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经古乐是青城山的传统古乐,创始者是刘安胜、卫琪。是明清时期传入丽江的古乐。洞经古乐自明清以来即风行于中国各地文化阶层,因其主要用于谈演道教经典《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简称洞经)而得名。

中文名

洞经古乐

属性

传统道教音乐

代表作品

南清宫

创始者

刘安胜

演奏书籍

《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

起源

四川省蓬溪县

起源

洞经音乐发源于四川省蓬溪县,其创始者为刘安胜和卫琪。[1]

刘安胜,南宋蓬溪县人。乾道四年(1168),在蓬溪县宝屏山(今赤城山)玉虚坛撰成《文昌大洞仙经》5卷,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因谈演《文昌大洞仙经》而形成了闻名中外的洞经音乐,刘安胜是洞经音乐的开创者。

创始人

卫琪,元人,号中阳子,隐居蓬溪县蓬莱山。幼好道术,洞测玄妙,曾任南平綦江等处军民长官。元初,卫琪在东蜀蓬溪县蓬莱山注释刘安胜《文昌大洞仙经》。元代至大三年(1310),卫琪将其《文昌大洞仙经注》进献给元武宗,受奖赏,声名大震。其书在全国广为流播,成为云南、四川等省洞经音乐的主经。卫琪为洞经音乐的产生和传播立下了汗马功劳。明代河南巡抚、蓬溪人杨作楫在《修建石鱼山书院记》中云:“蓬莱山中阳子曾注解《大洞仙经》。”这是最早记载卫琪在蓬溪县蓬莱山注释《大洞仙经》的文献,载入了清嘉庆本《四川通志》。

洞经音乐是音乐的活化石,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全人类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华坪县文史资料·第二辑》说:

洞经音乐

於明永乐七年(1409)由四川传入大理。《南涧县文史资料·第一 辑》亦言:是明永乐七年由四川传入大理,再由大理传到云南各地。《通海县资料》也说是从四川传入的。《大理

洞经音乐

·序言》称:明嘉靖十三年(1534)大理、下关曾派人到四川习演大洞仙经,并带回仙经各两部。四种说法时间虽有差距,但都明确肯定是从梓潼传入的。这些说法是比较可靠的。它有明人李元阳所编撰的《云南通志》可作参考。是书记载了明初云南各州县文昌宫的情况。

文昌宫

文昌宫是洞经会活动的大本营,

洞经音乐

便在这里演奏。书载:昆明文昌宫在西门外。楚雄梓潼庙在城西仁福门外。武定文昌祠在旧府治内。鹤庆文昌祠在府治南太玄宫内。永胜梓潼庙在州治南。保山文昌祠在城西太和山麓,弘治间副使林浚建。岁春秋上丁后四日祭。腾越州亦有祠。凤庆文昌祠在府治东北三里,嘉靖间土官知府猛寅建。可见,文昌宫早在嘉靖以前便已普遍存在。民国学者由云龙所编的《姚安县志·卷55》载:滇省经会各县皆有。姚邑自明季即立社崇奉文昌,歌讽洞经,皇经等,以祈升平。间亦设坛,宣讲圣谕,化导愚蒙,殁道家之支流也。但信仰者多系士人,故每届举行,均礼乐雍容,古代礼乐得籍以保存於不坠焉。姚邑经会,创史於东山老会(原在白鹤寺)。明末奉人席上珍,始於城中立桂香社。清初有耿裕祈者,游江浙,精习乐律,颇多传导。逮光绪初,马驷良由浙东解组归,精乐谱,就光禄社矫正音律,桂香社亦摹习之。自是姚安经会乐曲始归雅正。乐器则有筝、琶、管、钟、鼓、铙、钹之属。经费物品各社多寡不一,统由纠仪保管,每年轮迁充任。先入社者曰经长,年髦者曰前辈。入其社但觉长幼有序,礼陶乐淑,气象肖焉,并见社会。杨履乾《昭通县志稿》(卷六)载:洞经坛,其教传自省垣,以谈演诵经为主,辅以音乐。凡祈晴、祷雨、圣诞、庆祝、超度事,悉为之其经,杂以佛道,附会入坛者,皆属男子,而无女流也。这些记载表明云南的

洞经音乐

在明代已经开始兴盛,其它几种说法只是四川传入的变种。

历史

鼎盛时期

清代是

洞经音乐

在云南大普及、大发展、大繁荣、大融合的鼎盛时期。全省120多个县凡人口较多的大村镇,都有数量不等的洞经乐队定期活动。而且组织健全,活动都已规范化,制度化和经常化了。并已随著马帮的行踪,逐渐传到缅甸、越南。明末清初因社会动荡,滇西楚雄、大理、保山、腾冲的人迁入缅甸密支那和曼德勒经商。滇南的蒙自、个旧、石屏、建水的人跑到越南,

洞经音乐

流入异帮,在华人中生根开花。滇人离乡背井,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之际,便展开经书,操起乐器,那悦耳动听的乡乐,曾使多少华人流下思恋故土的热泪……

民国年间

民国年间,

洞经音乐

仍在云南各地依例演奏。甚至唐继尧出师讨伐袁世凯之前,还请省城洞经会谈经祭旗。解放前夕,昆明市区内还有八九支洞经乐队存在。云南解放,以彭幼山为首的一批洞经老人成立了《古乐研究会》,开展搜集整理乐谱工作。

流变特征

洞经音乐

从南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产生以来,迄今有830多年历史了。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经历了初传、渐盛、鼎盛、衰微与重振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因经济、社会与宗教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就云南而言主要是:第一,乐曲增多。据不完全统计,建国初期全省数百支洞经乐队尚有二千余支曲子,后经有关部门大力搜集、整理、鉴定(除掉同曲异名者)尚有1500多支。

曲名

仅《大理洞经古乐》(1990出版)书中便有270首。包括《南清宫》、《北评洲》、《玉华音》、《洞仙赞》、《何仙姑》、《天女散花》、《诵经偈》、《玉律贺章》、《圆通赞》、《梅花引》、《元皇赞》、《迎仙来》、《真武赞》、《妙华音》、《上清宫》、《南华章》、《神洲渡》、《瑶台月》、《长春宫》、《仙花歌》、《金纽丝》、《银纽丝》、《碧溪三叠》、《翠珠帘》、《迎仙驾》、《天尊颂》、《月殿仙》、《柳青娘》、《吉祥音》、《清华赞》、《咏宝章》等。昆明洞经乐曲据彭幼山先生说曾有150多首。经省市文化局干部记录整理出132首。包括《玄蕴咒》、《小桃红》、《迎仙令》、《道师令》、《青鱼令》、《折桂令》、《哪叱令》、《清水令》、《将军令》、《得胜令》、《叨叨令》、《南令》、《品令》、《到春来》、《到夏来》、《到秋来》、《到冬来》、《南扮妆》、《北扮妆》、《阳扮妆》、《苏扮妆》、《吉祥音》、《太平音》、《天机音》、《翠花音》、《普光音》、《虚昙音》、《闹元霄》、《山坡羊》、《一江风》、《水龙呤》、《万年欢》、《汉东山》、《满庭芳》、《柳摇金》、《老挂腔》等。唐鑫先生整理出巍山

洞经音乐

100多首,包括《步蟾宫》、《漫五言》、《柳青娘》、《庆天宫》、《八神咒》、《贺圣朝》、《风入松》、《金蝉噪》、《四平腔》、《锁南枝》、《小鹧鸪》、《水龙呤》、《下山虎》、《点绛唇》、《一江风》、《雁落沙》、《贺归依》、《开经偈》、《五称》、《新腔》、《叠落金钱》、《仙鹤展翅》、《浪淘沙》、《六五调》、《观音扫殿》等。弥勒县有111首,包括《千秋岁1、2、3》、《万莲花1、2、3、4》、《得胜令1、2》、《一江风1、2》、《圣号1、2、3》、《仙家乐1、2》、《老忏1、2、3、4》、《朝天子》、《一篷松》、《倒垂莲》、《大功曹》等。通海县有《功课》、《步步娇》、《叠落金钱》、《茶供养》、《香赞》、《寂寂至》、《七星丹》、《阴阳调》《鹧鸪天》、《醉花云》、《得胜令》、《新荷叶》、《雀踏枝》、《古歌记》、《楚天遥》、《蓬来宫》、《锁南枝》、《月儿高》、《沙落雁》、《祝皇天》、《仙家乐》等50多首。曲靖市有《山坡羊》、《南进宫》、《浪淘沙》、《柳摇金》、《四字调》、《普光》、《太上说法》、《苍胡》、《大洞》、《咒烛》、《西江月》、《炉烟满席》、《香供养》、《散花吟》、《清平调》等20多首。此外,宣威、会泽、昭通、师宗、罗平、沾益、陆良、富源、新平、石屏、建水、个旧、丽江、保山、腾冲、永胜、华坪、武定、玉溪、剑川、鹤庆、楚雄、客川、祥云、南华、姚安、晋宁、泸西、文山等地都有许多乐曲。

西昌洞经古乐

西昌洞经古乐

西昌洞经古乐源于大唐宫廷音乐,已有1000多年历史。明崇祯九年,洞经古乐传人西昌,在礼州一带开始有人演奏,西昌演奏洞经古乐已经有360多年历史了。

“洞经音乐”是中国特有的文人雅士型音乐,融中国传统道教音乐、宫廷音乐、民间音乐为一体,带有古曲丝竹乐风,自明清以来即风行于中国各地文化阶层,因其主要用于谈演道教经典《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简称洞经)而得名,源于四川梓潼,脉盛行云南丽江、大理等地。

洞经音乐既有儒家细乐的庄严浑厚、道家音乐的飘逸洒脱,又有宫廷音乐的古朴典雅和江南丝竹的抒情柔美。被外国朋友称之为“中国的民间交响乐”。洞经音乐包括吹、拉、弹、打、唱等多种音乐表现手段,主要分为声乐和器乐,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洞经古乐

“丽江有纳西古乐,西昌有邛都洞经古乐。西昌的洞经音乐将会成为旅游的一大亮点,为各地游客留下难忘的记忆。”西昌市邛都洞经古乐艺术团副团长俞启福坚定地说道。有着民间“交响音乐”之称的洞经古乐一度盛行西昌于民间,目前已有10多只队伍,参演人员上千人。如今,它不仅是群众文化生活的一部分,还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加以保护和弘扬。

精彩演出 丝竹之声不绝于耳

6日上午,在西昌市高枧乡中所村有个庙会,20多名老人早早地来到中所村的小庙里,此时已经有200多名观众在此等候。只听一位大胡子老者俞启福长长地吆喝了一声,幽幽的丝竹之声好似从深深的山谷里飘然而来,渐渐地,铜铃声和鼓声四起,二胡的呜咽和锣鼓声的叮咚涌来,节奏越来越快,渐渐混为一体。

这些古老的乐器在老人们的拨弄下,发出整齐有致的动人音乐。“仙乐飘飘,真是梦回唐朝啊!”不少听众都闭上眼睛,幻想回到了几百年前的大唐宫廷之中。

难怪2009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民族音乐和世界民乐系教授李海伦博士来到西昌,在礼州镇了解和欣赏了西昌洞经古乐后大加赞赏。李海伦说:“西昌洞经古乐古韵飘逸,轻曼悠扬,婉转轻舒,给人神幻的感觉,这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要继续传承、弘扬下去!”

据介绍,洞经音乐包括吹、拉、弹、打、唱等多种音乐表现手段,主要分为声乐和器乐两部分。

民间盛行

史料记载已有360多年历史

已有1000多年历史的洞经音乐曾在西昌风行一时,清末时期在邛海边随时都能听到婉转悦耳,沁人心脾的洞经音乐。

“有史记载,礼州明崇祯九年洞经古乐在礼州就有人演奏,西昌演奏洞经古乐已经有360多年历史了!”从事洞经古乐研究的冯庆春介绍说

“洞经古乐在西昌发扬光大,韩平初、高由熙、李衡儒、曹子琪四大传人功不可没!”据冯庆春介绍,西昌是洞经之乡,早在清光绪34年,宁远府贡生李衡儒和韩平初等人到云南学习洞经,宣统二年返回,随即在西昌城区川兴、马道等地传习,至解放前,西昌每个乡镇都有洞经组织存在,而且极为盛行,然而这之后在一段时期却被视为“迷信”致其销声匿迹。

保护弘扬

10多支队伍参演人员上千人

为了挖掘民间音乐,光大中国传统文化,经过西昌市政府的批准,2008年7月6日,西昌市邛都洞经古乐艺术团成立,下设川兴、高枧、太和、礼州等15个基层分团,参与人员达上千人。各基层分团经常搞活动,西昌市邛都洞经古乐艺术团每半年要组织民间音乐联谊会,半年比赛一次。

“这个古乐团来自各行各业退休人员,年纪最大的有90多岁,年纪最小的也有50多岁,他们虽然来自不同行业,但都是音乐爱好者,都是为了挽救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到了一起。”据西昌市老年协会副主任史在德介绍,洞经古乐已被申报为凉山州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加以保护和弘扬。

“目前,西昌邛都洞经古乐艺术团演出曲目《桂枝香》、《九连环》、《山坡羊》等50首,有12首未能正式演出,另外大通楼社区整理的并演出了30首,一共92首。”冯庆春介绍。

“邛都洞经古乐艺术团应该走出凉山,走出国门,所以保护和发展邛都洞经音乐,必须与时俱进。”冯庆春介绍,西昌大通楼社区的演出人员融入佛教、道教、旅游等方面元素。作词《邛泸颂》、《邛泸吟》、《西昌八景伴洞经》等曲目,同时,他们还做了一个大胆尝试,编了6个古典舞蹈配合洞经古乐的演出。目前,洞经古乐已辐射到冕宁、盐源等地。

交流切磋

到丽江与纳西古乐PK

“我们也经常和外界交流,两次和纳西古乐切磋!”俞启福介绍,应云南省大理、丽江洞经古乐的邀请,西昌市邛都洞经古乐艺术团于6月上旬到云南省大理、丽江两地交流洞经古乐,互相切磋技艺。此行得到了丽江纳西古乐团洞经传人宣科的热情接待,并对西昌洞经古乐给予了支持与指点。

史在德介绍说:“西昌洞经音乐与古舞配合表演的新颖形式也给当地带去了传承、发扬古乐的新思路,宣科更是盛赞西昌的创新思路!”

据了解,目前西昌市邛都洞经古乐艺术团在挽救古乐的同时,还致力于将古乐打造成本土名乐,以让各地游客到西昌后能欣赏到具有本土性的乐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