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团扇鳐,Platyrhina sinensis(Bloch et Schneider,1801),团扇鳐科团扇鳐属的一个物种。体盘平扁,呈亚圆形,团扇状。吻短。眼小。鼻孔宽大。口横裂状。齿细小而多,排列成铺石状。身体每侧鳃孔5个。体背部具刺状鳞片。沿背中线到第一背鳍前有1行结刺,19~20个;从背中线第三结刺起,两侧各有4个结刺,排列成正方形;背鳍间有1或2个结刺;眼前缘和喷水孔的内侧各有2个结刺。背鳍2个,位于尾的后半部,大小、形状相似。胸鳍略宽。腹鳍里缘圆钝。尾鳍狭长,上下叶几同大,末端呈圆形。体背灰褐色,结刺基底为橙黄色,腹部淡白色,边缘浅黄色。

中文名

中国团扇鳐

别名

团鳐

命名者及年代

Bloch et Schneider, 1801

鲼目

脊索动物门

软骨鱼纲

团扇鳐属

中国团扇鳐

分布区域

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拉丁学名

Platyrhina sinensis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动物界

亚纲

板鳃亚目亚纲

总目

鳐形总目

亚目

犁头鳃亚目

亚科

中国团扇亚鳐亚科

团扇鳐科

保护级别

易危

形态特征

测量标本8尾;全长165-540mm;采自上海鱼市,山东青岛。

体盘宽比体盘长约大1.2-1.3倍,肩区部最宽,前后部渐狭。吻长约等于体盘长的1/3,等于体盘宽的1/4强,吻端钝圆或钝尖。眼小,眼径约等于眼间隔的2/5-1/2(幼体较大)。喷水孔宽与眼径约相等,前缘伸达眼下中部,后缘无皮褶,喷水孔间隔等于吻长的5/8-5/9。鼻孔颇宽大,几平横,大于鼻间隔,等于或稍大于鼻间隔,约为口宽1/5;前鼻前中部具一舌形突出,里侧略伸入鼻间隔区域;后鼻瓣前部外侧具一扁狭弧形薄膜,内侧具一细瓣,转入于鼻腔中,后部具一低平圆形薄膜;鼻孔后侧与口隅间具一宽深凹洼,形成一原始口鼻沟;鼻间隔后部伸达口上,中间深凹,两则宽扁突出。

背面具细小及较大刺状鳞片,后者在胸鳍前部边缘处尤明显;脊椎线上自头后至第二背鳍前方具

中国团扇鳐

一纵行大而侧扁尖锐结刺,尾部背面中央具一纵行结刺;每侧肩区上具2对结刺,作方形排列;喷水孔上方具一对结刺,先后排列着;眼眶上角具一个结刺。在眼间隔后方,脊椎线上第一结刺前方,具一对明显的内淋巴管孔。

胸鳍很发达,前延伸达吻端两侧,后延伸达腹鳍基底;外缘、后缘和里缘连合成半圆形。腹鳍狭小,前缘和后缘连合呈弧形,里角圆钝;鳍脚扁狭细长,后端稍膨胀尖突。背鳍2个,形状相同,第二背鳍比第一背鳍稍大,基底也稍长;第一背鳍起点距腹鳍基底比距尾基为近,基底长等于第一背鳍与腹鳍基底距离的1/4至1/3,约等于背鳍间隔的2/3;第二背鳍基底长比背鳍间隔小许多。尾平扁细狭,侧褶很发达。尾鳍狭长,尾椎轴平延;上叶稍大,下叶低平,不突出,无缺刻,鳍端圆形。

背面棕褐色或灰褐色,新鲜时,眼上、头后和肩区上的结刺基底呈橙黄色,周围区域呈蓝色;腹面淡白色,胸鳍后部外侧、腹鳍边缘和尾上常具灰色斑渍。

口横列,浅弧形,口宽约为口前吻长3/5;上颌腭膜发达,中间和两侧凹入,分为4小瓣,后缘细裂。牙细小而多,铺石状排列。雌性牙具一横嵴;雄性牙较尖突。喷水孔约与眼径相等,前缘伸达眼中部下方,后缘无皮褶。鳃孔5个,斜列于胸鳍基底里方,第三鳃孔约为第五鳃孔间距的1/6。

生长习性

本鱼为暖水性沿岸鱼类,喜栖于沙泥底质海域;活动力差,仅能利用其强壮尾部左右摆动以前进,故常蛰伏于底层,伺机捕捉食物。卵胎生。较大型鳐类,喜栖息于岩礁间泥沙底质水域底层。游动缓慢,昼伏夜出。有时也进入江河口内淡水索饵。主要食物为小型甲壳类、底栖动物。性成熟年龄不详。我国沿海均有分布。为黄海、渤海常见鱼类,但产量不多。多被底拖网渔具兼捕。可鲜食,亦可加工咸淡干品。系暖水性近海底层鱼类。体背中央由头后至尾部有2—3纵行结刺。

生殖与发育

生殖期4—5月。卵胎生,每胎可产数尾。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日本本州中部以南和朝鲜西南部海区。

中国分部

东海、南海、黄海、渤海。

主要价值

为中国沿海习见的海产鱼类之一,肉可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