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力量,装备核武器系统,遂行核突击任务的部队的统称。通常按装备、使命和编成,区分为战术核力量和战略核力量。战术(战役战术)核力量,主要包括装备战术(战役战术)核武器系统的各军、兵种部队;战略核力量,主要包括装备战略核武器系统的地地战略导弹部队、战略导弹潜艇部队、战略轰炸机部队。[1]

分类

使用核武器遂行军事任务的各种力量的统称。

按作战范围

可分为战略核力量和战术核力量,战略核力量包括陆基、海基和空基核力量;战术核力量包括中程和近程核力量,在一个国家可分别由陆海空军掌握使用。

按作战类型

可分为进攻性核力量和防御性核力量,进攻性战略核力量一般有陆基弹道导弹部队、潜射弹道导弹部队、战略轰炸机部队等;防御性战略核力量一般包括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反卫星系统、地面防卫力量等。

按作战平台

可分为陆基核力量、海基核力量和空基核力量。 

发展历史

最先提出研制原子武器的是德国科学家,并于1942年研制成功了一座铀反应堆和生产高浓缩铀的设备,只是由于未引起当时统治集团的重视,错过了在世界上首先拥有核武器的机会。 

美国

1942年8月美国政府启动“曼哈顿工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临结束时,成功制造了3颗原子弹,除1颗用于试验外,另两颗分别于1945年8月6日和8月9日空投于日本广岛和长崎,并逐步形成了“三位一体”核力量。 

苏联

苏联研制核武器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分别于1949年8月和1953年8月试爆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初步形成了“三位一体”的战略核力量。 

英国

英国于50年代拥有了自己的核力量。英国的核力量主要由海基核力量构成。 

法国

法国60年代拥有了自己的核力量。法国已放弃陆基核力量,形成了“二位一体”核力量。 

中国

中国为打破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从1956年开始研制核武器,于1964年10月16日和1967年6月17日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并先后研制出近、中、远程导弹。经过4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射程相互衔接,具有一定命中精度和较大毁伤能力的中程、远程和洲际导弹核力量。 

各国差距

21世纪初,核力量的发展不均衡,各国核武器数量、核技术水平、核材料储备等方面的差距比较明显,并且还在不断变化。美国、俄罗斯虽已大幅削减核武库,但仍是超级核大国。英国、法国是核武器国家,既有核技术基础,又有发展核武器较为有利的国际条件,在世界核力量格局中的地位,虽在美国、俄罗斯之下,但明显在其他国家之上。根据1968年《不扩散核武器条约》规定,印度、巴基斯坦等国以不同的方式跨过了核门槛,但它们作为核武器国家的地位未得到国际上的承认。还有一些国家如朝鲜、伊朗等,被称为核门槛国家。这些国家的情况比较复杂,有的仅拟订了核武器发展规划,有的正在建设核设施,有的已具备了研制核武器的能力,随时有可能跨过核门槛。核力量的发展与建设主要包括核武器系统、指挥信息系统、各项保障系统、防御系统、战场准备、体制编制、教育训练、军事科研及后备力量等各方面的发展与建设。一个国家核力量的发展与建设规模一般根据本国战略环境、科学技术水平、工业能力、地理特点和经济能力等情况确定。中国发展核力量的基本原则是: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参加核竞赛;不依附核大国,不扩散核武器;致力于最终销毁核武器。 

发展趋势

随着国际战略格局和核技术的发展,世界核力量的发展趋势是:

①在技术上注重提高核力量的生存能力,向制导复合化、弹头小型化、突防全程化、核爆试验模拟化、发射方式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②核大国如美国、俄罗斯注重缩小部署规模,优化核力量结构;英、法等国在保持现有规模的基础上注重提高质量;跨过核门槛的国家注重扩大规模与提高质量。

③重视战略防御力量建设。包括对各种携带核弹头的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的防御、战略轰炸机的防御、空间武器的防御和反卫星等。

④重视核力量运用的指挥控制系统建设,向指挥权高度集中统一、减少指挥环节、提高指挥效率、加强指挥信息传递手段可靠性的方向发展。 

战略意义

一个国家三种力量均有的称作“三位一体”核力量,只有两种或一种的称作“二位一体”或“一位一体”核力量。核力量建设是一个国家核战略运用的基础,也是核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核武器国家的核战略及军事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核力量的发展和建设主要是围绕着核武器的发展和建设展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