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旦,即青衣、花旦、老旦、武旦。

中文名

四旦

简介

四旦即女角的总称,与「正末」同是并重的主要角色。早在宋杂剧时已有"装旦"这一脚色。宋元南戏和北杂剧形成后仍沿用旦的名称,运用上又略有不同。昆山腔成熟期,形成正旦、小旦、贴旦、老旦四个分支。其后各剧种又繁衍出众多分支。根据所扮人物年龄、性格、身份的不同而划分为许多专行,如青衣(正旦)、花旦、闰门旦、老旦、贴旦、武旦等。

梅兰芳

四旦

梅兰芳,名澜,字浣华,原籍江苏泰洲(今改为县),1894年出生在北京的京剧梨园世家。他的祖父梅巧玲 是“同光十三绝”之一,著名旦角演员;他的父亲梅竹芬早年演老生,后演小生,最后改青衣,生前也是颇有名气的旦角演员。梅兰芳从小受到京剧的熏陶,拜了不少名师,他8岁就登台演戏,20岁已蜚声南北,25岁出国献艺。他1919年至1935年先后到日本、美国、苏联演出,第一个把中国的京剧艺术传播到海外去,成为饮誉中外的京剧艺术大师。

尚小云

男,京剧旦角。名德泉,字绮霞;行二。祖籍河北南宫县,生于北京市安定门内,法通寺草场大院。尚可喜后裔,属汉人旗籍。

幼年曾随李春福学老生,是为“把手徒弟”。1907年进入“三乐社”科班(后改名“正乐社”),艺名“三锡”,先习武生,又学花脸。其后因师辈们见其扮相秀丽、英俊,逐让他改学旦行,师从青衣名家孙怡云,便改艺名为“小云”。1912年在广和楼公演,尚小云的戏很受欢迎,1914年被评为“第一童伶”。世人称尚小云、白牡丹(荀慧生)、芙蓉草(赵桐珊)为“正乐三杰”。

16岁出科先后受教于戴韵芳、陈德霖、路三宝、王瑶卿等名师,艺事突飞猛进。尚小云早年习武生,对杨小楼的艺术十分仰慕,后来他把“杨派”武生的精湛表演,吸收融化,用在自己的旦角戏里,使其表演刚劲、挺拔,于旦角的妩媚多姿中又见阳刚之美。特别适于表演巾帼英雄人物。至此尚小云成为同辈旦角中,以演女中豪侠为特色的佼佼者。1918年尚小云自组“重庆社”,不断排演新剧目,以巾帼英雄人物为居多。如《卓文君》、《林四娘》、《秦良玉》、《墨黛》、《双阳公主》、《摩登伽女》、《相思寨》、《青城十九侠》、《虎乳飞仙传》、《红绡》、《峨嵋剑》等等,都是他首创演出,又成为他的独有剧目。“尚派”代表作以巾帼英雄、侠女为多,需要武功技巧,即使不具武勇的角色,尚先生也根据剧情需要采取“文戏武唱”的办法,以求火爆,并增进视觉上的美感。比如《昭君出塞》中的王昭君,在出塞后换乘烈马之时,就使用了串“鹞子翻身”、“趟马”疾驰,俯冲“圆场”等属于武功技巧的动作。比如《失子惊疯》中的胡氏娘子,在疯癫之时,便使用了如单腿抬起的“金鸡独立”三起三落的表演等。这都极为符合人物的特色情景,提高了可视性。因此尚先生培育后辈时就力求既专又博。

1927年,由北京《顺天时报》发起选举名伶,尚小云以新编剧《摩登伽女》被选为“四大名旦”。

1937年创办“荣春社”。不惜家产办学,培养了“荣”、“春”、“长”、“喜”两科学生,以及三个儿子。尚小云治艺严谨,无论对己对人要求十分严格,但在生活中对人十分热情,慷慨仗义,倾囊相赠。“荣春社”共培养学生200余名,遍布全国,在京剧演出和京剧教育岗位上发挥重大作用。

1950年建立“尚小云京剧团”,任团长兼主演。1955年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第一届委员会常委委员,并连任二、三、四届常委委员。1956年任北京市文联常委理事,北京市京剧工作者联合会副主任。1959年移居西安,任陕西省艺术学校艺术总指导,陕西省剧协常委理事。并出任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赴京献礼演出团团长。1960年出任中苏友好协会陕西分会理事。全国文教群英会陕西省赴京代表团副团长。1962年,拍摄艺术片《尚小云舞台艺术》,录制《失子惊疯》和《昭君出塞》两部影片。1964年受聘于陕西省京剧院,担任该院首任院长(当时陕京是全国五大京剧团体之一)。

1966年“文革”开始,受到迫害冲击。1976年4月19日在西安逝世(逝世于西安市第一人民医院),享年76岁。

著名的亲传弟子有张蝶芬、赵晓岚、雪艳琴、张君秋(后自创“张派”)、孙荣蕙(天津)、杨荣环、尚长麟(次子)、李喜鸿(北京)、孙明珠(陕西,学生,未拜师)、董玉苓(北京)、李翔(北京)、包启瑜(内蒙古)、周百穗(贵州)、童葆苓(北京)、尚慧敏(长孙女、佳木斯)、段丽君(成都)等,再传弟子有马博敏(上海)、李莉(天津)、鞠小苏(山东)、周利(重庆)、王玲玉等。长子尚长春攻武生,幼子尚长荣攻花脸,女婿任志秋攻旦角。女尚秀琴未从艺。

出生:1900年1月7日,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十二月初七日

逝世:1976年4月19日,农历丙辰年三月二十日

程砚秋

后改“承”为“程”姓,早年艺名程菊农,后更名艳秋,号玉霜。1932年起易名砚秋。满族。生于北京,幼年家贫,

四旦

6岁即拜师学武功和武生,后又改学花旦和青衣。11岁开始登台,12岁正式演出。先后与刘鸿声、孙菊仙、高庆奎、余叔岩合作配戏。

他的老师有荣蝶仙、陈桐云、王瑶卿、梅兰芳等名家。他在变声期倒仓时,学习京剧的武把子和昆曲唱法、身段等,并广泛涉猎文学书刊及多种艺术。

嗓音恢复后,独立组班在北京、上海、杭州一带演出,逐步形成个人的艺术风格,创立了有广泛影响的程派艺术,与梅兰芳、荀慧生、尚小云并称四大名旦。程派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独具风格的唱腔:缜密绵延,低回婉转,起伏跌宕,节奏多变;更严守音韵,使旋律与字调紧密结合,因而新颖美妙、动听传神,为京剧旦行的唱工带来新的情趣。他的表演也别具特色,是人物性格与表情、身段、唱念等技艺的高度融合。

尤其是他创造的十种水袖技法,大大丰富了旦角水袖的表现力。抗战期间,他拒绝为敌伪演出,谢绝舞台,在西山务农为生,表现了爱国主义思想。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致力于总结传授艺术经验和戏曲理论研究工作。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荀慧生

男,京剧旦角、

表演艺术家

。初名秉超,后改名秉彝,又改名“词”,字慧声,1925年起改名为荀慧生,号留香,艺

四旦

名白牡丹。一生演出了三百多出戏,其中代表作为《元宵谜》、《玉堂春》、《棋盘山》等,是中国京剧荀派的创始人,与杨小楼、尚小云、潭小培一起称为“三小一白”。1919年同杨小楼赴沪演出,1927年和1931年两次当选“四大名旦”,有“无旦不荀”的美誉。

1900年1月5日出生于河北省东光县(现为

阜成县

)一个捻售线香的手工业之家。幼年家贫无以生计。1907年随父母到天津谋生,父亲将他与兄

慧荣

卖予小桃红梆子戏班学戏。不久其兄不堪忍受打骂私自逃走,只剩慧生,后被卖给花旦为私房徒弟,自此,荀慧生沦为家奴,吃尽苦头,但他仍以巨大的耐力与毅力坚持每天练功。夏天穿棉袄,冬天穿单衣,头顶大碗,足履冰水,点香火头练转眼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苦功练出了硬本领,唱、念、做、打无一不精。1909年,荀慧生以“白牡丹”艺名随师常在冀中、冀东一带农村市镇唱庙会和野台子戏。 1910年荀慧生随师进京,先后搭庆寿和、义顺和、鸿顺和、天庆和等

梆子班

。辛亥革命前期他去天津曾同革命戏剧家王钟声,同台演出《革命家庭》、《黑奴恨》等戏,后向陈桐云、李寿山、程继先学习京昆艺术,直到十七岁才独立成班。1918年与刘鸿升、侯喜瑞、梅兰芳、程继先开始合作,演出《胭脂虎》、《霓虹关》等戏,又同杨小楼、余叔岩、王凤卿、高庆奎、朱桂芳等合作,并拜王瑶卿门下学习

正工青衣

。同年杨小楼应上海天蟾舞台之邀和尚小云、谭小培合作演出,请荀慧生担任“刀马旦”,公演引起轰动,人称“三小一白”(即小楼、小云、小培和牡丹)。荀慧生的表演生动活泼,扮相俊俏,使上海观众耳目一新,被赞为“誉满春申”,后又与周信芳、冯子和、盖叫天、小达子等人合作,演出《赵五娘》、《劈山救母》、《九曲桥》、《杨乃武与小白菜》等戏,名震沪上。上海国画大师吴昌硕同知名人士严独鹤、舒舍予也为宣传和扩大荀慧生的艺术影响到处奔走。荀慧生喜欢作画,1924年正式拜吴昌硕为师,他又向齐白石、陈半丁、傅抱石、李苦禅、王雪涛等名师求教,丰富了他的艺术生活,提高了他的艺术素养。1927年北京报界举办京剧旦行评选,他与梅、尚、程一起被誉为“四大名旦”,这也标志着他艺术走向成熟,得到社会肯定,赢得了观众的赞赏。

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在剧本、唱腔、表演、念白、到服饰等方面都进行了创新的实践与探索。他演出的剧目有三百多出,主要包括《红娘》、《红楼二尤》、《杜十娘》、《荀灌娘》、《钗头凤》、《十三妹》、《玉堂春》、《金玉奴》、《得意缘》、《卓文君》等。在唱腔艺术方面荀慧生大胆破除传统局限,发挥个人嗓音特长,吸取昆、梆、汉、川等曲调旋律,大胆创新。这不是简单的一曲多用,而是从生活出发,从人物感情与心境出发,字正腔圆,腔随情出,令人着迷。他善于使用上滑下滑的装饰音,听来俏丽、轻盈、谐趣具有特殊的韵味。他还十分注重道白艺术,吐字清晰,声情并貌,他创造出融韵白、京白为一体的念白,韵调别致,具有特殊的表现力。表演方面他强调“演人不演行”,不受行当限制,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突破,他塑造的许多少女、少妇的艺术形象,具有大众化、生活化的特点。娇雅妩媚、清秀俊美、风格各异。新中国成立后,荀慧生遵照周总理签署的戏曲改革指示,为京剧艺术改革做出了大量工作。1952年获第一届戏曲观摩大会老艺术家表演奖。他历任中国戏曲家协会艺委会副主任,北京市戏曲研究所所长,河北省梆子剧院院长,河北省政协委员,北京市文联常务理事,北京市戏曲编导委员会主任等职。荀慧生一生收徒之众,不计其数,他指导和亲自传授的后人、学生、徒弟有:吴纪敏、金淑华、李薇华、荀令莱、宋德珠、毛世来、童芷苓、李玉茹、李玉芝、吴素秋、赵燕侠、小王玉蓉、张正芳、尚明珠、厉慧敏、陆正梅、宋长荣、李妙春等等,还有许多人虽未拜师,但多得其亲授。

荀慧生纪念馆奠基仪式2006年11月27日上午在河北省东光县普照公园举行。荀慧生先生的长孙、著名导演荀皓,著名表演艺术家章金莱(六小龄童),荀慧生先生关门弟子、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孙毓敏等,与当地官员一起出席了奠基仪式。

诞辰:1900年1月5日,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十二月初五日

逝世:1968年12月26日,农历戊申年十一月初七日

宋德珠

四旦

姓名:宋德珠

籍贯:原名宝禄

其他:京剧演员,天津人

毛世来

四旦

京剧旦角。祖籍山东掖县(今莱州市)。生于北京。其大哥坐科“斌庆社”习武生,艺名毛庆来。三哥坐科“富连成”四科,艺名毛盛荣。

9岁(一说11岁)入富连成社科班,工花旦,兼演武旦。受业于萧长华、于连泉、萧连芳、王连平,艺宗于连泉。在科班时即已享名,有“四大童旦”之誉。19岁满师,组班和平社,转演于上海、天津、北京、山东等地。为深造曾拜梅兰芳、尚小云,后拜荀慧生、芙蓉草为师。曾与周信芳、盖叫天、李少春、李万春、叶盛章、叶盛兰同台演戏。

毛世来初演青衣,后改花旦,兼演武旦,他的嗓音清亮,扮相俊俏,白口清丽干脆,跷功极佳,以能唱擅做、文武兼备名著一时。尤擅长演出花旦戏,泼辣虽不及筱翠花,但娇小玲珑,妩媚动人,他眉目颇似尚小云,做工近似荀慧生,享有“小筱翠花”之誉。他的常演剧目有《翠屏山》、《铁弓缘》、《英杰烈》、《红娘》、《十三妹》、《小放牛》等。为“四小名旦”中组班最早的人,也是最早到上海演出的一位名旦。

1958年由北京调长春任吉林省剧协主席、吉林省京剧团团长、吉林戏校校长等职,由他主演的《白蛇传》、《木兰从军》、《三休樊梨花》、《南界关》、《穆桂英大破洪州》等戏,受到观众的欢迎。后患偏瘫。其弟子邢美珠是当今红氍毹坤伶一红角;王继珠获得“梅兰芳金奖大赛”金奖。

李世芳

京剧旦角。

(1921——1947),名福禄,祖籍陕西太谷,生于内蒙古包头。父母都是山西梆子演员。尤其父亲李子健是位戏路宽

四旦

广,青衣、花旦、刀马旦、彩旦无所不精的名角,并且对每门角色都有绝活。福禄从三岁开始就跟随父母往来于大小城市,过着没有定居的艺员生活。十岁时,其父在北京定居,准备息影舞台,专心教子。一九三一年七月二十四日,福禄正式进入富连成科班,开始了他一生的从艺生涯。他排在小“世”字科,专工青衣兼花旦、刀马,从此改名为李世芳。

李世芳的青衣开蒙老师是苏雨卿,先学《彩楼配》、《探寒窑》、《二进宫》等青衣开蒙戏,又跟萧连芳先生学《双沙河》、《拾玉镯》、《铁弓缘》等花旦戏。还学了《穆柯寨》、《樊江关》两出刀马戏。李不但学戏勤奋,练功也颇认真,就连繁难的“打出手”等武功技巧,他也跟着习练。由于学练刻苦,仅仅一年时间,他就能登台唱戏了。

一九三四年,“盛”字科学生结业出科,相继离去。为了演出的上座率,富连成科班请来了张彩林老先生教、排一些旦角大戏。首先排了《花田错》带《桃花村》,李世芳扮演的小姐演得非常传神,唱、念、做俱佳,毛世来的春兰、袁世海的鲁智深也是唱、念恰当无疵,一致受到观众的赞誉。李世芳的艺术才华从此脱颖而出。接着,科班又为他排演《骊珠梦》因觉得他的嗓音、扮相与梅兰芳年轻时颇为相似,就决定为他排演梅派新戏。一九三五年春,《霸王别姬》首演于广和楼,他的梅派风范使四座惊异,一时北京各报刊都连篇载文称颂,并赠以“小梅兰芳”的美称。迷恋梅兰芳艺术的广大观众纷纷奔向广和楼争睹“小梅”风采。“小梅兰芳”之名的传扬,引来了梅兰芳的好友、京剧研究家齐如山先生对李世芳的钟爱,齐先生向李传授了梅师新篇的古装戏《晴雯撕扇》、《嫦娥奔月》和《红线盗盒》。随后又引来了尚小云先生,尚先生欣爱之余,为他排了《天河配》、《昆仑剑侠传》、《娟娟》和《金瓶女》四出大戏。经过尚先生一年多的雨露滋润,他获取了艺术上的飞跃进展。

一九三六年,梅兰芳举家南迁后首次回到北京,对齐如山信中谈到的“小梅兰芳”很感兴趣,梅师连看了他的《霸王别姬》和《贵妃醉酒》两出戏,决定收李世芳为徒。收徒仪式在绒线胡同的“国剧协会”举行,当时梨园名宿、各报记者数百人到场祝贺,盛况空前,一时“老梅”收徒“小梅”的梨园佳话盛传不休。

这一时期,梅师每天都让他到后台,边化妆边向他即兴指教,演出了,叫他在包厢里观摩学习,演出后叫他到家中或聆听吊嗓,或对他加以调教。因梅师演出繁忙,就推荐他的大弟子魏连芳代为传授梅派新戏。当年冬天,李世芳在童伶选举中,以超出他人五、六千张票之多的绝对优势,被选为“童伶主席”。一九三九年北京《立言报》接受读者建议,效仿二十年代评选“四大名旦”之举,主办了从青年新秀中评选“四小名旦”的活动。最后排列出李世芳、毛世来、张君秋、宋德珠为“四小名旦”。此时李世芳已出科离开了富连成,正值变声“倒仓”期,他既未组班也未搭班,一直在家养嗓、学戏。他虽已有较长时间没有公开演出,却仍被推为“四小名旦”之首,足见他的表演艺术多么有魅力,多么深 人心。

经过三年的勤学苦练,李世芳嗓音恢复,他挑梁组班“承芳社”,开始了舞台创业生活。他与袁世海再次合作《霸王别姬》、《宇宙锋》,他演出了梅派戏《西施》和《生死恨》,排演了《百花公主》,在《金山寺》中加打出手,又排了一部艺术珍品《木兰从军》……他在京、津、沪、济南等地的演出盛况空前,从而李世芳名声大震,“承芳社”蒸蒸日上,步入了全盛时期。

一九四四年农历九月二十四日是梅师五十华诞,李世芳特暂停演出,与新婚夫人姚宝琏专程赴沪祝寿。在此期间,梅师又悉心传授《游园惊梦》、《金山寺》、《断桥》等昆曲杰作,并且他还如饥似渴地观摩话剧表演艺术,从中得到启迪。回京后他创排了《天国女儿》,观众对戏中诸多革新的唱腔,创新的身段,都报以热烈的掌声。戏中运用话剧手法的开场,也使观众感到新颖、动人,大为赞许。这时李的艺术创造已具备了相当的时代意识,这正是他深悟梅派艺术革新精神的深层次心得体现。

一九四六年岁尾,李世芳只身来到上海近半载,他该回家过年了。四六年除夕、四七年元旦及二日,梅师特意与弟子同台合作《金山寺》、《断桥》两折,准备弟子回家路费。不想这三场戏竟是李世芳诀别人世的最后演出。一九四七年元月五日,京沪航班121号班机途经青岛上空,因飞机遇雾撞山,机毁人亡。年仅二十六岁的一代名伶李世芳就这样化为尘埃而去。

张君秋

姓名:张君秋

生卒:1920年

描述:京剧演员

籍贯:江苏丹徒

别名:家鸿  民族:汉  张君秋(1920-1997)自幼从师李凌枫学戏,后又拜尚小云、梅兰芳为师。他学习前人不拘形似,追求神似。吸收诸派之长,融汇贯通,终于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成为京剧张派的创始人。

他的唱腔,兼容梅、尚、程、荀之腔,结合自己嗓音明亮、甜润、高中低音运用自如的优越条件,另辟蹊径。经过他的润色修饰,其唱腔有一种刚健清新的美感,形成他独特的艺术风格。他在《西厢记》中饰崔莺莺、《望江亭》中饰谭记儿、《赵氏孤儿》中饰庄姬、《状元媒》中饰柴郡主、《秦香莲》中饰秦香莲,这些角色的唱腔,均成为张派的艺术精品。

代表剧目有:《西厢记》中饰崔莺莺、《望江亭》中饰谭记儿、《赵氏孤儿》中饰庄姬、《状元媒》中饰柴郡主、《秦香莲》中饰秦香莲等。

当代比较有代表的京剧张派名角:薛亚萍、杨淑蕊、王蓉蓉

京剧行当四旦

正旦(青衣)

花旦

老旦

武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