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吼剧团是中国第一个正规豫剧团,是一个从事豫剧改革和教育的演出团体。1934年10月,由樊粹庭在开封创办豫声剧院,邀集陈素真、赵义庭、张子林等,民国二十七年(1938)初,樊粹庭采“醒狮怒吼”之意。改剧院为狮吼剧团。编排出旨在抗敌御侮的《克敌荣归》等新剧目,以旅行演出方式宣传抗战,激发群众爱国热情,并吸收青年随团学戏。

民国二十九年,剧团经洛阳辗转至西安驻班演出,几濒停顿。民国三十一年秋,樊招收了一批豫籍难童,特聘毕业于富连成社的京剧演员韩盛岫为教练,采用科班方式办起了狮吼儿童剧团,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坚持训练,终于恢复演出。

其后数年间,训练与演出并行,又陆续增收了一些新学生。新演剧目大多由,樊粹庭编、导,豫剧大王陈素真主演,在表演音乐、服装、化妆各方面不断改进和创新,以武功戏称著于时。

中文名

狮吼剧团

成立时间

1934年10月

创始人

樊粹庭

代表作品

克敌荣归

性质

中国第一个正规豫剧团

别名

豫声剧院

创始人

樊粹庭

狮吼豫剧团之所以能够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主要归功于戏曲艺术家、豫剧的革新家及教育家樊粹庭(1905—1966)先生。樊先生沐浴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时代春潮,受到了中西文化交汇融合的大学教育,成为一位从事戏曲文化事业的高级知识分子。他弃政从艺,寓教于乐,为繁荣戏曲文化奋斗了一生,创作改编了58部豫剧剧本,执导上演近百部传统与现代豫剧。他是集编导、教育、经营、传播为一身的优秀戏剧艺术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毕生创建的理论对豫剧乃至戏曲艺术更新发展起着直接和间接的指导作用。

成立过程

河南狮吼儿童剧团合影(1957年)

樊粹庭从事戏曲改革,早在就任河南省教育厅农村教育推广部主任之职时就开始了。他接受教育厅的建议,开办了豫剧团。通过在开封向教育界及商界募款、集资,设计盖起一座有特色的颇具新味的舞台,组建艺术队伍。1934年,在开封相国寺永乐戏院旧址,创建了河南豫声戏剧学社,这个剧院从剧场设施、剧团管理到文化教育、规章制度、编剧导演等,都有全方位的改革和创新,把豫剧戏班推向正规制剧院演出的新阶段。相继邀请了以陈素真首的杞县班,以赵义庭为首的山东梆子和老艺人张子林等,组成新的豫声剧团。制定了前后台工作人事管理、排演业务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在剧目的道白、唱腔、服饰、表演、音乐等方面效法京剧,使豫剧旧貌换了新颜。

1935年3月,他创作了第一部剧作《凌云志》,歌颂了贫贱不移的思想,在开封一上演便不胫而走,风靡全省。随后,依次演出《赶花船》、《花打朝》、《春秋配》、《大祭桩》等剧,又编出新剧《柳绿云》等剧目。1936年上演《涤耻血》、《女贞花》,开始了长期的戏曲改革与创作。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樊先生从北平经天津返回河南商丘朱集车站,召集原豫声剧院班子,结合当前抗敌形势和宣传需要,将豫声剧院正式更名为“狮吼剧团”,其意是“睡狮怒吼,抗击外侮”。过去西方列强把中华民族形容为“东方睡狮”,今日这个雄狮要迅速觉醒了。从剧团的更名反映了樊先生以戏曲形式宣传、激发人民群众参加抗日救亡工作的满腔爱国热忱。重组戏班后,曾先后在亳州、宁陵、睢县、鄢陵、扶沟等地巡回演出,募捐抗敌经费,托人转交河南救国委员会。当时,《河南民报》对此给予“堪称热心救国之模范”的高度评价。

历史变迁

1937年12月,樊先生率团回到省府开封,在南大街光华戏院演出《伉俪箭》与《歼毒计》,这些剧目都是根据抗战需要创作的新剧。随着抗日战争形势变化,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转移,开封即将沦陷。1938年5月,樊先生怀着失去国土的沉痛心情,率部分团员辗转流离到河南南阳、内乡县避难并演出,以后又到国民党统治区洛阳市,组团上演所编导的爱国剧目,颇得观众欢迎。由于时局所迫,樊先生率团于1939年中秋节前后到了西安。“狮吼”剧团一到西安,即受到西安易俗社同行们的欢迎、支持和帮助,稍作休息后即恢复演出活动。

狮吼剧团

为了培养豫剧后继人才,于1942年决定在家乡沦陷区来西安逃难的河南籍儿童中招收25人,连随团的4人,正式成立“狮吼儿童剧团”。在艰苦困难条件下,聘请京剧团名角韩盛岫为教练,给儿童排练《清风寨》、《盘肠战》、《九江口》等武功戏,并根据儿童特点,又排练《金山寺》、《雷峰塔》、《无敌楼》等多个剧目。儿童剧团经过培养训练独立演出,受到了广大观众的赞赏和欢迎,响誉西安古城。据不完全统计,在组建儿童剧团前后,分期招收学员二百多名,经过多次演出,后来大都成为豫、陕、冀、鲁等省市豫剧团的新生力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狮吼剧团有了更大的发展。1954年招收一批新学员,经过数年培训,成为该团的第二演出梯队。其主要剧目《火焰山》、《红珠女》、《杨满堂》等均久演不衰,广有影响。1956年,该团演出一队以《王佐断臂》和《打焦赞》两剧参加陕西省第一届戏剧会演,剧本、导演、音乐、演出均获一等奖,张敬盟、邢枫云、赵国瑞、何尚达获演员一等奖。1957年赴京演出,受到首都文艺界和广大观众的好评。1961年,该团与民众剧社合并成为西安市豫剧团,此年又恢复原建制和名称。文化大革命期间曾改称为红卫豫剧团。 1971年再次与民众剧社合并为西安市豫剧团。

主要成就

狮吼剧团

狮吼剧团的演出能使观众看了再看、百看不厌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剧目创作、内容改编和演出技巧,体现了“新颖”、“雅致”,做到了“革旧”、“创新”。如上演的新编剧目《克敌荣归》、《巾帼侠》、《伉俪箭》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凌云志》是揭露民间嫌贫爱富的;《涤耻血》是反对卖国求荣的;《义烈风》是反邪恶的;《霄壤恨》是反击做官升高后忘恩负义的;《女贞花》是歌颂爱情高尚品德的,还有其他如《柳绿云》、《歼毒计》、《叶含嫣》等。剧目有悲剧、喜剧,有文戏、武戏。对于传统的剧目,如《三上轿》、《三上关》、《梁山伯与祝英台》、《洛阳桥》、《桃花庵》、《卖苗郎》、《大祭桩》、《牛郎织女》等等,都本着继承、革新、易名处理。在台词上“俗中生雅”。常言说“大雅脱胎于大俗”。雅为叶,俗为根,达到根深叶茂。简而言之,就是淘汰旧戏中的低级庸俗的台词,代之以生动优美、雅俗共赏的性格化语言,既有继承,又有创新;既有文艺色彩,又有观赏趣味。

其次是表演形式,在科白、做功、化装、行头、唱腔、舞美等诸方面,敢于革除旧习、推陈出新,效法京剧以为梆剧之范。表演者都经过名师指导、言传身教,艰苦练功达到声情并茂、剧情逼真之境,该剧团的表演艺术家达到技艺精湛者不乏其人。

其三是音乐唱腔方面,精心设计的唱腔增补了新的板式,除原有传统的慢板、二八板、流水板、非板四个正板外,又发展创造了新的支板式,如迎风板、金钩板、拐头灯、呱哒嘴、倒送板、滚白、大起板等等。这些板式适用于生、旦、净、末、丑各种角色。

狮吼儿童剧团

音乐方面大胆启用了新乐器。原来的梆子戏只有二弦领奏、三弦伴奏,而改以板胡领奏、二胡和笙伴奏。这虽然看起来只是一件乐器更换,其实是一种非常了不起的变革,是对传统乐队构成和乐队演奏的一种极大突破,是既为广大观众所接受,又为后来的演奏家们所继承的一种十分成功的创造,使唱腔、伴奏别开生面,大大增强了豫剧音乐的艺术表现力。

正是由于上述的几方面原因,西安狮吼剧团发展壮大(之后发展为狮吼一团、二团),所演出的剧目经久不衰,所培养的人才大多成为各地豫剧团颇负盛名的优秀艺术家。时至今日,各地的豫剧团其做功的精细、唱腔的圆润、武打的功技,皆有狮吼豫剧团的传播印痕,而绝大部分演员都受到西安狮吼剧团的影响。

剧班人才

狮吼剧团

狮吼剧团在三十多年的艺术实践中,始终坚持严格的技艺训练,重视学员的文化教育,为豫剧培养了一百多名人材,开封的以陈素真、关灵凤、王敬先,郑州的华翰垒,许昌的王韵生,兰州的王景云、董有道、强庭梁,武汉的李景萼、孙秋菊等都是狮吼剧团出科的著名演员。在西安则有张敬盟、常警惕、邢枫云、赵国瑞、何尚达、萧淑琴、赵峰、潘雪芬、黄玉珍、王淑慧、邱忠琴、赵胜利等。其他方面的人材有:导演孙建章、曲玉琳、赵春生、黄书亮,管理干部张长友,教练愠好德,鼓师张铁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