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林军,是我国古代最为著名并且历史悠久的皇帝禁军。西汉武帝时期创立。不同的历史时期,其隶属系统、机构统领、职能权力和地位都不一样。

中文名

羽林军

外文名

Guard

别名

禁卫军

设立时间

西汉武帝时期

地位

皇帝禁军

纪律

十七禁律、五十四斩

拥有朝代

西汉,东汉,唐代

词义解释

禁卫军名。[1]《新唐书·兵志》:“高宗龙朔二年,始取府兵越骑、步射置左右羽林军,大朝会则执仗以卫阶陛,行幸则夹驰道为内仗。”明何景明《驾出》诗:“九重玄武仗,万岁羽林军。”清孙枝蔚《劝酒效乐天》诗:“持戈向边塞,不如羽林军。”参见“羽林”。

古代称皇家禁军为御林军,这是“羽林军”一词的误称。羽林军成立于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士兵皆选自西北六郡良家子弟。汉武帝“恐中尉之权太重,又于光禄勋置羽林、期门,而后南北二军之势始均”;羽林军之名取“为国羽翼,如林之盛”的之意。

历史渊源

羽林军

羽林军又称羽林卫,是中国古代最为著名并且历史悠久的皇帝禁军。西汉武帝时期创立。不同的历史时期,其隶属系统、机构统领、职能权力和地位都不一样。

期门军

期门与羽林皆属光禄勋。然二者的始设时间,乃有先后之别。期门,掌执兵宿卫,因皇帝微行,以之“期诸殿门”故称。

御林军

御林军就是保卫都城的卫戍部队。

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设立亲军都尉府,统领中、左、右、前、后五卫,专事对皇城的保卫。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造守卫金牌,或镀金铜牌,牌上有篆文“守卫”、“随驾”字样,存尚宝司,军士值班领取佩带,下值时交回。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建锦衣卫,设南北镇抚十四司,其编制将军、力士、校尉,专门为皇帝护驾,有武官校尉其名曰:大汉将军,并有巡查缉捕任务,即为御林军。

羽林军和

期门军

来历

期门、羽林皆为汉代的宫廷禁军。期门,掌执兵宿卫,因皇帝微行,以之“期诸殿门”故称。平帝时更名虎贲,“若虎贲兽”,言其勇猛、战斗力十分强。羽林,初名“建章营骑”,以警卫建章宫得名,后改为羽林,取其“为国羽翼,如林之盛”之义。期门、羽林皆属光禄勋。然二者的始设时间,乃有先后之别。

“羽林”的创设时间,文献记载一致。如《汉书·百官公卿表》云:“羽林掌送从,次期门,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初置。”又《后汉书·顺帝纪》注引《汉官仪》曰:“武帝太初元年,初置建章营骑,后更名羽林。”这两处材料,都记羽林初置于太初元年,这是很明确的。

但“期门”始设于何时?文献记载却存异说。或云它在文帝之时已有;或曰它始置于武帝初年。称汉文帝之时已有“期门”者,见于应劭的《风俗通义》所载,刘向对成帝曰:“文帝时政颇遗失……又为微行,数幸〔邓〕通家。文帝代服衣,袭毡帽,骑骏马,从侍中、近臣、常侍、期门、武骑猎渐台下,驰射狐兔。”《太平御览》卷八八从《风俗通义》之说,同样认为汉文帝时期已有期门的建置。窃疑上述引文中的“文帝”,当为“武帝”之误。因为据《史记》、《汉书》所示,作为特有含义的“期门”,并非始于文帝之时;“渐台”,见《汉书·郊祀志》,属“建章宫”,造于武帝时期。于此,文帝“猎渐台下”,乃无可能。如果应劭《风俗通义》所记的“期门”等同于“虎贲”,则先秦时期便已有之。例如《尚书·牧誓》说:“武王虎贲三百人”。《国语·鲁语下》:“天子有虎贲,习武训也;诸侯有旅贲,御灾害也。”又《周礼·夏官》也有“虎贲氏”之称。然先秦时的虎贲,与汉代的虎贲却是名同实异。不仅彼此的任务、来源不同,而且在时间序列上,将“期门”称作“虎贲”是平帝以后的事。故汉文帝时期,既没有“期门”,更无特有含义的“虎贲”。

期门和羽林的开设意图

《史记》、《汉书》未作明确的交待。长期以来,一些学者认为:汉武帝创设期门、羽林是“为了平衡南北军力量”。由于当时北军扩建了“八校尉”,故南军也就设置了“期门、羽林军”。这种意见揭示了皇权对军权的控制,有可取之处,但其结论仍可商榷。因为:(一)从它们的设置时间看,并非先有北军“八校尉”,而后为了平衡与南军的力量,才再扩建“期门”。史称:“武帝平百粤,内增七校”。“及至南粤反……汉乃发巴蜀罪人当击南粤者八校尉击之”。由此说明,八校尉之设,应是在元狩元年(前110年)以后的事,而不是在建元三年始置期门之前。这里涉及时间的先后序列及因果关系问题,不容含混。(二)武帝之初,汉廷已经拥有一支较强的北军,如果要平衡力量,则南军不当减省,但事实上,汉武帝却将已有的两万卫士(南军)裁掉了一半。所以仅从南北军的力量对比上寻求答案,显然是不全面的。(三)将郎卫系统的期门、羽林统统列入南军,既模糊了中央直辖军的三大构成部分,也忽略了宫廷禁军的独立地位,显然与史不合(后详)。所以,总的来讲,那种认为增设期门、羽林是为了平衡南北军力量的说法,尚难令人赞同。

考诸史实,汉武帝创设期门、羽林的真实意图,主要是为了贯彻“居重驭轻”的建军方针,进一步确立中央军的优势地位;同时,由于当时复杂的社会问题和民族矛盾,长期对外用兵,内部防务空虚等因素,因此武帝在军制改革的过程中,采取措施强化贴身禁卫。众所周知,从秦至汉初,皇帝的贴身禁卫即郎中令及其属官(包括郎、谒者、大夫等),基本上还属文官性质,并未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警卫部队。由于郎卫的实力较弱,故当时对皇宫及京师的保卫主要靠南、北军。到武帝时,随着太尉的罢省,特别是加强皇权的需要,郎卫力量与南、北军相比就更加显得单薄。为改变这种现状,于是将“郎中令”更名为“光禄勋”,扩充郎卫员额,在光禄勋属下增设期门、羽林军。这样,一方面可使郎卫与南、北军形成三分鼎峙之势,并以之牵制南、北军;另一面,也有利于互为表里,加强贴身禁卫的可靠性和保险系数。钱文子《补汉兵志》说:“汉用六郡良家补羽林、期门,盖三辅园陵赖藩蔽,故取其子弟以备宿卫。”其说甚是。《史记·天官书》曰:“北宫玄武,虚危……其南有众星,曰羽林天军。”《正义》:“羽林四十五星,三三而聚,散在垒南,天军也。”《晋书·天文志》云:“武(虎)贲一星,在大微西蕃北下台南静室旄头之骑官也。”当时取虎贲、羽林这种星名来象征天子的亲军,既反映了武帝求助于众星、天威保佑,以增加安全感的心理状态,也反映了期门、羽林军的精锐与可靠。所谓“如羽之疾”,“为王者羽翼”。由此说明,汉武帝强化宫廷禁军的力量,是当时政治、经济形势发展的产物,也是军制改革的一大举措。

历代特点

西汉

羽林,初名“建章营骑”,以警卫建章宫得名,后改为羽林,取其“为国羽翼,如林之盛”之义。

《汉书》曰:“武帝太初元年,初置建章营骑,后更名羽林骑,属光禄勋。又取从军死事之子孙,养羽林官,教以五兵,号羽林孤儿。”

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恐中尉之权太重,又于光禄勋置羽林、期门,而后南北二军之势始均”。也就是说,“羽林”是隶属“光禄勋”的一支禁卫军(学者多认为汉之“羽林”属“南军”,但也有学者有异议)。守卫建章宫,故称为建章营骑。后来改称羽林骑。设羽林监,掌送从。

西汉时期,羽林骑、羽林孤儿在两千人左右,作为皇帝的宿卫和仪仗部队。羽林和期门,地位较其它部队高,士兵都是职业兵、贵族兵。

东汉

东汉,“南军”名称已不复存在,但是“光禄勋”和“卫尉”仍然存在。“光禄勋”下设七署,其中两署:羽林中郎将所属“羽林郎”128人,为皇帝的宿卫侍从;羽林左、右监所属羽林左骑800人、羽林右骑900人,担任宿卫侍从和“出充车骑”。

羽林郎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选自六郡、三辅地区的良民。(二)选自从军死事之子孙。(三)选自征战有功者。

《后汉书·百官志》曰:“羽林郎,掌宿卫侍从,常选汉阳、陇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六郡良家补之。”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西汉大将军霍去病并不曾担任“羽林郎”,因为霍去病生活在公元前140—前117年,这个时候,世界上还没有“羽林”,更没有“羽林郎”。“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王维的诗只是一种“穿越”。

魏晋南北朝

历代沿设羽林监,魏、西晋时领营兵,东晋无营兵。南朝因之。北朝魏、齐有羽林监,北周大司马所属有左右羽林率。具体资料暂不详。

隋代

隋文帝开皇初年改革官制,始设兵部为掌管全国军事行政的最高机关。兵部隶于尚书省,置兵部尚书一人为长,下设兵部、职方、驾部、库部四司,各置侍郎二人,分理本司军务。又创设十二卫府,即左右卫、左右武卫、左右武侯府、左右领左右府、左右监门府、左右领军府,为统领全国军队的最高机构,内掌宫禁宿卫,外统全国府兵,基本职责是“禁卫九重”。

每卫府置大将军一人,将军二人为正副长官,下辖若干膘骑府和车骑府。另设太子东宫十率、即左右卫率、左右宗卫率、左右虞侯率、左右内率、左右监门率,专掌东宫宿卫,并分统部分府兵。

炀帝大业三年,改十二卫府为十六卫府,重定卫府称号为:左右羽卫、左右骁卫、左右武 卫、左右屯卫、左右御卫、左右侯卫、左右备身府、左右监门府,其设官与职责大体如前。

除府兵以外,中央军队还有禁兵、骁果等。

禁兵是专事宿卫的亲兵,分为内卫和外卫。左右卫、左右领左右府辖下的多数卫士和左右武侯府所统约启从卫士,属于内卫;其余禁兵则为外卫。内外卫禁兵和番上宿卫的内外军府兵、相互制约,共同保卫皇宫与京师安全。

骁果是炀帝时招募民组成的军队,上隶于不统府兵的左右备身府,同府兵一样,番上宿卫,大部成为皇帝亲近的内军。

唐代

唐代的“左右羽林军”可以说是“北衙禁军”之首,它的产生比较复杂。它可以说是唐朝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北衙禁军”,它的独立建制,标志着北衙禁军独立并壮大的过程的开始。

(“北衙禁军”指的是屯驻于宫城以北,以保卫皇帝和皇家为主要职责的皇帝私兵;与国家军队“南衙府兵”相对。北衙禁军是伴随着唐初军队国家化的完成而出现的,是皇帝私人需求凸显的产物。真正意义上的北衙禁军形成于贞观十二年,以招募制和私属化为基本特色,这两个特点决定了唐前期北衙禁军发展的整体思路。)

唐太宗时,于玄武门置“左右屯营”,成份混杂,统属复杂;唐高宗龙朔二年,改“北门(玄武门)左右屯营”为“左右羽林军”;垂拱元年五月十七日羽林军正式独立建制,取消了以往以南衙诸卫将军检校羽林军的制度,羽林军正式升格为行政系统上独立的北衙禁军,定额兵士六千人。

唐高宗、武则天两朝羽林军的建立和官署的完善使北衙禁军在建制上脱离南衙十二卫,这种走向与同时期“关中本位政策”的瓦解以及皇权的强化紧密相连。这一时期,北衙禁军开始大规模消解府兵的职任和人员,在中央宿卫方面承担了主要角色。

再往后,北衙禁军成分越来越复杂,除了“北衙六军”,还有“神威”、“英武”、“射生”和著名的“神策军”。

[值得一提的是,“左右羽林军”在武则天时期,曾被改称“左右羽林卫”。]

明代

明代实行“卫所制”(军籍世袭,卫所兵有定籍,兵农合一,屯守兼备)。明代的卫所极其庞大复杂,分为直属皇帝的“亲军京卫”和“五军都督府”下辖的卫所。

皇帝亲军上直“二十六卫”中,有“羽林左卫”、“羽林右卫”和“羽林前卫”。这时的“羽林”,只是一种名号了,只是为诸多皇帝亲军中的一支所安的好听的名号而已,并无特别之处。

明朝之后

明朝之后军队皆无“羽林”。

相关内容

职位、品级、人数

大将军各一人,正三品;将军各三人,从三品。掌统北衙禁兵,督摄左右厢飞骑仪仗。大朝会,则周卫阶陛。巡幸,则夹驰道为内仗。凡飞骑番上者,配其职。有敕上南衙者,大将军承墨敕,白移于金吾,引驾仗官与监门奏覆,降墨敕,然后乃得入。长史各一人,从六品上;录事参军事各一人,正八品上;仓曹参军事各一人,兼总骑曹事;兵曹参军事各一人;胄曹参军事各一人。自仓曹参军以下,皆正八品下。司阶各二人,正六品上;中候各三人,正七品下;司戈各五人,正八品上;执戟各五人,正九品下;长上各十人。左右翊卫中郎将府中郎将一人,正四品下;左右中郎一人,左右郎将一人,皆正五品上;兵曹参军事一人,正九品上;校尉五人,旅帅十人,队正二十人,副队正二十人。有录事一人,史二人,亭长二人,掌固四人。仓曹、兵曹各府二人、史四人;胄曹,府、史各二人。左右翊中郎将府,录事一人,府一人,史二人;仓曹、兵曹各府二人,史四人;胄曹,府、史各二人。

十七禁律

、五十四斩

其一:闻鼓不进,闻金不止,旗举不起,旗按不伏,此谓悖军,犯者斩之。

其二:呼名不应,点时不到,违期不至,动改师律,此谓慢军,犯者斩之。

其三:夜传刁斗,怠而不报,更筹违慢,声号不明,此谓懈军,犯者斩之。

其四:多出怨言,怒其主将,不听约束,更教难制,此谓构军,犯者斩之。

其五:扬声笑语,蔑视禁约,驰突军门,此谓轻军,犯者斩之。

其六:所用兵器,弓弩绝弦,箭无羽镞,剑戟不利,旗帜凋弊,此谓欺军,犯者斩之。

其七:谣言诡语,捏造鬼神,假托梦寐,大肆邪说,蛊惑军士,此谓淫军,犯者斩之。

其八:好舌利齿,妄为是非,调拨军士,令其不和,此谓谤军,犯者斩之。

其九:所到之地,凌虐其民,如有逼淫妇女,此谓奸军,犯者斩之。

其十:窃人财物,以为己利,夺人首级,以为己功,此谓盗军,犯者斩之。

其十一:军民聚众议事,私进帐下,探听军机,此谓探军,犯者斩之。

其十二:或闻所谋,及闻号令,漏泄於外,使敌人知之,此谓背军,犯者斩之。

其十三:调用之际,结舌不应,低眉俯首,面有难色,此谓狠军,犯者斩之。

其十四:出越行伍,搀前越后,言语喧哗,不遵禁训,此谓乱军,犯者斩之。

其十五:托伤作病,以避征伐,捏伤假死,因而逃避,此谓诈军,犯者斩之。

其十六:主掌钱粮,给赏之时阿私所亲,使士卒结怨,此谓弊军,犯者斩之。

其十七:观寇不审,探贼不详,到不言到,多则言少,少则言多,此谓误军,犯者斩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