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厘馆”是广州茶楼的前身,从清咸丰同治间开始。所谓“二厘馆”是茶资二厘,当时一个角洋合七十二厘。

基本介绍

“二厘馆”设备简陋,木桌木凳,供应糕点,门前挂有某某“茶话”的幌子,专为肩挑负贩者,提供一个歇脚叙话之所。后来又出现了“茶居”,如五柳居、永安居、永乐居等等。其名曰居,即为隐者遁居之所,是有闲者消磨时间的去处。五口通商后,广州成为南方的通商口岸,原来中国四大镇之一的佛山,逐渐衰落,资金转移到广州。佛山七里堡乡人来广州经营茶楼,遂有金华、利南、其昌、祥珍四大茶楼之兴。佛山七里堡乡人经营茶楼的手法,是先购地后建楼,茶楼占地广宽,楼高三层,此后,广府人始有茶楼可上,一盅两件可叹。

“二厘馆”可以视为茶楼业的雏形,其主要的消费群体主要是一些肩挑负贩者,即以出卖苦力过活的贫苦劳动力。“二厘馆”恰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歇脚的去处,这些肩挑负贩者常在早晨上工之前到“二厘馆”吃一碟芽菜粉,两个大松糕,又或中间闲暇时来到“二厘馆”泡饮一壶茶,聊聊天,松松筋骨,使精神得到调剂,体力得到恢复。可想而知,其所饮用茶叶质量十分低劣,大多是翻渣茶叶,也就是“从上级或中级的茶楼里取来的客人喝余的茶渣,再晒干,再炒焙,或加颜色便是”。点心种类也十分有限,只有芋头糕、芽菜粉之类的食品。所用的茶壶质量也很低劣,多是石湾(石湾镇现隶属于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产的粗制绿釉,大耳朵、粗嘴巴,因长的像鹌鹑,人称“鹌鹑壶”。

名字来源

清咸丰同治年间,一些店家就已经开始用平房作为店铺,用木凳搭架于路边供应茶点,由于茶价仅二厘,又被称为“二厘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