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实在性(Objective reality sex)是物质的根本特性,不管物质的具体形态、结构和属性如何千变万化,但其客观实在的属性却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不变的,因而具有永恒性和绝对性,客观实在性是万事万物共有的特性。客观实在性是事物成为客体的必要前提,客体并不是主体派生出来的,它自身是外在于主体的存在。

中文名

客观实在性

外文名

Objective reality sex

释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物质

特性

客体不依赖于主体的意识独立存在

简介

它是事物成为客体的必要前提,客体并不是主体派生出来的,它自身是外在于主体的存在。这对于潜在的客体,如原始自然是如此,对人化的自然也是如此,其客观实在性并未消解在实践中。主体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在纯粹自我意识活动中创设客体和生成客体。只有在物质世界存在的绝对前提下,主体才能在自己的活动中设定客体。即是主体的本质力量,也是由客观的物质力量转化而来的。马克思一再强调:“人并没有创造物质本身,甚至人创造物质的这种或那种生产能力,也只是在物质本身预先存在的条件下才能进行。”因此,“人在生产中只能像自然本身那样发挥作用,即是说,只能改变物质的形态。不仅如此,在改变形态的劳动中还要经常依靠自然力的帮助”。

客观与主观

客观性,即客观实在性,它指事物客观存在,唯有将主观性通过实践与客观性统一才能获得客观真理。

主观性:人区别于动物的又一本质规定。主观性与客观性相反,主观性以主体自身的需求为基础去看待客体、对待客体。一方面,它只接受对方适于自己需求的性质和关系;另一方面,又必然排斥对方由它出发、不适于自己需求的性质和关系。

主观性并不只是表现着主体的性质和状态,也同时表现客体的性质和状态。从而使主体有可能超越客体,把客体变成改造的对象。主观性的另一根本特征是它的内化的表现形式。它只存在于主体之内,属于主体的心意状态。就这一意义说,主观性也就是客观存在经过主体内化以后的观念或意念的存在形式。

主观性具有内在性,它不能满足主体的现实需要。例如,客观的房屋可以居住,主观的房屋不能居住,只有通过主体的感性活动把主观性转化为客观性,即变成具有直接现实性的房子才能居住。这是主观性的局限,可也表明了主观性具有超越客观现实条件的优点。正由于这一点,它才能突破现实条件的限制,在头脑中改变事物的现存状态,把不同的事物组合起来,创造出全新的、在现实中尚不存在、甚至不可能存在的事物。主观性的内在性和创造性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