华的理论。尼采发现“上帝死了”,便提出强力意志希望给人以新的信仰。事实上,强力意志也的确激励了很多人。当20世纪即将结束的时候,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举行了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尼采就名列前十。

客观依据

1871年普法战争结束后,普鲁士取得了胜利,德意志民族完成了统一大业,德国人要求突破常规迅速发展。德国开始走向扩张的道路,资产阶级由消极颓废转为野心勃勃,自由、民主、平等、和平都不再适应垄断阶层的口吻。他们需要强调强壮、勇敢、坚忍、权力、争斗的哲学,这就是尼采权力意志主义和超人哲学的客观根据。

理论形态

意志主义哲学的理论形态各有差异,但其基本观点大体一致,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把意志看作世界的本体和万物的根源,世界是意志的创造品。意志主义者把意志看作脱离物质世界而真实存在的精神性的东西,认为世界就是我的意志;同时把意志看作世界的本质,用意志去解释自然、社会和人类精神的各种现象的存在和变化。第二,把意志看作理性的主宰,贬低理性的作用,贬低逻辑和科学的价值。认为意志是人的实体,是人的真实本质,是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宣称意志支配理性,理性屈从意志,理性是意志的工具;只有本能和直觉才把握实在。第三,叔本华极力宣扬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否定人生的意义,厌恶人类的存在;他认为由于人的欲壑难填,所以人生充满痛苦,人生不过是一场悲剧。主张用禁欲主义来解脱人生的苦难。第四,尼采提出重估人类一切价值,要反善为恶、以恶代善;主张超人主宰世界、决定历史发展;蔑视群众,咒骂群众,认为人民群众只配作超人的奴隶,超人鱼肉群众是天然合理的,最后人类要过渡到超人类。

结论

总之,意志主义的产生,标志着资产阶级哲学从理性主义转向非理性主义,从以上帝为中心转向以个人为中心。意志主义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非理性主义、个人主义的哲学。

创始人

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德国哲学家。

核心思想

意志也是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肠胃、利爪、肌肉、性器官都是意志促使生物发展出来的。理性是意志的奴仆和工具,如没有理性的动物照样生存得很好,人之初并无理性可言,只是后来需要体现意志时意志才造出了理性。但理性是不可能认识到世界的本质的,直觉才是认识世界的途径。

叔本华研究过印度哲学,受印度佛学影响较大,认为科学和哲学在意志领域达到了极限,只有依靠神秘的洞察力才能领悟到意志的本性。因此人的最高目的是以禁欲为起点,尔后忘我,最后忘掉一切,进入到空幻境界,这样才能超脱生存意志及其一切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