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英雄史诗,中世纪武功歌的代表作品。全诗共分为291节,长4002行,以当时民间语言罗曼语写成。

英雄史诗是法国最古老的文学。英雄史诗主要分为帝王系、纪尧姆·德·奥郎日系和敦·德·梅央斯系。《罗兰之歌》是帝王系的主要作品。

中文名

罗兰之歌

情感表达

对英雄的敬仰和赞美

拼音

luo lan zhi ge

出处

帝王系

作品体裁

英雄史诗

创作地点

法国

别名

Chanson de Roland

作品题材

英雄史诗

外文名

Chanson de Roland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语言

罗曼语

出版时间

2011年7月

创作年代

中世纪

内容简介

史诗叙述的故事发生在查理大帝时代。查理大帝出兵西班牙,征讨摩尔人即阿拉伯人,历时7年,只剩下萨拉哥撒还没有被征服。萨拉哥撒王马尔西勒遣使求和。查理决定派人前去谈判,但大家知道马尔西勒阴险狡诈,去谈判是冒险之事。查理大帝接受其侄儿罗兰的建议,决定让罗兰的继父、查理的妹夫加奈隆(又:噶努伦)前往。加奈隆由此对罗兰怀恨在心,决意报复。在谈判时他和敌人勾结,定下毒计:在查理归国途中袭击他的后 队。加奈隆回报查理大帝,说萨拉哥撒的臣服是实情,于是查理决定班师回国,并接受加奈隆的建议由罗兰率领后队。当罗兰的军队行至荆棘谷,遭到40万摩尔人军队的伏击。罗兰率军英勇迎战,但因众寡悬殊,终于全军覆灭,罗兰英勇战死。罗兰的好友奥里维曾三次劝他吹起号角,呼唤查理回兵来救,都被罗兰拒绝。直到最后才吹起号角,但为时已晚。查理大帝赶到,看到的只是遍野横陈的法兰克人的尸体。查理率军追击,大败敌人。回国以后,将卖国贼加奈隆处死。

创作背景

查理一世(742—814),或称查理大帝、查理曼,是法兰克国王矮子丕平(三世)的儿子。从七六八年继承王位,后来通过征略逐渐成为伦巴德人、托斯卡纳人、萨克森人的国王。八〇〇年受罗马教皇利奥三世加冕,当上西方皇帝,统治疆域基本包括今天的法国、比利时、荷兰、德国和意大利北部及中部,是罗马帝国后的又一大帝国。查理曼是中世纪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主张与罗马教廷合作,促进教会改革,奠定基督教统一的基础。

在帝国扩张的过程中,以查理皇帝为代表的基督教国家与阿拉伯伊斯兰国家不时发生战争。七七八年,查理曼攻下西班牙潘普洛纳,撒拉逊(中世纪西方人对阿拉伯人、伊斯兰教徒的称呼。)人要求讲和,献上几名人质。查理曼随后南下进攻萨拉戈萨。萨拉戈萨深沟高垒,固守不降。查理曼围困了两个多月,毫无进展,又听到后方萨克森人叛乱,带了军队和人质撤退。其实这是查理曼远征中的一次挫折,在他生前法国纪年史缄口不谈这件事。

只是到了八二九年,《皇家纪事》提到查理曼那次在七七八年带领他的大队人马抵达比利牛斯山,为了抄近路借道位于海拔一千五百公尺的龙塞沃。八月十五日,经过山石峥嵘的峡谷时遭到伏击。山区的加斯科涅武装人员从山坡直冲而下,朝着他们猛扑过去。法兰克人长途跋涉,又带了笨重的战利品,行动非常迟钝,只有招架之功。加斯科涅人掠夺了大量财物后呼啸而去。查理曼也不知道他们的身份和行踪,没有也不可能报复。他们或许就是一股盗匪,其中可能有作为内线的法兰克人,但是肯定没有撒拉逊人。显然这是一次没有政治目的的抢劫行为,因为在这事以后加斯科涅人没有反叛事件,阿基坦人继续效忠查理,萨克森人的叛乱也不见蔓延。查理曼在这次袭击中死了几位重要人物,其中有御厨总监艾吉哈尔德、宫廷伯爵安塞姆、布列塔尼边区总督罗兰。

从九世纪开始流传查理大帝和他的勇将罗兰的事迹。口头文学不断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那时候封建社会的发展与等级制度的确立,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在地中海一带争夺加剧,民间传说掺入了当时的政治社会内容和宗教神秘色彩。罗兰的故事逐渐变成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大规模长期圣战中的一个重要篇章。后世人确实常用神奇的语言,把一则平凡的轶事,渲染成了一篇辉煌的传奇

人物介绍

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支配欧洲的就是法兰克王国,后来逐渐分裂为三个王国,即德意志,法兰西,意大利.8世纪末,统治法兰西的夏鲁鲁玛纽大帝其手下有12个被称为”帕拉丁”的骑士,其中以罗兰最为有名。他作战勇敢,为人正直,是法兰西时代可与亚瑟相比的骑士 .

佩剑

圣剑

杜兰德尔,是中世纪欧洲大陆上的

三大圣剑之一

,史实叙事诗《罗兰之歌》中主人公圣骑士

罗兰

的佩剑,他是 日耳曼人,同时他也是史上

第一位被称作“帕拉丁(即圣骑士

)”的人。他骁勇好战,拥有无可挑剔的美德,是法兰西时代可与亚瑟相比的圣骑士。杜兰德尔和罗兰的号角都属于圣器之列,因无法损毁意为

不灭之刃

,相传这把剑和亚瑟王的湖中剑、齐格菲的巴鲁姆克一样都是传说中的圣剑。来历就比较有神话味道了,有两种说法:

1.杜兰德尔是由精灵锻造的,原本由一个叫尤托姆达斯的巨人拥有,罗兰在一次旅行中打败了袭击村庄的巨人并夺取了杜兰德尔。罗兰返回法兰克后把这柄剑献给了夏鲁鲁玛纽,夏鲁鲁玛纽为了褒奖勇敢的罗兰,又将剑回赠给他。

2。在夏鲁鲁玛纽成为国王的时候,罗兰从天使处获得此剑,天使要他献交给国王,让国王把此剑交给他最强的骑士。罗兰照办了。夏鲁鲁玛纽有感于他的诚实,就把此剑赐给他,命他守护在自己身边,而罗兰也感激国王,发誓永远对他效忠。相传此剑身中藏着

圣彼得的牙、圣巴西流的血、圣丹尼斯的头发和一片

圣母玛利亚

的衣服,

由此成为了一件极高的神圣兵器,因此这把剑也有着“

天使之剑

”的别名。“Durandal”有恒久不变之意,又称

恒常之剑

。因为曾经砍断大理石也被称为

砍断大理石。

这是一把神圣之剑。拥有了这把剑可以受到主的庇护ACG中历来象征着

神圣,力量与正义,

有圣骑士职业的RPG和SLG更是从来都少不了这把剑。二战狂人希特勒一直在苦苦找寻“圣剑”与“圣杯”。其中的“圣剑”就是罗兰所持的。杜兰德尔在法兰西传奇中的威名不下于、甚至可能还胜于查理曼的咎瓦尤斯。

此剑是单手剑,剑身为白色并且能够自动放射出耀目的光芒,黄金制成的剑柄上镶嵌着水晶,造型精美,削铁如泥,史诗中描写罗兰在其临终前曾试图摧毁这把圣剑,以免其落入敌人之手,但结果斩裂大理石也不能损其分毫。现在在法国一座名叫罗卡马杜尔(Rocamadour)的小城的峭壁上插着一把古剑,一些民间传说相信这就是杜兰德尔。

Durandal有恒久不变之意,又称恒常之剑,也因为曾经砍断大理石也被称为砍断大理石。罗兰好友Olivier的佩剑为Haultclaire,意为High and Pure,即高洁之剑。

作品评价

关于两教圣战的历史,基督教有基督教的写法,伊斯兰教有伊斯兰教的写法,水火不相容。《罗兰之歌》属于基督教的写法。当西方国家接受了基督信仰以后,一切其他信仰在他们眼中都是异端邪说,一切抱其他信仰的人都是异教徒,里面不仅是阿拉伯人,还包括斯拉夫人、匈牙利人、鞑靼人等。圣战中要勇往直前,把异教徒赶尽杀绝是基督徒的天职,杀敌可以作为补赎,信仰上帝的人战无不胜,为教而殉死者灵魂升入天堂。当作者怀着一片虔诚刻意描写这些价值观的同时,也暴露了基督教狂热、勇敢和刚毅的一面。

法国史学家保尔·彭古尔有一部著作,书名很有意思:《纪功歌是不是种族主义作品?》。以《罗兰之歌》来说,似乎还不能算,但是从中也可看出一切以宗教划线,区分敌我的是宗教,还不是种族和肤色。撒拉逊人一旦改宗,皈依了基督教,就拥有基督徒的一切权利。

其实,作者对伊斯兰教口诛笔伐,却对它的教义和仪式表现了相当的无知。完全以基督教的模式来想象:顺服唯一的神安拉的伊斯兰教同样有三位一体:穆罕默德、泰瓦干、阿卜林;从不供奉神像的撒拉逊人同样在地室进行偶像崇拜;政教合一的教权政体同样也有十二员大将,以此与查理曼的十二太保相对应;军队中同样的武装、同样的战斗方阵;甚至撒拉逊王在狠狠诅咒查理曼时,同样用“douceFrance”(douce有“可爱”、“气候温和”的意思,考虑其含义,本书中译为“富饶的法兰西”,显然这词只用在褒义上)。

自古以来,各个民族的发展绝不是平衡的,同一个民族的演变也不是直线状的。可是只是到了近代,人才慢慢明白了这个事实,发现世界是多极的,立体的,不该囿于自己精神与行动上的束缚,处处以自我为中心,用扁平的目光看事物。实际上大千世界万象纷纭,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这恐怕是事物发展中的永恒存在。

作者简介

《罗兰之歌》创作年代不确,故事内容与史实颇不一致,所以作者的身份也很难弄清楚。

牛津抄本的最后一句是:“杜洛杜斯叙述的故事到此为止。”一般认为杜洛杜斯不是《罗兰之歌》的编撰者,便是抄录者。至于谁是杜洛杜斯历来没有一个肯定的、具有说服力的、为大家所接受的说法。在那个时期的法国历史上,可以与杜洛杜斯这个名字沾边的有古龙勃的杜洛杜斯、安韦尔默的杜洛杜斯、费康的杜洛杜斯。由于《罗兰之歌》最初流传于法国北方诺曼底地区,费康的杜洛杜斯被认为最有可能是那位杜洛杜斯。他是征服者威廉的侄子,起先在费康的三圣寺当修士,随同威廉国王参加过一〇六六年的黑斯廷斯战役,后来又在彼得博罗当本堂神甫,所以也称彼得博罗的杜洛杜斯。不管是哪个杜洛杜斯,从他在《罗兰之歌》中留下的印记来看,显然是一位受过良好拉丁教育的僧侣,既潜心教义,也崇尚武道。查理曼的英武神威,奥里维的睿智明理,罗兰的勇敢慷慨,都是他崇尚景仰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