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北美洲水生动物肉食性简介虹鳟鱼(学名:Oncorhynchus mykiss),又称瀑布鱼、七色鱼,是鲑科鳟属的一种鲑鱼。虹鳟鱼体长而稍侧扁,呈纺锤形,头较小,吻较圆钝,眼位于体轴上方,稍小,口大且向上微斜,侧线完全。虹鳟鱼通常背部呈苍绿或黄绿色,腹部为灰白色,两侧为银白色。它们的头部、背部、体侧以及背鳍、胸鳍、尾鳍均布有不规则的小黑斑。性成熟的个体体侧中部沿侧线有一条类似彩虹的紫红色彩带延伸至尾鳍基部,虹鳟鱼由此而得名[2][6]

虹鳟鱼原产于北美太平洋沿岸,分布范围从阿拉斯加延伸到加利福尼亚和墨西哥之间的边界,被世界各国广泛引入繁殖,全球大部分国家都有分布[1][7]

虹鳟鱼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向世界推广的产量高而品质优良的四大淡水养殖品种之一,在国际上一直被列为名贵鱼类[2]

中文名

虹鳟鱼

别名

瀑布鱼

外文名

rainbow trout

动物界

鲑科

脊索动物门

辐鳍鱼纲

麻哈鱼属

虹鳟

分布区域

除了南极洲以外的世界各大洲

拉丁学名

Oncorhynchus mykiss

体长

约120厘米

鲑形目

亚纲

新鳍亚纲

亚目

鲑亚目

亚科

鲑亚科

命名者及年代

Walbaum,1792年

食性

肉食性

生活环境

水生动物

原产地

北美洲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形态特征

体型:虹鳟鱼身体呈纺锤形,体型侧扁,身上被着小圆鳞,侧线完全[2][6]

鱼头:虹鳟鱼的头较小,吻呈圆钝状,眼睛稍小且位于体轴的上方,口大,位于头部前端且向上微斜[2]

鱼鳍:虹鳟鱼的背鳍始于体前后中点稍前方,前距为后距1.3~1.4倍,背缘斜形,微凸,其中第2分支鳍条最长;脂背鳍位于臀鳍基后端上方,后端呈游离状;臀鳍与背鳍类似;胸鳍位于身体的侧面,位置很低,呈圆刀状,其中第3鳍条最长;腹鳍始于第4分支背鳍条基的下方,也是呈圆刀形;尾鳍呈叉状,叉深约为鳍长的1/3[8]

体色:虹鳟鱼体背侧暗蓝绿色,两侧银白色,腹侧白色;背面及两侧有许多大小不等的小黑斑头部与尾鳍基部黑斑较大;背鳍、脂背鳍与尾鳍有许多小黑点,其他鳍灰黑色,基部较淡;成鱼两侧条纹呈红色宽纵带状,似虹,故名“虹鳟”[8]

雌雄区别:虹鳟鱼雌雄鉴别的主要外观依据是它们的头部,头大吻端尖者为雄鱼,吻钝而圆者为雌鱼[4]

体色斑斓的虹鳟鱼

物种对比

对比维度

虹鳟鱼三文鱼鳟鱼
外观

分布区域除了南极洲以外的世界各大洲亚洲、欧洲、美洲北部地区及太平洋北部-
食性肉食性杂食性杂食性
鲑科鲑科鲑科
鲑形目鲑形目鲑形目

分布栖息

地理分布

虹鳟鱼原产于北美洲的阿拉斯加库斯科维姆河至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里约圣多明各的太平洋斜坡、加拿大艾伯塔省和不列颠哥伦比亚省麦肯齐河上游流域以及美国俄勒冈州南部内陆盆地中,现在已经被世界各国广泛地引入[4][5]

虹鳟鱼历史地理分布图

亚种分化
亚种分化
中文名学名命名者及年代地理分布范围
虹鳟鹰湖亚种Oncorhynchus mykiss aquilarumSnyder,1917北美
虹鳟哥伦比亚河亚种Oncorhynchus mykiss gairdneriiRichardson,1836北美
虹鳟克恩河亚种Oncorhynchus mykiss gilbertiJordan,1894北美
虹鳟沿岸亚种Oncorhynchus mykiss irideusGibbons,1955东太平洋、北美
展开表格栖息环境

虹鳟鱼能够在温带淡水、半咸水或海水中生存。在淡水中,它们喜欢栖息在水温比较低的地方,但它们也能耐受24°C的水温(原产地的当地气候水温在夏季约为12°C)。而那些混合了浅滩和水池,并且有悬垂的植被可以供遮荫的溪流一般比较盛产虹鳟鱼。最重要的是,虹鳟鱼的产卵场地必须要有砾石床。此外,虹鳟鱼幼鱼更喜欢选择那些有保护性覆盖物和低流速的水域进行栖息,如果水速过快它们就会被水冲走并导致死亡[1]

生活习性

节律行为

成年虹鳟鱼具有非凡的归巢本能,通过利用化学线索和检测地球磁场,它们能够在海洋和原生溪流之间来回迁徙数千公里进行产卵[1]

觅食行为

虹鳟鱼属肉食性鱼类,依靠敏锐的视觉感知来探测猎物,以水生昆虫、甲壳类、贝类、小鱼、鱼卵为食,也吃水生植物的叶和种子。幼鱼以浮游动物、底栖小动物为主食。虹鳟鱼一年到头都进行摄食,甚至在产卵期亦照常捕食。在饲养条件下,虹鳟鱼能很好地摄食人工配合饲料[1][2]

水性要求

虹鳟鱼是冷水性鱼类,要求生长在水质澄清,具沙砾底质、氧气充足的流水中[2]

水温要求

生活水温为5~24℃,最适宜生长的水温为13~18℃。在适宜的水温条件下,虹缚鱼摄食旺盛、生长迅速。当水温低于7℃或高于20℃时,虹繜鱼摄食停止,机体衰竭以至死亡。在天然水域中,如水量充沛,溶氧量充足,尚可忍受24℃以上的水温。而在养殖场条件下,水温22℃左右即有致死的危险[2]

溶氧要求

虹鳟鱼是喜氧的鱼类,对水中溶氧量的要求一般在5毫克/升以上。当水中溶氧低于5毫克/升时,虹缚鱼呼吸频率加快,呼吸困难;低于4.3毫克/升时,鱼密集于注水部,持续很长时间,鱼头顶部呈现黄色,鳃盖外张,此即虹鳟鱼”浮头”,与此同时出现死亡;低于3毫克/升,出现窒息而大批死亡[2]

水质要求

虹鳟鱼对水质指标有一定的要求,喜欢清净而透明的水,在混水中摄食停止,生长受阻,以致死亡。幼鱼对浑浊水尤为敏感,暴雨和洪水期的浊水能引起稚鱼和幼鱼死亡,主要因为水中的悬浮物落于鱼的鳃上导致其呼吸困难所致。虹鳟鱼可生存于pH值为5.5~9.2的水中,最适pH值为6.5-6.9。对盐度的适应能力随个体的增长而增强,稚鱼能在0.5%~0.8%盐度的水中生长,当年鱼能在1.2%~1.4%盐度的水中生长。通常35克以上个体经半咸水过渡,即可适应海水生活[2]

防御行为

在北美洲的五大湖(注:五大湖是指苏必利尔湖、密歇根湖、休伦湖、伊利湖和安大略湖等5个相连湖泊的总称)中,海七鳃鳗是包括虹鳟在内的所有鲑科鱼类最常见的捕食者。本地和外来的其它捕食者还包括:大型鳟鱼、大蓝鹭、秋沙鸭和翠鸟等食鱼鸟类,以及水貂、浣熊(Procyonlotor)、水獭、灰熊、美洲黑熊和以迁徙虹鳟为食的大型海洋哺乳动物。虹鳟鱼通常喜欢粘在溪流和河流的两侧游动,原因是那里有阴影,而且水流速度较慢,对它们的保护作用也最大。虹鳟鱼警惕性较高,遇到危险时能够快速游泳以逃避捕食[1]

竞争行为

一旦虹鳟鱼从砾石中孵化出来,它们就会互相敌对并争夺栖息地。较大的鱼通常会赢得最佳栖息地和食物来源,并且在所有虹鳟鱼的水生系统中,它们还存在着大小等级之分[1]

交流行为

通常情况下,虹鳟鱼个体之间几乎没有交流,只有处在繁殖季节的雌雄虹鳟鱼会在产卵前通过视觉提示来进行交流[1]

生活在河水中的虹鳟鱼

生长繁殖

生长阶段详细描述
性成熟虹鳟鱼雄鱼性成熟在2~4冬龄,雌鱼性成熟在3~5冬龄。
繁殖季节通常情况下3~7月份是虹鳟鱼的繁殖季节,但这也取决于水温、光照和其他气候变化情况。比如在加利福尼亚的冬季,虹鳟鱼早在1月开始产卵了;中国北京地区每年11月至竖年1月虹鳟鱼开始产卵;在中国山西太原每年12月至翌年2月产卵;在中国黑龙江1~4月产卵。如果在平均水温过高的水体中,虹鳟鱼的性腺反而不能按期成熟。
受精产卵在繁殖之际,雌鱼会先找到一个合适的巢穴,而雄鱼则会保护巢穴不受其它雄鱼和捕食者的攻击。雌鱼用它的臀鳍挖掘出一个巢穴后,就潜游到巢穴上,然后与雄鱼同时将卵子和精子产在一起进行鱼卵受精,这个过程只需要几秒钟,结束后雌鱼就将巢穴用砾石反复覆盖几次直到把所有的受精卵都沉积下来为止。虹鳟鱼的产卵量因年龄和个体大小而异,从1500粒到3500粒不等,卵呈球形,直径4~7毫米。
孵化出生受精卵孵化要求的水温为6~13℃,最适水温为8~10℃。孵化期一般为36~38天。孵出的鱼苗静卧阴暗的水底沙砾间,呈聚集状,靠卵黄供给营养。经15~20天,卵黄囊吸收三分之二时,鱼鳔开始充气,鱼苗向水上层游动觅食。刚孵化出来的虹鳟鱼仔鱼的嘴巴就张开,鳃耙形成,背鳍、臀鳍、尾鳍的软骨条开始出现,全长因卵的大小而异,一般为15~18毫米。
幼鱼成长当虹鳟鱼幼鱼能够足以在开阔水域生存时,它们会在保护性砾石中停留大约2~3周。幼鱼通常喜欢粘在溪流的浅水区和侧面,那里有保护层和缓慢流动的水流。幼鱼会在它们的原生溪流中停留1到3年,当它们成长到能够产卵时就会迁徙到海洋中。
展开表格

虹鳟鱼鱼苗

人工养殖

养殖推广

虹鳟鱼是生科鱼类中适应性很强的冷水性鱼类,原产于美国加利福尼亚西海岸夏思塔山的山涧溪流中,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向全世界推广的优良养殖品种之一。现在世界上有近百个国家养殖虹鳟鱼,其中以美国、日本、法国、意大利和丹麦最盛行。1959年,中国由朝鲜引进虹鳟鱼进行养殖,经过50多年的引进试养和消化吸收,在养殖技术成熟的基础上,中国也已经进入推广普及阶段[4]

养殖条件

在中国,虹鳟鱼人工繁殖和工厂化养殖,关键是要构建适宜虹鳟鱼生长发育的水域环境。引用水源应该符合国家渔业用水标准,全年平均水温11.8℃,最高水温22℃,pH值7.5~7.8,溶氧量>6毫克/升[2]

养殖技术

养鱼池的建造

一个完善的养殖场应根据虹鳟鱼的不同生长阶段,设有仔鱼池、鱼苗池、鱼种池、成鱼池、亲鱼池和后备亲鱼泡,其面积可分别占养殖场总面积的0.5%、1.0%、12.5%、80%、3.0%、3.0%,有条件的地方还应设少量的检疫池,以备病鱼隔离检疫用。仔鱼池、鱼苗池、鱼种池以石砌或混凝土结构为好,成鱼池和亲鱼池既可以是土质,也可以是石砌或混凝土结构。鱼池的大小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确定。一般仔鱼池、鱼苗池面积10~30平方米,水深20~40厘米;鱼种池面积50~100平方米,水深40~60厘米;成鱼池面积100~200平方米,水深60~80厘米;亲鱼池面积100~300平方米,水深100~140厘米。鱼池的高度应高出水面20~30厘米。鱼池的形状有圆形、六角形、长方形等。以长方形池较为实用,长宽比例一般为5:1左右。不论何种形状的鱼池,都必须考虑到流水畅通、易于排污、充分发挥土地的利用率以及降低工程造价等因素。各类鱼池的布局为:仔鱼池、鱼苗池、鱼种池放在前面,成鱼池和亲鱼池在后面。检疫池要单独使用水,排出的水不能再用。根据地形,每排鱼池要有一定的落差,以利于自然流水及自然增氧。每个鱼池都要有进水口、排水口和排污口。进水口、排水口的大小,要根据水的流量、流速、鱼池大小以及鱼池的形状、进水方法等来确定。进水、排水口处均要设置拦鱼栅,防止逃鱼[2]

人工繁殖
方法过程描述
亲鱼培育体质健壮和繁殖力强的亲鱼,可获得理想的采卵、受精、孵化效果。亲鱼的选择标准是体质健壮无病,年龄4~5龄。对准备用作次年产卵的亲鱼,经选择后从春季开始进行周年培育。1、环境条件:亲鱼培育所需鱼池要求宽大,水流畅通,池水溶氧量丰富,通常面积为100~300平方米,水深100~140厘米,适宜培育水温上限为12~13℃,下限4~5℃,产卵前6个月的水温不宜超过12℃。在该温度下培育,有利于获得优质卵。为了有利于亲鱼性腺发育,性成熟前注水量应加大。亲鱼培育的适宜密度为5~10千克/平方米。2、管理措施:(1)水温:虹缚鱼性腺发育的适宜水温在13℃以下,15℃以上时不仅会出现异常卵,而且发眼率显著下降。水温4℃以下时性腺发育停止,产卵期推迟。(2)光照:虹缚鱼属短日照鱼类。日照时间在12小时以内,虹缚鱼性腺发育快,如光照超过12小时发育反而变慢。因此,要使虹缚鱼性腺发育良好,日照时间应尽可能人工控制在1小时以内。(3)异性刺激:在虹鳞亲鱼培育过程中,可采取雌雄混养,在产卵前1个月进行分养。亲鱼饲养的雌雄比例可掌握在4:1左右。(4)饲料:用于亲鱼的全价饲料的粗蛋白不低于38%,粗脂肪不高于6%,碳水化合物不高于12%。每千克饲料中维生素A不低于2万国际单位,维生素D不低于2000国际单位,维生素E不低于75毫克。适当添加酵母粉、鳌虾粉、虾壳粉、蟹壳粉等有助于卵质的提高。
人工授精及孵化雌雄鉴别虹鳟鱼雌雄的鉴别主要从体色、头部及吻端加以区别。体色深,头部及口大,下颌向上弯曲,盖住上颌,背部略隆起,腹部硬、无弹性,泄殖孔不突出,吻端尖者为雄性鱼。体色较浅,头部及口小,背部不隆起,腹部大而柔软,有弹性,生殖孔明显突出,吻端钝而圆者为雌性鱼。
成熟度鉴定临近产卵的亲鱼体色发黑,沿侧线的彩虹带特别鲜艳,食欲减退,并有相互追逐咬斗的现象。成熟雌鱼腹部膨大柔软,生殖孔红肿外突,当尾柄上提时,两侧卵巢下垂轮廓明显,轻压腹部有卵粒流出体外。成熟的雄鱼体色变黑,体表粗糙且黏液稍有减少,生殖孔周围较软,轻压腹部,即见白色精液流出。
人工授精普遍采用干法授精。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用毛巾包住雌鱼尾部,使其生殖孔面向采卵盆,轻压生殖孔前方的腹部,只要轻轻施加压力,成熟卵即顺生殖孔流出;(2)用同样的方法将雄鱼的精液直接挤于卵上,每5~7尾雌鱼卵用2~3尾雄鱼精液;(3)加入少量的等渗液或清水快速均匀搅拌1分钟,使精卵结合,完成受精过程。再换水搅拌1~2次,洗去多余的精液和遭破损的卵皮。静置30分钟,待卵充分吸水膨胀,使卵膜硬化并富有弹性,然后放入孵化器中孵化。全过程须遮光进行。
孵化孵化用水要求水质澄清、水温适宜、溶解氧充足。最适水温为9℃,适温范围为6~13℃,溶氧量应高于6.5毫克/升。刚孵化出来的仔鱼身体嫩弱,体色很淡,具有卵黄囊,体长15毫米,靠吸收卵黄囊的营养继续发育。经15~20天后,卵黄囊逐渐被吸收,体表黑色素增多,游动能力逐渐增强。
展开表格

鱼苗培养

上浮鱼苗开食的最初1个月是虹鳟鱼养殖中难度最大、技术性最强的阶段,这一阶段首先要确保成活,其次是生长。刚孵出的鱼苗很嫩弱,趋暗怕光,活动缓慢,因有卵黄囊供给营养,此时不需投饵。当卵黄囊吸收2/3以上,大部分鱼苗开始上浮觅食,此时要及时投喂营养丰富而且容易消化的饵料,否则容易引起黑瘪病造成死亡[2]

开始时可以投喂鸡蛋黄、水蚤、丝蚯蚓等,也可投喂牲畜肝脏和生鲜鱼肉等。经过20天的饲养后,一般体长达2.5厘米,体重达0.2克,可以转到鱼苗池内饲养。虹缚鱼苗种越小,其饲料中蛋白质含量应越高。随着苗种的成长,可逐渐减少饲料中鱼粉等动物蛋白的含量,增加植物蛋白的比例。苗种用的全价饲料,其营养成分为粗蛋白40%-50%,粗脂肪4%~15%,粗纤维1%~3%,粗灰分10%~16%,水分8%~12%[2]

在饲养过程中,由于苗种的体质和摄食能力不同等原因,往往生长不一致,鱼体有大有小,因此当鱼苗体重长到2克时需要进行筛选分离工作。将筛选后的苗种,按大小不同规格分别饲养,以防大鱼争食,影响小鱼生长。筛选工作每20~40天进行1次,并根据苗种大小调整放养密度[2]

成鱼饲养

生长1年的虹鳟鱼再继续养殖,就进入成鱼的饲养阶段,具体管理措施如下[2]

名称具体措施描述
放养密度主要受水流量、溶氧量和温度等因素制约,一般体重60~70克的虹缚鱼可放养200~250尾/平方米。
饲料投喂成鱼饲料主要是人工合成全价颗粒料。其中动物性饲料占30%~40%,植物性饲料占60%~70%。蛋白质含量占40%,脂肪含量占7%~9%,可消化碳水化合物占9%~12%,此外还要含有一定量的维生素及矿物质。颗粒料直径以4~8毫米为宜。每日投喂3~4次,坚持少投勤投的投喂方法。当水温在12℃左右时可按鱼体重的1%~1.4%投喂饲料,水温上升,投饵量应酌情增加。总的原则是按需投饵,不多不少,吃饱为好,视鱼情、水情灵活掌握。
水体环境虹鳟鱼摄食水温为7~20℃,成鱼阶段最适水温为13~18℃,pH值要求在6.5~6.9,溶氧量不得低于5m克/升,氨氮不得超过1m克/升。下雨时的泥浆水流人鱼池会使虹鳞鱼死亡。在生态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虹鳞鱼一年四季都能生长。在14℃左右水温条件下,通常满1年体重可达100~200克,满2年体重可达400~1000克,满3年体重可达1000~2000克。虹鳞鱼寿命一般8~11年,最大个体可达10千克。
鱼病防治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虹缚鱼常见的疾病有营养性疾病、体外寄生虫病、水霉病、细菌性烂鳍病、烂鳃病、肠炎等,其中以营养性疾病最为常见。当鱼健康状况不佳时,会离开群体,游到排水处或在池壁、池底缓慢游动。虹鱒鱼病的防治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寓防病于管理之中,主要措施有:(1)选用体质健壮,抗病能力强的优良鱼种。(2)提高池水溶氧量,保持水体清洁卫生。(3)投喂新鲜、适口的全价配合颗粒饲料。(4)坚持鱼体入池消毒,发病季节还要进行水体消毒,消灭病原物,适时投喂药饵进行预防。(5)细心观察,发现病情及时诊断,对症治疗,并将病鱼单独饲养。营养性疾病要从改善饲料入手,投喂适口、营养全面的饲料。(6)在饲料中添加一定数量的代黄粉等中药,可有效预防寄生虫和细菌性疾病。
参考资料[2]

​​

人工养殖虹鳟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