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旺乡位于云南省迪庆州香格里拉市北部的滇川边境,介于东经99°23′—99°53′,北纬28°22′—28°52′之间。

中文名

东旺乡

机场

迪庆香格里拉机场

面积

1281.69平方千米(2017年)

人口

6511人(2017年)

电话区号

0887

下辖地区

5个行政村

邮政区码

674407

地理位置

香格里拉市北部

著名景点

广阔的高山草场和原始森林

行政类别

所属国家

中国

所属地区

云南省迪庆州香格里拉市

车牌代码

云R

政府驻地

东旺乡中心村白玉村民小组30号

气候条件

温带季风气候

历史沿革

“东旺”系藏语,意为“地下宝库”,或“装财宝的箱子”。东旺在宋、元时属巴域。元代属奔不儿亦思刚招讨司达鲁花管辖。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为木氏土司占领。清康熙十八年(1679)划归中甸格咱境神翁管理,雍正后乃属格咱境神翁管理,为8个舒卡。民国时属第五区第二乡,仍归格咱千总管理。明末清初青海蒙古和硕特部南下滇西北,东旺归属西藏地方政府下属的巴塘土司管理,清雍正二年(1724年)划归云南中甸,属格咱境上千总管辖,设八个行政村(俗称东旺八书)和上、中、下三个把总(相当于村长)。1906年清朝川滇边各大臣赵尔丰派兵进东旺,鱼肉乡民。1918年当时的康区定乡县(今乡城)农奴主武装抢劫东旺,全境民房几乎被烧光,财物被抢劫一空,从此东旺境内匪患不断,百姓深受其害。1921年因不堪忍受繁重的苛捐杂税,东旺发生属民三百抗捐起义。民国27年(1938)为第五区东旺乡。民国29年(1940)改属宜旺乡。1950年8月,设立东旺侧庸办事处(驻今中心村丁春)。1958年底经和平协商土地改革,设立东旺区(驻今中心村西开)。1959年初,建立东旺公社。1962年改为区,1968年复称公社。1984年又改称东旺区,同年区政府驻地迁至今中心村委会白玉村民小组的萨哈。1988年区改乡后称为东旺乡,同时把原上游、跃进、中心、新联、胜利5个乡改称村公所,生产队改称合作社。1997年,面积1284平方千米,人口0.6万,辖中兴、上游、跃进、胜利、新联5个行政村。2001年村级体制改革,将村公所改为村委会,合作社改称村民小组。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东南、南与格咱乡、尼西乡毗邻,北与四川省乡城县洞松乡、白依乡接壤,西与四川省得荣县八日乡、奔都乡、古学乡、子庚乡相邻。东西长约50千米,南北宽约23千米,海拔2540米,距县城199公里。乡境内有宁玛派寺院和格鲁派寺院归思寺两座寺院。

地形

地处横断山脉断层地带。雪峰林立,河谷纵横,素有雪山峡谷之美誊。海拔最高点为胜利村与跃进村交界处的永念纳茸雪山(5050米),最低点为硕曲河下游新联村境内川滇交界处(2180米)。

东旺乡

北部雪山主峰海拔5000米以上,南部谷底海拔2400米,相对高差2600多米。农田村舍分布于东旺河沿岸偏坡、谷地、台地、山多地少。东旺河谷为干热河谷。气候

年最高气温29.9°C。最低气温-11°C,年平均气温10.4°C,年降水量400毫米,无霜期194天。

水文

东旺乡

境内最大河流东旺河发源于四川理塘戛木林,从上游村入境,境内流程50公里,枯水流量20.5立方米/秒,比降460米,理论蕴藏量4.82万千瓦,建有小型小电站3座,装机容量570千瓦,有4个行政村34个社通电。建有上游、胜利、中心、新联4条大沟,全长83公里,可灌619亩。

硕曲河流经境内60千米,在乡境内有33条支流,有季节性河流13条。

自然资源

东旺乡地域宽广,东西长约50公里,南北宽约23公里,每平方公里居民约5.5人。北部的高山草场盛产优质虫草,近几年来价格上扬,产销两旺,每公斤虫草售价3万—5万不等。境内大片原始森林中除积蓄着大量木材外,适合生长各种菌类,其中以松茸经济价值最高,全乡年产松茸在120吨以上。但由于交通不便,运距远,以致优质的松茸没有获得应有的经济效益。

土地资源

据土地详查,全乡总面积1338平方公里(2007462亩),其中耕地20709亩(1990年统计上报数10325亩),园地40亩,林地942824亩,牧草地679818亩,水域9868亩,居民点占地1907亩,交通占地1445亩,未利用荒山347851亩。

旅游资源

东旺乡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人类活动,并达到了相当高的文化程度,由于地处雪山深处,交通闭塞,与外界相对隔绝,形成一种独具地域特色的地方文化,独特的民风民俗。加上神奇的雪山峡谷,辽阔的高山草场,形成了雄、奇、险、绝的自然风光,这在兴起香格里拉旅游热当中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

野生动物资源

东旺乡地处雪山峡谷,有广阔的高山草场和原始森林,野生动物资源比较丰富,主要有熊、岩羊、雪羊、狼、雪鸡、藏马鸡等。

行政区划

该镇辖5个行政村,54个合作社,58个自然村。乡政府驻中心行政村白玉。

辖区详情
名称统计用区划代码
上游村533421206201
跃进村533421206202
中心村533421206203
新联村533421206204
展开表格

人口民族

乡内997户,6440人,藏族占总人口的99.67%。

经济

东旺乡农林牧并重,农作物以青稞、小麦、包谷、洋芋为主,二半山区一年两熟,高寒山区一年一熟。1990年粮豆播种面积14324亩,总产2719吨,亩产190公斤,人均产粮422以斤。大小牲畜存栏31617头(只),肉总产量183吨,牛奶产量931吨。果类核桃、苹果、梨、黄果总产量32.5吨。农民经济总收入440万元,人均683元,纯收入380万元,人均590元。盛产虫草、贝母、知母等贵重野生药材。

农产青稞、洋芋、玉米、小麦、核桃、苹果。产虫草、知母、贝母等名贵药材。西北部有大片的高山牧场,是冬虫夏草的主产地。

东旺乡是农牧并重的藏区乡,至今还没有摆脱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个体经济,对现代农牧业和商品意识比较淡薄,形不成规模优势。因此经济效益不理想。

历史文化

东旺”系藏语“丢麻绒”的语间异变,意为地下宝库,因境内高山林立,沟壑纵横,农田、村舍淹没其间,故名。东旺乡有悠久的历史,根据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东旺乡新联村委会比虾村民小等地发掘的石棺遗址考证,远在2000多年前,古老的氏恙人就已在东旺境内活动,创造灿烂古代文化。唐代,兴起于青藏高原的吐蕃民族王朝南下经略滇西北,同东旺乡其他乡镇一样,被吐蕃民族所同化,形成藏族。元代,南征大理的蒙古军队经过东旺,胜利村委会花拉村民小组之地名“花拉”,新联村委会霍茸村民小组之地名“霍茸”、“花”、“霍”都系藏族对元代蒙古人的称谓,这些地名都是当时的蒙古人行踪有关。明朝时期,世居滇西北丽江的纳西族地方势力木氏土司在明王朝的支持下北进康南藏区,鉴于东旺特殊的地理位置,木氏土司曾着力经营东旺,移民屯兵,派官设治,传播了内地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技术,促进了东旺经济的发展,现今东旺乡新联村委会满布江村民小组和跃进村委会打布江民小组都是当时木氏土司移民屯兵兴建起来的。“江”是藏族对纳西族的称谓,几百年过去了,纳西族已被当地的藏民族所同化。

民族风情

东旺乡全都是世居的藏族,具有藏族的文化特色,也有东旺特色的藏式婚姻、妇女服饰、歌舞。也有神奇而古老的藏传佛教。

交通

1972~1974年修筑了东旺公路,全长57公里,全乡有4个行政村通车,有大小载重汽车31辆,手扶拖拉机17台。

全乡实现村村通公路,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43公里,直接通公路的村民小组已达43个,占总数的79.6%,公路网已初具规模。

社会

文卫教育

1990年有小学29所,教职工52人,在校学生419人。有文化站1个,电影院4个,卫生所1个,卫生室5个。

基础建设

从1963年开始在东旺河上陆续修建了几座人马吊桥和石拱桥,直到1992年在东旺乡政府附近才建成了第一座可通行车辆的石拱桥。

程控电话通到乡政府所在地,移动通信建有3个基站,覆盖率达90%以上。东旺乡建有35kv输变电工程,境内农网改造已成规模,已有46个村民小组通电,通电率达85%。

教育状况

东旺乡共有30所小学,其中有中心完小1所,村完小5所,一师一校24所,教职工51人,其中代课教师6人,东旺乡适龄儿童796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率达98.8%,远程教育网站建至各村完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