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预防又称为临床前期预防(或症候前期),即在疾病的临床前期作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措施。

中文名

二级预防

外文名

secondary prevention

目的

对心理障碍患者及早发现

措施

第一,定期对居民进行心理健康调查,确认引起心理障碍的危险因素和相关因素。指导居民按社区医护人员的要求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评定,提高居民早期识别心理障碍的能力,尽早发现心理异常者。

第二,对可能患有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的人,指导其及时就诊,接受咨询和治疗。心理卫生人员要定期进行家庭访问,提供相应的指导和必要的干预,消除不良的家庭因素,教会家庭成员观察病情,防止暴力行为和意外事件发生。

第三,给予精神疾病患者及时有效的药物和心理治疗及护理,尽可能缩短住院时间,使患者尽早地返回家庭和社会。

扩展

随着对精神障碍采取预防、治疗和康复“全程治疗"的策略实施,三级预防模式未能有机地将预防、治疗与康复三者整合。迄今为止,大多数精神障碍的病因未明,尽管一级预防“最积极、最主动”,但缺乏清晰的概念。Mrazek和Haggerty提出了比较精细的概念框架,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启发性,主要内容如下:预防仅用于精神障碍发生前的干预, 二级与三级预防被分别替换为治疗与康复,从而使精神障碍的预防、治疗与康复统一起来,成为一个连续体。

预防可分为 3个不同层次:

1.一般性预防干预(universal preventive interventions) 服务的对象是一般公众或整体人群,如向他们宣传、普及精神卫生知识,提高公众的精神卫生水平。

2.选择性预防干预(selective preventive interventions) 服务的对象是具有易患精神障碍危险因素的亚人群,如教育“三陪女”使用“安全套”以避免或减少因感染艾滋病病毒(HIV)而引起精神障碍。

3.指征性预防干预(indicated preventive interventions) 服务的对象是具有精神障碍的早期表现或具有精神障碍素质因素,但尚不符合诊断标准的个体。因此,根据具体实际情况及可利用的资源,有的放矢地针对整体人群、亚人群、个体开展预防性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