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20年代,正在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为他们的理想四处奔走时,工人阶级已经在酝酿着自己的实际斗争了。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从1831年11月21日到1834  年4月13日的两次里昂丝织工人起义,起义虽然失败,但是它表明无产阶级已经从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中分离出来,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中文名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外文名

Canut revolts(英)、Révolte des canuts(法)

别名

法国里昂丝织工人两次起义/丝织工人起义/织工起义

时间

19世纪20年代

地点

法国里昂

参与人群

无产阶级

背景

奥尔良王朝(1830-1848)

起义背景

法国里昂的工人站在这种斗争的最前列。一提到里昂,人们就会想到这是法国的丝绸之城。从16世纪起,它出产的丝绸畅销欧洲,特别受到各国王公贵族的喜爱。在里昂城的中心,可以看到整洁的大街、林立的店铺和穿戴讲究的行人。可是在工业区,情形就完全不同了。这里街道狭窄,遍地垃圾,街道两旁密布着低矮破旧的作坊。在作坊里干活的都是面色苍白、骨瘦如柴的纺织工人,其中有许多是妇女和儿童。他们一天要干15到16个小时的活,挣到的钱只能买1磅面包,勉强维持生活;下工以后,还要拖着疲倦的身体走到郊区的住地。那里的房子破旧不堪,难避风雨。还有不少工人连这样的房子也没有,只好露宿街头,或者睡在机器下面。这样的生活把工人们逼得走投无路,他们开始了反抗。他们最迫切的要求是增加工资。1831年10月,工人代表提出了工资标准草案,要和资本家一起开会讨论。

七月革命后,法国的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的一个集团,即金融贵族(银行家、交易所大王、大矿山主、大森林主以及与他们有密切关系的大土地所有者)手里,建立了七月王朝,路易·菲利浦当了国王。

里昂位于法国东南部的罗讷河畔,是法国著名的纺织工业中心,起义前夕,约有九万名工人。他们受到资本家的残酷剥削,在走投无路的边缘徘徊,每天工作十五至十六小时,甚至长达十八小时,而工资微薄,终年不得温饱。童工尤为悲惨,半数童工不到十岁就被活活折磨死了。七月革命以后,在金融贵族的统治下,工人的状况没有得到丝毫改善,生活越来越困难了。丝织工人从早晨劳动到深夜,所得工资仅能购买一磅面包,别说养家糊口,就个人生活也难以维持。工人们控诉道:“我们丝织工人,一个个穷得赤身露体。做大官的人,穿上外套,佩上织锦的胸绶。我们织出这些,可是,饿死了也没有一块布装殓。”当工人提出增加工资的正当要求时,七月王朝的省长说:“要我去叫雇主提高工资,减少劳动时间,绝对办不到”。工人气愤地说:“我们摆脱了世袭贵族的束缚,却沦于金融贵族的压迫之下。我们赶走了有称号的暴君,却遭受着百万富翁的统治。”广大工人从实际斗争中,逐渐提高了阶级觉悟,他们意识到工人阶级的利益和资产阶级的利益是根本对立的,必须为自身的阶级利益而与资产阶级展开斗争。法国里昂的工人站在这种斗争的最前列,他们最迫切的要求是增加工资。1831年10月,工人代表提出了工资标准草案,要和资本家一起开会讨论。

可是,资本家们根本不打算接受工人的要求。开会的这一天,他们想方设法地讨价还价,而工人代表则是理直气壮,毫不让步。正在双方激烈争论的时候,从外面传来了震耳的吼声和歌声。原来6000名纺织工人停止了工作,列队来到省政府门前示威。他们高唱着战歌,雄赳赳地来到了会议厅外。资本家们赶忙闭上嘴,仔细一听,听出工人们在唱《马赛曲》。他们顿时着了慌,乱成一团,连话都说不清楚了。有几个大商人凑到一起交头接耳商量对策,决定先来个退兵之计,然后再想办法。这一天深夜,工资标准协议终于被通过了。胜利的消息一传出,整个里昂的工人区立刻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气氛中。工人们为斗争的初步胜利而欢呼。

然而,资本家们并不甘心认输。他们派人向内阁总理告状,反对工资标准协议。政府立即根据制造商的要求否决了这项协议,还准备用武力镇压工人。将军罗盖公开叫嚷:“如果工人敢于起来,那就叫他们的肚皮开花。”制造商们有罗盖撑腰,马上背信弃义地撕毁了协议。3个星期过去了,工资还是照旧。这种强硬的态度使工人们预感到一场恶战就要开始,他们立即行动起来。

起义介绍

11月21日早晨,工人们罢工了。一支2000人的游行队伍从工人区出发,直奔市中心。他们4个人一排,踏着坚定的步伐,高歌行进。

歌词为:

前进,前进,

冲向敌人的枪口,

冲过枪林弹雨,

奔赴胜利!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这时候,里昂通向工人区的城门已经有重兵把守。士兵们一个个手持马刀,荷枪实弹,满面杀气地站在城门口。显然他们已经接到命令,要向冲进城的游行者开枪。

游行队伍走到城门前,被军队挡住,一支支乌黑的枪口对准了工人们的胸膛。

工人们毫不示弱,齐声愤怒地高喊:“放我们过去!”反动军官也大声回答说:“回去!都给我回去!”双方怒目而视,气氛十分紧张。这时候,一位年轻的工人冲出队伍向城门跑去,口里高喊;“弟兄们,冲过去!”

“砰!砰!砰!”军队开枪了。几颗子弹射进了他的胸膛,鲜血浸透了上衣,他倒在了血泊中。工人们愤怒极了。他们呼喊着冲向敌人,没有枪支,便挥起木棍、腰刀;有的人拿起了石头,有的人抡起了拳头……不一会儿,他们在城门外的空地上,筑起了街垒,用夺来的武器向敌人射击,政府军队顿时乱了手脚。

枪声传到了工人区,这里的人们立即沸腾了。他们拥进军械铺,把里面的枪支、弹药和刀剑抢在手里,又一齐赶到城门前。

工人的力量加强了。他们向政府军发动猛攻,终于破门而入,冲进了城里。

城里每个主要街口差不多都有政府军防守。工人们把路上的石头和灯柱刨起来,把货车推翻,又运来木板和桌柜,筑起了一处处街垒。就这样,他们同政府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缺少子弹,他们把机器上的铅质零件拆下,熔制成小块顶替。英勇的少年儿童也投入战斗:送子弹,送食物,侦察敌情,有的直接拿起了枪。妇女们做饭,护理伤员。工人们越战越勇,攻占了一条又一条街道,一座又一座房屋,从四面八方向市政厅推进。

下午,在市政厅周围也出现了起义者的街垒。在一处坚固的街垒上升起了一面大旗,迎风招展,上面写着两行醒目的大字:“工人不能生活,毋宁战斗而死!”

晚上,工人们连夜派人和其它行业的工人联系,起义队伍不断扩大。里昂城整夜枪声不断,火光冲天。各路反动军队招架不住,纷纷向军营和市政厅退却。

第二天早晨,罗盖妄图重整队伍进行反扑,但是官兵已经溃不成军,他手下只剩一小队骑兵可以作战。凶狠狡猾的罗盖摇头叹气,无计可施。他焦躁不安地踱来踱去,盘算着脱身之计。偏偏士兵们一个接一个地来向他报告:兵器库被捣毁,军营失陷,200多官兵被俘,运粮队中了埋伏……罗盖又急又怕,好容易挨到深夜,他就偷偷地带领着残兵出城逃跑了。

23日清晨,起义队伍占领了整个里昂城。武装起义司令部立即派出哨兵和巡逻队,社会秩序很快恢复了。起义工人成立了工人委员会,宣布废除捐税,实行工资标准协议。委员会还发表告市民书,宣布自己的政治主张,要求实行民主选举,把自己的代表选进政府。这是因为,当时的工人还没有彻底摧毁资产阶级政府的思想。省长和官吏们照旧在发号施令,管理市政。工人领袖甚至邀请警察局长也参加他们的辩论会。他们对政府的官员完全没有戒心。

资产阶级政府利用了里昂工人的麻痹大意,在国王的支持下调来了大军。12月1日,6万名政府军包围了里昂城。第三天,处于被动局面的起义队伍被血腥镇压下去了(1834年,里昂工人再次起义,也失败了)。

评价

马克思在评价里昂工人起义的意义时说,“里昂的工人们以为自己追求的只是政治的目的,以为自己只是共和国的战士。可是事实上他们却是社会主义的战士。

意义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是19世纪30—40年代欧洲著名三大工人运动之一,法国历史上第一次工人武装起义。该起义失败的原因在于没有先进的政党和正确的革命理论的指导,但他们的起义具有重大意义。他们独立地提出本阶级的要求,并为之进行殊死的武装斗争,标志着无产阶级开始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起义失败后,起义者在敌人的法庭上庄严宣告:“1830年7月,资产阶级为自己完成了革命;现在,我们也要进行自己的革命”,也就是要革资产阶级的命了。资产阶级吓得胆战心惊,当时一个资产阶级新闻记者就惊呼:“里昂的叛乱揭露了一个重大的秘密,这是在同一个社会内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发生了斗争……我们的工商业社会和所有其他形态的社会一样,有它本身的隐患,这个隐患就是工人”。他警告资产阶级说:“问题已不在什么共和政体或君主政体,现在已是一个社会的生死问题了。……不管你们对什么是最好的政府形式有着如何分歧的意见,但是维持现存社会,却只能有一个意见。”资产阶级奴才的这些惴惴不安的叫喊,道出了一个事实:正是从里昂丝织工人的起义起,资本主义社会两大敌对阶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斗争,“在欧洲最发达的国家的历史中升到了首要地位”。

后继

里昂《工场回声报》在追怀这次起义的革命先烈时,写道:“安息吧!……你们的鲜血滋润了这片土壤,从那里一定会生长出无产者解放之树!”继里昂工人起义之后,1837-1848年英国发生了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爆发了西里西亚织工起义。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亲自参加当时的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总结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和这几次欧洲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经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为无产阶级革命开辟了通往胜利的航道。

之后的几年的时间里,这里依然爆发过两次武装起义,但那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不再是武装起义中的主要矛盾了,而是小资产阶级与资产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