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山尖是英山县独具特色的旅游观光景点,距英山县城东北20公里许,海拔高程1123米。东与安徽岳西接壤,西南与本县杨柳镇相连,西北与本县雷店镇为邻。国营英山尖林场场部坐落在英山尖下西面山中。

中文名

英山尖

景点类别

自然风光

地理位置

距英山县城东北20公里许

著名景点

风洞

海拔

1123米

景点

英山尖是一个与众不同的独具特色的旅游观光新奇去处。这里著名的景点有风洞、通天梯、狗耳井、画眉跳架、道士磕头、鲶鱼石、罗汉洞等,更为动人心魄的是古战场、古城寨的西门城、南门塔、东门岗、北门沟等遗迹。英山尖位于英山县温泉镇的东北部,属杨柳镇管辖,横跨英山、岳西两县。相传英山县县名即由英山尖引申而来。安徽省称英山尖为羊角尖,其海拔高度为1128.1米。

在英山尖,到处都可以寻到古人留下的足迹,到处流传着美丽动人的传奇故事。

早在二千多年前,在楚汉战争中,成为汉高祖得力干将,为刘邦击灭几倍于己的项羽,打下江山建立西汉政权、又被刘邦迫害致死的汉代名将的英布,其尸体就被他的部将周成埋葬在王家界的金盆架。由于英布葬于此地,英山尖便因此得名。

在王家界还流传着民间敷衍的许多美丽动人的故事,这里叫王家界,其实到现在,并没有一家姓王的,而在这里王家兴旺时留下的痕迹却永远地流传着。如“三龟戏月”、“月照明塘”、蜂窝石、添马场、牵马坪、红竹园等等,如今已成为地名的代称了。

在王家界有个叫石人山的地方,山形险峻。其中有个向前延伸高高耸立的岩石岗,三面如刀切成,五百余米高。左侧有个吃人石,高三十余米,直径八米,顶部有个很大的石叉,似倚天长剑,直刺蓝天,在十公里以外的地方可以看到它高矗的雄姿。右侧有个巨型石洞,洞大无比,内可容30余人。洞前面和右侧极为陡峭,通往石洞只有一条羊肠小径,并无它路可攀。

由于英山尖地形峭拔,如鹤立鸡群,它控引皖鄂,确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又因为它离英山县城较近,这里便了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据传,明朝末年高迎祥、李自成革命走义军,清朝后叶洪秀全太平天国革命军的部队曾在这里集结、驻扎并战斗过。

这里还留下了许多古代战场的遗迹。位于英山尖西南侧四公里处的“世安寨”,海拔高度为777米,据传说是在明代建起的,那时叫“主簿寨”。这个寨立有四个石门,如今只剩下一些残破的城墙和一个较完好的西门。门的脚下还掩埋着被打破的门楣。

在英山尖北面一公里处有个“一人寨”,占地五十亩,只有一个石门可以出入,门的框架至今还在。在对面,东庄畈村还有个“游击寨”,这三个寨堡形成三角鼎立的局面,遥相响应,彼此支援。

在英山尖南侧三三公里处有条从山脚到山顶五百米长的通天梯,大都是凿石而成,最窄处只能一人爬行。再下方还有一个风洞,常年是二级风。冬天是暖风,站在洞侧毫无寒感;夏天是凉风,无论多热,只要在这里一站,便汗干身爽,使人流连忘返。

此外,英山尖还有狗儿井、画眉跳架、道士磕头、鲶鱼石、罗汉洞等富有诗意与传奇色彩的最高景胜,它同样具有魅力,让人神往。

由于英山尖有特有高度和良好的气候条件,所以它的生态环境极佳,这里的动植物资源异常丰富。

春天以兰草花、映山红最多且最普遍。兰草花除了淡绿色,还有白色、桔黄色。映山红有深红色和蓝色、紫色、紫蓝色,其中尤以红色最多。还有野桃花、紫金树花、山茶花等。此外,漫山遍野的红枫以及冬天的寻景也别具风韵。

夏秋之交还有随手可摘的山楂果,猕猴桃等山果野味。多种竹木、鸟兽在英山尖也随处可见。

自1975年,特别是1980年以后,到这里来游览观光的越来越多。最近几年几乎每年都是4000人次。时间主要集中在三至七月间。这些游客有外省的,本省的;有的是来观光的,有是来赏花的,有的是来写生的,有的是来凭吊古人的,有的是来考察的。他们一个个高兴而来,满意而归。

是什么力量驱使他们不辞劳苦,爬山涉水,来到英山尖的呢?

站在英山尖主峰,放眼望去,罗田、蕲春、霍山、太湖、岳西等几县便在眼底。峰峦层叠,锦如地毯。蜿蜒曲折的河流,如白色纽带缠绕在山间。天上的浮云朵朵,象瞬息即变的万花筒,千姿百态。这般景致,使人想起了南宋大诗人谢眺“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的千古绝句。当雨后清晨,乳白色的雾浪,汹涌澎湃,真象大海张潮时的波涛,有时,在天气晴明的早晨或傍晚,云雾缠在山间静止不动,你可沿着山间小径直上,如真的进入“五里雾中”。而云上一座座山峰便一目了然,好像是天宫仙境中的宝岛…… 漫山遍野的兰草花、映山红等花竞相怒放的时节,各色各样的粉蝶、鸟儿攸闲地飞来舞去。辽阔而蔚蓝的空际,邈远而又淑小的群山相映成趣,很是壮观。这时节的英山尖,那种醉人的芳香,那种清馨的蜜意,你无论多么劳累,多么忧愁,只要来到这里,就会劳累顿失,目眩神摇。还有那低矮的老松,画眉跳架的飞鸟,采撷花粉的昆虫,汉代名将的墓冢,古战场城堡的遗址,甘甜如饴的溪泉,扑朔迷离的动植物,争为奇观的立石,引人入胜的通天梯,神奇的风洞,如一抹抹晚霞的红枫,令人耳目一新的冰山雪景,富有吸引力、激动人心的传说等等,所有这些富有魅力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和民间故事交织起来,给英山尖披上了一层迷人的面纱。正是这迷人的面纱,像巨大的磁场一样,吸引着远近的游客向这里蜂拥而来。

名字由来

英山本地人流传下来的故事,英山名称来源为英山尖上的英布墓。[1]

英布寨,又曰世安寨,面积500亩,原来四方各有一门,均建在险要隘口平缓之处,一眼可看到几十公里远的三方地域,“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历来为兵家所必争。西汉名将英布曾在此屯兵,清朝太平天国大军曾在这里战斗过。古城寨在清末民初时期,大部分被毁,仅存断壁残垣,只有西城门尚保存完好,英山尖顶巨岩上标插战旗的四大连环石眼尚在。昔日的添马场、铜锣崖、藏马窝、大仓垸、细仓垸、学堂垸、铁炉坳、落头坳等均与英山尖“王家界”王氏兄弟立寨称王造反失败的传说有关,这些已成为英山尖山中地名的代称。沧桑厚重的人文胜迹犹如历史的隧道,人至身其间,驰思远古烽烟,令人魄动心摇。

位于英山尖北面的王家界金盆架上,埋葬西汉杰出名将九江王英布。相传,此山自葬九江王英布后便更名为英山,英山县因此而得名。[2]

古籍记载

英山大尖尖顶巨岩凌空,二尖岩石中间有连环旗杆园洞尚存。志载:“英山尖,山为英邑之冠,县以此得名”。“相传,英布屯兵于此。下有铜罗岩、藏马窝……九江王英国公墓”。这里风光奇特,悬崖峭壁,险石嵯峨,奇松怪木,羁石攀生,古寨石城,残垣霞染,一峰独耸,直插云霄。站在英山尖峰顶,放眼四望,罗田、圻春、霍山、太湖、岳西及英山大地均收眼底。雨后晴岚,雾浪奔涌,云海波涛,脚下腾翻。身临其境,血涌如潮,天地茫茫人生渺渺之感油然而生。

相关传说

英山尖大小山脉其形均似象鼻挽水状,一些大山石亦似象形。相传,大别山原是东海汪洋,英山尖下正是东海眼。秦始皇赶山塞海,将英山尖一鞭打来此处塞住东海眼,由此,奇崖、奇石、奇观、奇景集于英山尖山中。一位游人观英山尖众奇观,情不自禁赋打油诗赞曰:“双螺山下小茶园,岭上楼台频望仙。群象朝山鼻挽水,鳊鱼戏水釜中欢。足写天书凭君辩,仙人指路步登天。古寨城门朝西敞,英山尖上览江山。阿弥陀佛和尚石,三景生辉蔚大观。英布将军长侧卧,沙漠松木雾中仙。仙人脱帽松迎客,女娲托石为补天。乳象待哺情意厚,雏鸡偎母意怡然。令牌虎符双失落,鳊鱼怀子隐东山。小象垂耳聆号角,神龟拜旗气冲天。”诗中均用景点奇观连缀。其中最为神奇的要数“人参淌波”、“三象汲水”、“试剑石”、“风洞”等景观。

传说,英山尖被秦始皇一鞭打向东海,天翻地覆,西天如来大佛大惊失色,即命文殊菩萨火速到东海查巡,拯救苍生。文殊菩萨不敢怠馒,即赶来坐骑雌雄双象交替换骑,一路兼程来到了英山尖,只见漫山遍野众鱼无水可汲,奄奄待毙。文殊菩萨慈心大善,即命雌雄二象,一头居南,一头居北,用长鼻挽水,拯救众海鱼。雌雄二象忠于职守,从此长驻英山尖山中,所以英山尖大小山脉均为象形,连山上的一些石头都象小象。文殊菩萨无力回天,只得回西天向如来复命。临行之时,与双象依依惜别,不忍离去。为不使双象挨渴受饿,即取出随身所带的两支人参,一支向北边“人参河”抛去。从此,这只人参即在此河中化作人参石,长约三丈余,其蒂、其身、其根,均为红色,河水顺其茎须长年流淌,名曰“人参淌液”,真是人间绝境。另一支则抛向南边的一条小河,化作一长约二丈余的白人参石。更为神奇的是左边“人参石”之下河边一连三个巨百,均为象形,鼻伸向河中如汲水状,名曰“三象汲水”。当地传说,此乃文殊菩萨的坐骑雌雄双象所育,英山尖山中的诸多象形石和象形山,均为双象所生,总称为“群象朝山”。

英山尖林场后右边山径直上不远有一块平地,靠山边有两块小石头顶起一块大石头,形似棺材盖头,顶正中有字,形如繁体“寿”字,此石名曰“寿冠”。由此前行即有一条小溪,小溪上有一巨壁,正中有一长方形的裂缝,形如剑插之口,溪中有河床,石上隐约有几只人足印,由此,其溪得名为“濯足溪”。越溪左行,又有一巨大峭岩,岩下有一扁洞,被称为“风洞”,该洞凉风习习,人息于此,十分惬意。人说此洞直达江西九江,但无人入内探测。

传说英布被害后,刘邦将其首级悬挂鄱口示众,英布手下有员虎将名叫吴芮,偷得英布尸身,三天三夜直奔英山尖而来,行经“寿冠”石,即将英布尸身殓入石棺材之内。由于时间太长,英布尸身有臭气,即到灌足溪洗手洗脚,沿溪向上寻找路径,抬头一望,眼前绝壁挡路,于是他抽出宝剑,向壁上一插,跃身而上,但未成功,遂转身左行,来至风洞,才劈出一条路径,即返身回寿冠处,将英布尸身背起,只见棺材陡然缩短,成为寿冠。吴芮无奈,只得将英布尸身背到风洞口吹风,以除臭味,直到臭味全无,才将其背到英山尖王家界金盆架英布墓地安葬。吴芮在墓侧建起一草庐,孤守墓冢。为避免刘邦追查,剃发为僧名为“了尘”和尚,后收了一些徒弟,在英山尖上造起了“文殊寺”,终生为英布诵经、超度。直到刘邦死后,惠王为英布平反,追封为“九江王”,“了尘”和尚才寿终园寂,留下了“寿冠”、“濯足溪”、“剑壁”和“风洞”的传说。有游人至此在风洞石壁上题诗一首曰:“深山寻古迹,剑壁仰豪强。英布王威在,风洞达浔阳。”深山怀古,独具风情。

淮南王古墓

英山杨柳镇与岳西县古坊乡境内,有一座自古以来就与已经开发的司空山和正在开发的明堂尖齐名的山峰,它两峰并立像羊角,所以岳西人叫“羊角尖”,英山人叫“英山尖”,英山县名因此山而得。相传在陆地形成的远古时代,前面讲的三座高山比着长高,眼看就要捅破天了,天庭上的如来急忙用手掌抽了司空山一耳光,至今从北面看司空山的头还有些偏哩,又取下口中的旱烟斗敲击在明堂尖上,将尖顶击出一个大洼,如今成了一口塘,最后又操起坐着的板凳将羊角关从中打凹,行成两个两个并立的峰,这就是羊角尖得名的来历。杨柳东庄畈与雷店有一个横山岗,听说也是因为和英山尖比着长被仙人踩了一脚。

英山尖山势陡峭,直插云端,北面是光滑的花岗岩绝壁,连猿猴也不能攀登,南面有条五六里长的白沙砾山脊,像条银龙盘旋而上,这是人们登山的唯一通道,山上怪石形态万千,像石蛋、石笋,像怪兽、飞禽、像床、椅凳……。山上有罗汉洞(洞中之小洞通九江)、一人寨等景点,两峰均是巨石构成,站在山巅,英山县的杨柳镇、陶河镇、岳西县的白帽镇、古坊乡尽收眼底。

顺英山尖向北而下,就是英山与岳西交界的杨柳东庄畈“王界”,这里山重水复,道路崎岖,历史上从来是“三不管”地区,所以成了“避祸”和“隐居”的好地方,这里有座小山峁,山名叫“金盆架”,山峁底部四周全部是大小均匀的天然石块,像人工打制后砌成的。山峁呈圆形,四周光溜,像一口盆放在架子上,盆中间有两座充满神秘色彩的汉代古墓。墓一大一小,墓主是主仆两人,当地人代代相传说这是汉初曾封“九江王”“淮南王”的英布主仆之墓。

1967年,受极左路线影响,当地人为了建村部,挖开了古墓,小墓中未发现陪葬品,但墓主骨架出奇的高大,仅腿部直骨就比普通的人高出五寸,可见墓主生前必定是位身高达七尺的巨人,挖开主墓发现有一口长约四尺的柳叶宝剑,虽埋葬了几千年,剑身也微微生锈,但剑刃除有颗米粒大的缺口外,剑刃还锋利无比,斫木削铁如同泥土,剑身还可弯成圆形,松手立即变直,弹力很强,可见当年是“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的”上等兵器。经磨洗,剑身上隐约可见“九江王英布”的字样,掘墓的群众又用竹筛筛滤墓中的泥士,发现了一枚三寸长的金质盔缨,用手一擦金光闪闪,这一传说恰好印证了当地人自古相传的一些故事。

老人们听见更老的人说过,相传在刘邦建立西汉之初,由于吕后诛杀功臣,并将越王彭越的尸体剁为肉酱,送给诸王,当淮南王英布接到肉酱之后,心知“狐死狗烹”的时候到了,十分恐惧,恰好又有人诬告他造 反。于是他被迫真的起了兵,但与汉军交战每次都大败,但素有谋略的英布早知结局,事前就在军中找一相貌相似者扮成自己,带领残兵与汉军打最后一仗,他自己仅带一名待卫暗地从九江潜回安徽的老家六安,后又逃至霍山,最后来到如今的岳西县古坊乡的王程村。一日,王程人看见家乡来了一位头戴钢盔,衣甲不整,且用战袍裹面的武士,武士虽身带伤痕,但随便一坐,就像座无形的小山,威严稳重,周围的空间似乎一下子小了许多,给人一种无形的压力,他的目光虽有些困乏,但如同大风大浪后的海水,深不见底,别人的目光刚与之接触,就像是站在万丈高的海涯边上随时都会跌落一般,令人不寒而僳。他的随从一直站在他的身后,简直就是柄钢枪,身体笔正,纹丝不动,像是插在地上,人们传说,他只要走进谁家的大门,家中的斧头,菜刀似乎卷了刃,砍柴切菜十分迟钝,他的衣襟在山风的吹拂中,猎猎作响,像一面战旗,他说话的声音嗡嗡作响,如同一面战鼓,听他说话的人血液沸腾。主人偶尔取下裹面的战袍喝茶,人们发现他的面颊上隐约地刺着“黥”字,他二人合牵一匹战马,马无特别之处,身上还有枪伤,但马系在村头,连平时最凶猛的狗也不敢叫。那马偶尔一声嘶鸣,牛羊吓得颤抖。两人虽长相威严,有王者之气,但说话和气,操家乡口音。他们走到王程村的太湾组时,太阳刚起山,主人说:“他年我若东山再起,必定封这里为‘太湾’。走到今天的九畈坪时,当地人用酒饭招待了他们,席间主人又说:“他年若能再立国,他要封这里为‘酒饭’”,吃完饭后,太阳快要下山了,两人向英山尖方向走去,走到如今王程村的黑湾时,天色已暗,主人对随从说,他要封这里为“黑湾”,当地人知主仆二人定非凡人,于是暗中记下他们的话,把他们说过的地方分别更命为“太湾”、“酒饭坪”“黑湾”,除后人因嫌“酒饭坪”太俗,用了谐音更名“九畈坪”外,其他至今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