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旋(Cyclone),气象学术语,是指由锋面上或不同密度空气分界面上发生波动而形成,并在大气中占据三度空间的大尺度水平空气涡旋,其中心气压比周围低,从气压场来说,也称之为低气压。

气旋按生成和活动范围可分为温带气旋和热带气旋。温带气旋常见的有锋面气旋,热带气旋常见的有台风和热带风暴。按半球分布可划分为北半球气旋和南半球气旋,前者空气做逆时针方向旋转,后者空气做顺时针方向旋转。

温带气旋主要出现在亚洲东部、北美洲、地中海等地区,热带气旋呈现出北半球远多于南半球,集中发生于纬度10°~20°之间的地域分布特征。

中文名

气旋

外文名

Cyclone

学科

自然地理学

属于
类别

气象信息

学科部门

气象学与气候学

气旋现象

北(南)半球,大气中水平气流呈逆(顺)时针旋转的大型涡旋。在北半球右偏,反之,左偏。气旋中,天气常发生剧烈的变化,是人们最关心和最早研究的天气系统。通常按气旋形成和活动的主要地区或热力结构进行分类。按地区可分为温带气旋、热带气旋和极地气旋性涡旋等;按热力结构可分为冷性气旋和热低压等。

气旋

顺时针——反气旋逆时针——气旋

大气中存在着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涡旋,有类似江河里的涡旋运动它们有的逆时针旋转,有的顺时针旋转,其中大型的水平涡旋,我们分别称为气旋和反气旋,即低压和高压。气旋,在北半球,空气是反时针方向运动,

中心气压最低,逐渐向外递增,空气不断流入中心,形成上升气流,也称低气压。

它的直径:小的有几十公里,大的有几千公里。气旋影响时常常出现阴雨天气和大风等。

气旋的中心地带是由于是上升气流,所以多云雨天气,而四周通常是容易干燥晴朗的下沉气流,我们所熟悉的台风亦是如此。

相关术语

气旋

气旋:气旋又称为低气压气旋。占有三度空间的、在同一高度(等压面)上,具有闭合等压(高)线,

中心气压(高度)低于周围的大型涡旋。在北半球,空气作逆时针旋转;在南半球其旋转方向则相反。

反气旋:反气旋又称高压气旋。气旋和反气旋是一个系统的两个方面。江淮气旋:是指在江淮地区的气旋。

东北气旋:又称东北低压。活动于我国东北地区的气旋。是影响我国的重要天气系统之一。

锋面气旋:亦称极锋气旋、波动气旋、斜压气旋。产生于温带极锋发展中的波动上强烈斜压性气旋。我国有由锋面进入低压槽、浅低压或台风后发展成为锋面气旋的。

冷涡:冷性低涡的简称。中心冷于四周的涡,其强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强。

东北冷涡:活动于我国东北地区或其附近的高空大型冷涡。它是能够维持3-4天或更长时间的深厚系统。

西南低涡:亦简称西南涡。在西藏高原及西南地区特殊地形和一定环流共同作用下,产生于我国西南地区。

科学研究

19世纪60年代,人类开始研究温带气旋的结构和活动规律。

1863年,英国气象局首任局长R.菲茨罗伊首次提出温带气旋和反气旋地区的地面气流结构。

1878年,R.艾伯克龙比结合气压场给出了一个气旋天气图模式,将气压形势和天气结合在一起。

20世纪初期,英国气象学家N.肖提出了反映气旋中气流切变和风暴特征的气旋模式,并将降水分布同气流联系起来。

1918年和1921年,挪威学者J.皮耶克尼斯和H.索尔贝格提出了新的气旋模式和气旋生命史模式,首次将气团、锋、气压场和天气分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0世纪30年代,J.皮耶克尼斯和芬兰学者E.H.帕尔门等根据高空探测资料,对温带气旋和锋面的三维结构作了较多研究。

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芬兰学者E.H.帕尔门进一步将气旋族和长波联系起来,确定了温带气旋和高空大气长波的关系。

这些结论,已为60年代的卫星云图所证实。

气旋分类的方法很多,通常按气旋形成和活动的主要地区或热力结构进行分类。

按地区不同,可分为温带气旋、热带气旋和极地气旋性涡旋(见极地气象学)等;

按热力结构的不同,可分为冷性气旋和热低压等。

温带气旋大多数属锋面气旋。热带气旋和地方性热低压属暖性低压。发生在热带洋面上强烈的气旋性涡旋,当其中心风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就称为台风或飓风;当其移入温带后,将逐渐具有温带气旋的特色。

生命史

锋面气旋由锋面上的波动沿着锋面传播发展而生成,其生命史可分为四个阶段:

①初生阶段。当冷锋移动缓慢或趋于静止时,锋上出现小波动,即气旋波,在波动前方暖空气向冷空气方向移动,形成暖锋;在波动的后方冷空气向暖空气方向移动,形成冷锋,故围绕着波动产生了气旋型的环流,环流中心气压下降,形成低压中心。

②成熟阶段。随着气旋性环流的加强,中心气压不断下降,且气旋的暖区越加明显。在此阶段,由于暖空气沿冷锋和暖锋上升,水汽因膨胀冷却而凝结,出现系统性的云系和降水。

③锢囚阶段。通常由于冷空气中的风速较强,冷锋比暖锋移动得快,最后冷锋赶上了暖锋,这时冷锋后和暖锋前的冷空气相合,而冷锋前和暖锋后的暖空气则被抬升到高空。

这种过程称为锢囚过程。在锋的北段,冷锋和暖锋相合的锋面,称为锢囚锋。此时的气旋环流最强,中心气压最低,称为锢囚气旋。

④衰老阶段。当气旋中心被来自各方的冷空气所占据时,气旋就进入衰老阶段,这时气旋的环流减弱,气压升高,范围扩大,在对流层下部变成温差较小的大冷涡。

当暖空气被抬升到更高层之后,上升运动减弱,云雨也随着减少。气旋的发展过程,除最后的衰老阶段比较缓慢之外,一般在一两天之内就可完成。

在中国还有一种与上述典型的气旋生命史稍不同的气旋。在气旋出现之前,地面先有暖性倒槽或热低压,冷锋从其西北方逐渐移入槽中,同时在倒槽中由于锋生作用产生暖锋,当冷锋进入倒槽与新生暖锋衔接时,在接合处,气压下降,有气旋性闭合环流生成,形成锋面气旋。

在气旋发展过程中,地面气旋始终处于高空气压槽的前方,同高空锋区和急流相对应。在气旋发展的初期,高空槽、高空锋区和急流轴的波幅都很小,气旋位于高空槽前部、锋区和急流的南侧。

随着气旋的发展,高空槽加深,高空锋区和急流轴的波幅增大,气旋位置向高空槽、锋区和急流接近。

到气旋的锢囚阶段,高空槽发展成冷低压,急流轴的波幅更大,地面气旋中心也从急流轴的南方移到北方,和高空冷低压重合。

锋面气旋

简介

地面气旋一般和锋面联系在一起,我们称之为锋面气旋。它是我国北方中高纬度地区常见的天气系统。

形成

气旋

我们先从锋面和气旋的知识点来看锋面气旋的形成。锋面是冷暖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而形成的交界面,它是一个狭窄而又倾斜的过渡地带。气旋就是低气压,在北半球,它是气流从四周向中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的天气系统。锋面气旋一般发生在等压线为不规则椭圆形的地方。

如图所示,这是一个低气压区域,根据北半球风向的画法可确定它的东部吹偏南风,西部吹偏北风。低气压向外延伸的狭长区域称为低压槽,如同地形上的山谷,图中AB、CD为两条槽线。

锋面一般形成于地面气旋的低压槽中。图中气旋东部偏南风来自较低的纬度,气温较高,当它向北移动时,遇到较高纬度的冷空气就形成了暖锋(图中CD附近)。同样的,气旋西部气流是来源于北方高纬度地区的偏北风,南下会遇到较低纬度的暖空气而形成冷锋(图中AB附近),这样地面天气系统中的锋面气旋便形成了。北半球的气旋是一个按逆时针方向流动的旋涡,它同样也带着已生成的锋面随气流呈逆时针方向移动。

影响

锋面气旋系统对原有的单一天气系统控制下的天气产生的影响

由于气流从四面八方流入气旋中心,中心气流被迫上升而凝云致雨,所以气旋过境时,云量增多,常出现阴雨天气,即气旋雨。在锋面天气系统中,无论冷锋还是暖锋,锋面上方的暖气团都是沿锋面抬升的,都将形成有云和降水的天气,即锋面雨。当两种系统结合在一起形成锋面气旋后,将辐合成更强烈的上升气流,天气变化将更为剧烈,往往会产生云、雨甚至造成暴雨、雷雨、大风天气。

因冷气团密度大于暖气团,冷气团始终位于暖气团之下,锋面始终倒向冷气团一侧,降水区域总是位于锋面的冷气团的一侧,图中在CD前方会形成宽阔的暖锋云系和相伴随的连续性降水天气,在AB后方会形成狭窄的冷锋云系和降水天气。气旋中部(冷锋雨区与暖锋雨区之间)则是单一暖气团控制下的晴好天气。

发展

锋面气旋也有它的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对锋面气旋常有两种认识:一种认为是有锋面(准静止锋活冷锋)发生扰动,逐渐形成低压中心,演变而成锋面气旋,可以简单理解成现有锋面,再形成气旋;另一种认为是地面低压先形成,进而产生锋面,发展成为锋面气旋。两种锋面气旋在起始发展条件上虽然有一定的区别,但是在形成以后,发展过程却十分相似。

判断

遵守螺旋定则,南半球用左手,北半球用右手。大拇指的指向是气旋中心空气的上下,四指的指向是该天气系统的旋转方向。

形成活动

形成机制

  • 温带气旋

温带气旋最常见的是锋面气旋,挪威学者提出的锋面波动学说认为,准静止锋或缓慢移动的冷锋,锋面上产生波动,在适宜的环流条件下,波动加深,逐步发展而形成锋面气旋。其从生成到消亡,大致经过以下四个阶段(以下四个阶段均以北半球气旋作为对象进行阐述):

(1)初生阶段。气旋发生前在地面上有一锋面。锋面北面冷,吹偏北风;锋面南面暖,吹偏南风。开始出现波动时,冷空气向南侵袭,暖空气向北扩展,使锋面演变为东段呈暖锋,西段呈冷锋,并出现相应的锋面降水。这时在地面图上出现低压中心,可绘出第一根闭合等高线。

(2)发展阶段(成熟阶段)。锋面波动振幅加大,冷、暖锋进一步发展,锋面降水进一步增强,雨区扩大。地面上出现闭合等压线增多,气旋不断加深,暖区逐渐变浅。

(3)锢囚阶段。锋面气旋进一步发展,由于冷锋移动较快,暖区逐渐缩小,气旋式环流更加明显,地面闭合等压线增多。当冷锋遇上暖锋后,合并成锢囚锋,中心气压更低,暖空气逐渐被抬升至高空,降水强度和范围增大。

(4)消亡阶段。经过气旋的锢囚阶段后,冷空气从两边包围暖空气,迫使暖空气上升,这时地面呈冷性涡旋。由于地面的摩擦和辐合作用,气旋从地面开始填塞、消亡。

  • 热带气旋

关于热带气旋的形成机制,气象学家对台风的形成提出了各种必要的条件,其中比较公认的基本条件有:

(1)低空原先要有一个热带扰动,造成辐合流场,以提供发展热带气旋的初胚。

(2)要有广阔高温的洋面(海水温度在27℃以上),以蒸发大量水汽到空中凝结,提供形成台风的巨大潜热能和造成大气层结不稳定。

(3)要有一定的地转偏向力,以使扰动气流逐渐变为气旋性旋转的水平涡旋,并使气旋性环流加强。

(4)基本气流的风速垂直切变要小,以使潜热积聚在同一铅直气柱中,而不被扩散出去,达到形成和维持暖心结构和加强对流运动。

另外,对流层中相对湿度大禾高层为辐散流场也是热带气旋发生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热带气旋生成和活动有一定的地区性和季节性。

活动范围

  • 温带气旋

温带气旋(锋面气旋)从发生到消亡,整个过程经历的时间一般为两天左右,短的仅有1天,长的达4~5天。但不一定每个气旋都经历锋面波动学说的四个阶段,有的气旋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就消亡了;有的气旋已趋于消亡阶段,但因其后部有新的冷空气侵入或气旋从冷的大陆移入暖的洋面上时,又重新发展起来。例如,中国江淮流域出现的气旋,大多以气旋波的形式出现,移到海上再发展。

  • 热带气旋

热带气旋源地是指其初始扰动发生的地区。能发展成台风的热带扰动都发生在辽阔的热带、副热带海洋上。其中65%以上发生在纬度10°-20°之间,13%在20°以上的向极一侧,22%在10°以内的赤道一侧。而5°以内的赤道附近极少有台风发生。就全球来说,平均每年发生80个台风(包括热带风暴),北半球占73%,南半球占27%。

在北半球,一年四季都有台风(包括热带风暴)活动,最多出现在夏秋季节,尤以8月和9月最集中。在南半球,绝大多数台风发生在1-3月,尤以1月最多。

气旋族

在发展完善的锋面气旋的极锋上,当受到扰动时,会产生新的气旋波,它将继续按锋面气旋生命史发展。同样,在新产生的气旋的冷锋上,又可产生气旋波。这样,在一条极锋上出现的气旋波往往可达三四个之多,它们形成一串气旋,即称气旋族。

气旋族的东南方为副热带高压,其西北方为极地冷高压,整个气旋族位于高空长波槽的前部,并受长波气流的引导,由西南向东北方向传播。环绕整个半球的高空西风带上,一般有4~5个长波,对应于地面也有4~5个气旋族。

热低压

对流层下部的暖性气旋。按静力学关系(见大气运动的平衡状态)气压随高度而减小,但暖性气旋中心的气压递减率远远比四周大气的小,因此热低压随高度迅速减弱,热低压的上空,即对流层中部已为暖高压所取代,所以热低压是较浅薄的天气系统。

热低压主要于夏季发生在大陆上,是由于日照强烈,使对流层下部空气变暖而形成的,所以热低压具有地方性的特点。夏季在印度北部对流层下部的南亚低压以及在土耳其和中国西部经常出现的准定常热低压。

切断低压

对流层中部和上部的冷性气旋。

按静力学关系,冷性气旋中心气压随高度减小的程度,远比四周为大,所以冷性气旋随高度而加强,是比较深厚的系统。它是在对流层中上部低压槽南端的冷空气堆急速南下的过程中,被两侧暖空气从北面的冷区主体中切断而形成的冷低压,有时简称冷涡。

在发展完善的冷低压区,锋区和急流都环绕着低压中心,呈闭合形式。低压的低层一般为冷高压,当低压发展得很强时,低层也可出现气旋。切断低压区盛行上升气流,最强上升运动在其东部,一般东部多雨,西部晴好。切断低压比较稳定,可持续几天,有时甚至可维持十几天,在此期间有向西南方缓慢移动的趋向。

一旦低压区出现较强下沉运动,或因和四周暖空气混合,失去了冷堆结构,就迅速消失。切断低压具有地区性和季节性的特点,多出现于美洲和欧洲地区,春秋较多,这些都同该时该地的暖空气较为活跃有关。

中国典型的切断低压比较少见,唯在东北地区,夏季常见一种冷涡,很类似于切断低压。这种冷涡虽然环流弱,范围小,但常产生暴雨天气。

大气中的冷、暖空气被切断的过程往往相互进行,冷空气可以为暖空气切断,暖空气也可为冷空气切断。在切断低压的东北部和西北部,常有被切断出来的闭合暖高压,这就是阻塞高压。切断低压均稳定少动,对上游东移的天气系统起着阻塞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