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彩莲,原名张素云,1916年出生于山东。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评剧喜派创始人。早期评剧“四大名旦”之一。

30年代初带着《杨乃武与小白菜》《贫女泪》《可怜的秋香》等时装戏以及从京剧移植过来剧目《孟丽君》《白蛇传》《武则天》等剧目闯入天津。在天津连续演出三个月,从此确立了评剧主演的地位。代表剧目《人面桃花》《十三妹》《孔雀东南飞》等。

中文名

喜彩莲

别名

张素云

本名

张素云

性别

出生日期

1916

去世日期

1997-02-07

民族

汉族

国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

出生地

山东

职业

评剧演员

代表作品

人面桃花

主要成就

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

个人经历

早期经历

由于家境贫寒,自幼随父到东北谋生,其时正值评剧在东北发祥时期,从小喜爱评剧、1927年进入复盛戏社拜莲花落艺人吴寿朋为师学艺。

1928年进入元顺剧社,受到了李金顺的影响。

1933年挑班主演并改剧社为阳春社。

演艺经历

演艺作品

30年代初带着《杨乃武与小白菜》《贫女泪》《可怜的秋香》《杨三姐告状》《宦海潮》等时装戏以及从京剧移植过来剧目《孟丽君》《白蛇传》《武则天》等剧目闯入天津。在天津连续演出三个月,演出了名气,从此确立了评剧主演的地位。

1937年5月将京剧《卓文君与司马相如》改成评剧在上海一炮打响,在剧中扮演卓文君。在上海期间,进一步改革了评剧的南梆子,丰富了评剧的伴奏,增加了乐队的表现能力,推动了评剧舞台艺术的发展。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后,在上海演出了爱国反日的时装戏剧目《爱国娇》,在北京演出了《梁红玉与韩世忠》,在剧坛引起了震动。由于上演的一系列剧目紧贴着时代,反映着时代的要求,因而被誉为“时代艺人”,而与评剧名伶白玉霜、刘翠霞等并驾评剧之首。

1940年9月在天津大观园演出《孔雀东南飞》。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与小白玉霜等评剧艺人成立新中华评剧工作团,之后与其它剧团合并成立为中国评剧院。

社会任职

1949年任中国评剧院演员、教师。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人物评价

她演出的《桃花庵》《小女婿》《马寡妇开店》《包公三勘蝴蝶梦》《家》等获得

个人艺术照

了观众的称赞。观众既喜欢她早期演唱的《人面挑花》《孔雀东南飞》《十三妹》《卓文君》等戏,也喜欢看她在解放后创作的“陈快腿”、“能不够”、革命母亲杨大娘、钟阿婆以及付桂香等鲜活的现代人物形象。在《野火春风斗古城》一剧中喜彩莲成功地塑造了一位革命老妈妈。其中“探监”一段唱则突出表现了杨母对党忠诚不二,为革命勇于献身的革命精神。在《南海长城》中喜彩莲又扮演了一位在敌人面前凛然无畏的革命老妈妈。她在“护旗”一段唱中,充分发挥了她高音的特点,唱的刚劲洪亮,粗犷豪迈,力度很强但又潇洒自如,很好地再现了钟阿婆正义凛然的英勇气概。《小借年》中的农村少女爱姐是喜彩莲在49岁时演

个人照

的人物,但她的唱和做依然活泼俏丽,充分展示了喜彩莲的风格和韵味。她在《袁天成革命》和《向阳商店》中分别塑造了两个落后的人物,能不够和付桂香,尤以付桂香的塑造为观众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在“好可惜的一双手”这一段中,她以影调为基础,发挥喜派半说半唱的特点,把一个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渣滓,没落阶级的人物塑造得真实可信,活灵活现,显示了喜彩莲极其深厚的演唱功力。喜彩莲与魏荣元合作将京剧《赤桑镇》改编,创作为评剧《包公赔情》完善了评剧的行当,丰富了评剧花脸和老旦的唱腔,这出戏成为评剧的名剧而得以流传至今。

她与小白玉霜、马泰合作演出此剧,是完全为提协青年,以培养后起之秀。在评剧界,喜彩莲不仅是个资深艺高的表演艺术家,而且她还是一个辛勤耕耘、培养评剧接班人的戏曲教育家。晚年在中国评剧院从事教学工作,成绩卓著。她连任中国评剧院三届学员班的班主任,为评剧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