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理工大学(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位于淮南市,是安徽省和应急管理部共建高校,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安徽省高峰学科建设计划特别支持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支持高校,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备军官培养选拔基地、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学校创建于1945年,时名安徽省立蚌埠高级工业职业学校,1947年,迁址淮南,先后更名为安徽省立工业专科学校、淮南煤矿工业专科学校。1955年,学校升格为合肥矿业学院,1958年,更名为合肥工业大学,1971年,采矿和煤田地质学科专业整建制回迁淮南,与淮南煤矿学校合并组建淮南煤炭学院。1981年,学校更名为淮南矿业学院。1993年,华东煤炭医学专科学校并入。1997年,学校更名为淮南工业学院。1998年,学校由煤炭工业部划转安徽省人民政府管理。2000年,淮南化学工程学校并入。2002年,学校更名为安徽理工大学。

截至2022年10月,学校有淮南、合肥两个校区,其中淮南校区占地约3200亩,合肥校区占地340亩,建筑面积逾76万平方米;拥有教职工4300余人(含直属附属医院),具有高级职称人员970余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级人才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44人,省部级人才80余人,400余名高水平专家,其中双聘院士28名、学者担任学校兼职教授;全日制在校本科生31000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5800余人,拥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0个,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专业9个、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4个,国家级一流课程、精品课程等课程4门,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5个;学校设有研究生院、19个学院(部)和一个直属附属医院。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3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1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1个,本科专业87个。学校两次被评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连续两次被评为“安徽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连续七年被评为“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18]

中文名

安徽理工大学

校庆日

5月18日

创立时间

1945年

机构类型

理工科、安徽省和应急管理部共建高校

主管部门

安徽省

专职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

本科专业

87个

硕士点

一级学科硕士点2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1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1个

博士点

一级学科博士点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34个

博士后点

科研流动站6个

院系设置

研究生院、19个学院(部)和一个直属附属医院

校训

团结、奋进、博学、奉献

校歌

大学无疆

外文名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地址

安徽省淮南市泰丰大街168号(主校区)

院校代码

10361

奖项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占地面积

3200亩

国家重点学科

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0个,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专业9个、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4个,国家级一流课程、精品课程等课程4门

办学性质

公立

现任领导

郭永存(党委书记)、袁亮(校长、党委副书记)

教职工

4300余人

机构属性

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安徽省高峰学科建设计划特别支持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支持高校、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备军官培养选拔基地、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前身

安徽省立蚌埠高级工业职业学校

所属地区

安徽省淮南市

简称

AUST

学生人数

31000余人

历史沿革

办学溯源

安徽省立工业专科学校

历史沿革

1945年,安徽省立蚌埠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创建。

1947年,迁址淮南,更名为安徽省立工业专科学校。

1949年,安徽省立工业专科学校更名为淮南煤矿工业专科学校。

淮南煤矿工业专科学校

1950年1月,学校改名为淮南工业专门学校,归华东军政委员会工业部领导。学校在原有土木、机械、电机三科的基础上增设了采矿科;10月学校改名为淮南工业专科学校;11月学校改名为淮南煤业专科学校。

1951年4月17日,学校改名为淮南煤矿工业专科学校,6月18日启用新印。[19]

合肥矿业学院

1955年,学校升格为合肥矿业学院。5月14日,合肥矿业学院在淮南洞山正式挂牌。暑假后,各专业全部招收4年制本科新生,停招专科学生。

1958年,合肥矿业学院更名为合肥工业大学。

1956年6月,西北工学院矿区开采专业学生65人、教师9人及专业设备一并调整到合肥矿业学院。

1960年,合肥工业大学被中共中央批准为全国重点大学。

1971年,采矿和煤田地质学科专业整建制回迁淮南,与淮南煤矿学校合并组建淮南煤炭学院。

1978年,开始招收研究生。

1981年,学校更名为淮南矿业学院。同年,成为国务院批准的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

正门

1993年,华东煤炭医学专科学校并入学校。

淮南工业学院

1997年,学校更名为淮南工业学院。

1998年,学校由煤炭工业部划转安徽省人民政府管理。

2000年,淮南化学工程学校并入学校。

2002年。被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

安徽理工大学

2002年,学校更名为安徽理工大学。

2006年,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优秀等次。同年,淮南东方医院集团肿瘤医院成为安徽理工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2011年9月,安徽理工大学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同年,上海市奉贤区中心医院成为安徽理工大学附属奉贤医院和安徽理工大学奉贤临床医学院。

2012年5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2013年,安徽理工大学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

2014年6月,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复函安徽省人民政府,就安徽省人民政府致函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商请共建安徽理工大学达成一致意见,双方一致同意省部共建安徽理工大学。

安徽理工大学

2018年1月22日,学校入选教育部公布的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1月15日,科技部、安徽人民政府联合下发通知,正式批准安徽理工大学建设省部共建深部煤矿采动响应与灾害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9年4月,安徽理工大学与淮南市人民政府签署了共建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协议。5月,学校与芜湖市政府签署合作协议,推动双方共同构建政产学研用合作创新体系,市校双方共建一所芜湖市属医院。9月,安徽理工大学与山西省晋城市人民政府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署暨安徽理工大学晋城能源革命工程技术研究院成立仪式举行。

2020年4月,安徽理工大学与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决定增设芜湖市一院为安理工的附属医院;4月24日,学校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共建安徽理工大学高等研究院(合肥)协议、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6月,安徽理工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在合肥举行。10月22日,安徽理工大学高等研究院(合肥)正式签约落户庐阳,在合肥庐阳揭牌成立。12月26日,加入长三角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联盟。

2021年4月,安徽理工大学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签署合作协议共建安徽理工大学高等研究院(合肥)。9月,学校与中铁上海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12月16日,安徽理工大学科技园在山南新区双创中心A座北广场举行开园仪式。

2022年4月,学校的能源研究院联合研制的国内首创8.3MW纯氨燃烧器在300MW火电机组点火成功,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新增为安徽省卫健委直属三甲医院。6月,学校的深部煤矿采动响应与灾害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青年科研团队获评2022年“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群体”称号;同月14日,学校举行煤矿智能化科教融合交流座谈会,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和省内四大煤矿集团在会上强调将推动成立安徽省智能矿山联盟,共建“安徽理工大学-华为智能矿山研发中心”。

2022年,安徽省汽车工业学校并入。[20]

办学条件

院系概况

截至2022年11月,学校设有研究生院和19个学院(部),开办87个本科专业。[20]

学院(部)专业名称
地球与环境学院地质工程、环境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资源勘查工程
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
矿业工程学院采矿工程(卓越计划)、交通工程、智能采矿工程
土木建筑学院土木工程、建筑学(五年)、工程管理、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风景园林、工程造价、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智能建造
机械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工业设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车辆工程、机械电子工程
展开表格

附属医院

安徽理工大学

截至2020年4月,安徽理工大学有附属医院5所。

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

安徽理工大学附属芜湖医院(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

安徽理工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淮南东方医院集团肿瘤医院)

安徽理工大学附属眼科医院(淮南华厦眼科医院)

安徽理工大学附属奉贤医院(上海市奉贤区中心医院)

师资队伍

截至2020年1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拥有一支专兼职结合、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全校教职工4300余人(含直属附属医院),具有高级职称人员970余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级人才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44人,省部级人才80余人,400余名高水平专家、学者担任学校兼职教授,其中双聘院士28名。拥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115”产业创新团队4个、安徽省高校领军人才团队8个。

中国工程院院士(专职):袁亮

中国工程院院士(双聘):汪旭光、彭苏萍、洪伯潜

中国工程院院士(特聘):顾金才、赵文智、蔡美峰、顾大钊、王运敏、李宁、彭寿、范维澄、康红普、冯夏庭、方家熊、陈鲸、罗安、周守为、刘文清、段宁、王双明、谢克昌、陈湘生、任辉启、王国法、邓建军

海外院士:刘富友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孟祥瑞、杨科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徐颖、李栋伟、黄友锐、王磊、殷志祥、赵光明

安徽省高校领军人才重大项目团队:智能矿山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煤地球化学

安徽省高校领军人才重点项目团队:城市地下工程理论与技术、能源洁净转化催化材料

国家级教学名师:程桦

省级教学名师:昝连生、刘泽功、宫能平、颜事龙、徐国财、周孟然、殷志祥、马芹永、何杰、李敬兆、涂敏、张东速、刘银、高良敏、徐颖、梅仁彪、方贤文、张平松、荀守奎

省级教坛新秀:林雨、刘健、石建军、葛斌、孙侠、刘琳琳、徐辉、杨科、陈珍萍、胡兴文、杨忠连、于水娟、丁国新、白雪、李永梅、吴静、赵佰亭、詹倩、杨超宇、丁永红、朱俊奇、张双双、范廷玉

教学团队

教学团队级别教学团队名称
国家级教学团队安全工程专业教学团队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安全科学与工程教师团队
省级教学团队采矿工程专业教学团队
计算机网络教学团队
展开表格

以上数据为不完全统计,详情请查看资料[21]

学科体系

截至2022年11月学校官网显示,拥有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1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87个本科专业。拥有1个安徽省I类高峰学科,5个III类高峰学科。在第四轮全国学科评估中,7个学科榜上有名。形成了以工科为主体,以安全、先进制造、地矿、爆破等学科为特色,工、理、医、管、文、经、法、艺协调发展的办学体系。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环境科学与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机械工程

学术学位一级学科博士点

学科代码一级学科名称门类授权时间
802机械工程工学2018年3月
814土木工程工学2011年3月
818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工学2018年3月
819矿业工程工学2011年3月
展开表格

学术学位二级学科博士点

代码学科名称所属一级学科所属门类授权时间
080201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工程工学2018年3月
080202机械电子工程机械工程工学2018年3月
080203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工程工学2018年3月
080204车辆工程机械工程工学2018年3月
展开表格

学术学位一级学科硕士点

学科代码一级学科名称门类授权时间
0305马克思主义理论2021年7月
0701数学理学2018年3月
0801力学工学2018年3月
0802机械工程工学2006年1月
展开表格

学术学位二级学科硕士点

学科代码学科名称所属一级学科门类授权时间
070101基础数学数学理学2018年3月
070102计算数学理学2018年3月
07010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理学2018年3月
070104应用数学理学2006年1月
展开表格

省级重点学科名单

学科代码学科名称所属一级学科类别
0819矿业工程(一级学科)安徽省重中之重学科安徽省级学科建设重大项目A类
0837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安徽省级学科建设重大项目
080804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气工程B类
081401岩土工程土木工程B类
展开表格

安徽省高峰学科

序号学科代码学科名称所在学院
10837安全科学与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
20819矿业工程矿业工程学院
30830环境科学与工程地球与环境学院
40814土木工程土木建筑学院
展开表格

以上数据为不完全统计,详情请查看资料[22]

人才培养

质量工程

截至2022年11月学校官网显示,拥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0个,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专业9个、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4个,国家级一流课程、精品课程等课程4门,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5个。2016年获批安徽省第一批省级创业学院。

2018年3月,《新工科背景下机械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项目入选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国际工程教育认证专业:安全工程、采矿工程、土木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矿物加工工程、测绘工程

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采矿工程、安全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矿物加工工程

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土木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矿物加工工程、地质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临床医学、通信工程、弹药工程与爆炸技术、环境工程、卓越管理人才、化学工程与工艺、自动化、测绘工程、工程力学

国家级特色专业:安全工程、土木工程、弹药工程与爆炸技术、采矿工程、地质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

省级特色专业:复合材料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预防医学、工程力学、物联网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安全工程、采矿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建筑学

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工程力学、地质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信息安全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机械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电工电子省级开放实训基地、临床护理省级技能实训中心、化学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环境科学与工程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电气工程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

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机械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计算机综合应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井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采矿类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省级卓越工程师计划、地军两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国家级精品课程:通风安全学

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走近创造学

国家级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走近创造学

省级精品课程:通风安全学、爆破工程、电磁波与电磁场、公共关系学、汇编语言、流体力学、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防治、火工品设计原理、材料力学、计算机网络、起爆器材、临床免疫学与免疫检验、高分子化学、土力学、电路理论、土质学与土力学、模拟电子技术、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医学免疫学、翻译理论与实践、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理论力学、地质学基础、有机化学、高等数学、工科化学

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计算机基础、环境影响评价理论与方法、电力电子技术、环境化学、混凝土结构设计与发展

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人体寄生虫学、工程训练、矿山岩石力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艺学、自动控制原理

省级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桥梁施工与组织管理、大学英语写作选讲、消防工程学、化工原理、计算机网络

教学成果

省级教学成果奖
项目名称获奖等级获奖年份
高等学校课程考试质量评估的研究与实践一等奖2010年
改革和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创新型弹药工程与爆炸技术专业人才一等奖2010年
理工科院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模式研究二等奖2010年
以工为主型多科性大学研究生创新教育改革二等奖2010年
展开表格

科学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2年5月,学校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部(省)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院士工作站等省部级以上研究创新平台40个。

2019年2月18日,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获批中国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建设。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煤炭安全精准开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深部煤矿采动响应与灾害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

安徽理工大学

国家工程实验室(共建):煤矿深井建设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省级重点实验室:现代矿业工程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煤矿安全高效开采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矿山建设工程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煤与瓦斯共采实验室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矿山地下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煤炭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矿山安全高效开采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安徽矿山机电装备协同创新中心

省级院士工作站:安徽理工大学安徽省院士工作站(彭苏萍院士工作站)

校级科研平台:矿压研究所、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土测绘与空间信息研究所、工程勘察检测中心、冻土研究所、制冷技术应用研究所、土木工程计算中心、提升运输机械研究所、爆破技术与器材研究所、岩土锚固与注浆技术研究室、高压水射流研究所、矿物加工利用研究所、矿井瓦斯综合治理及利用研究所、辐射技术研究所、机械制造及数控技术研究所、工业矿渣综合利用研究所、机电应用技术研究所、计算机应用研究所、应用力学研究所、化学工程研究所、道路工程研究所、环境化工研究所、混凝土材料研究所、矿山机械研究所、新材料新工艺研究所、导航定位技术应用研究所、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煤炭经济研究所、感染性疾病研究所、生殖医学研究所、救扶医学研究所、消化病研究所、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研究所、煤田矿井地质研究所、地下工程结构研究所、特殊开采研究所、煤矿电气自动化研究所、灰化学研究所、能源经济研究所、矿山工程力学与支护技术研究所、眼科研究所、司法鉴定所、干细胞研究中心、楚淮文化研究所、建筑结构研究所

科研成就

“十一五”期间,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97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17项,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3项,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57项。

“十二五”至2017年7月,学校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800余项,其中“973”、“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级项目200余项,科研到校经费超5亿元;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获教育部、安徽省及国家行业协会等科技成果奖励16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400余件。

部分科研成果获奖

项目名称获奖类别获奖年份
我国东部煤矿深井巷道松软围岩失稳安全控制关键技术与应用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11
低透气性煤层群无煤柱煤与瓦斯共采关键技术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9
复杂条件下破碎围岩巷道深浅支撑层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4
煤炭企业ERP理论及应用技术研究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0
展开表格

部分科研项目

项目来源项目名称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低透气性煤层群无煤柱快速留巷Y型通风煤气共采研究——沿空留巷上覆岩层活动规律研究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岩巷机械化安全高效快速掘进技术研究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揭煤快速消突技术研究-井巷揭煤深孔松动爆破增透技术研究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顶底板穿层钻孔预抽瓦斯防突成套技术研究
展开表格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21年末,安徽理工大学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总量为190.27万册;电子期刊103.84万册,电子图书217.28万册,学位论文1098.9万份,音视频资料10.8万小时,自建特色数据库4种。[23]图书馆拥有安徽高校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煤炭高校数字图书馆联盟文献检索平台、EDS学术资源发现系统、CNKI本地镜像、万方数据本地镜像、万方学术视频镜像、中国国家标准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馆、读秀学术搜索、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超星名师讲坛、方略学科导航系统、Apabi高校教参书资源库、机械工业出版社实训教学专题视频库、煤炭数字图书馆/安全生产数字图书馆、矿业工程数字图书馆、国泰安数据库、国研网数据库、ADKS网上报告厅、安徽理工大学博/硕士学位论文、e线图情、安徽省文化数字资源共享工程、就业培训数据库、汉斯出版社开源中文期刊、“书香江淮”电子图书、博看电子期刊阅览室、“碧虚网”企业内刊数据库、银符在线考试模拟题库、FiF外语学习资源库、时夕乐考网、新东方多媒体学习库、物竞化学品数据库、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田田网、国家科技报告服务系统等中文数字资源;[23]拥有安徽高校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煤炭高校数字图书馆联盟文献检索平台、EDS学术资源发现系统、Web of Science(SCIE,2007-Present)、EI工程索引、Elsevier ScienceDirect电子期刊(2007-)、Wiley电子期刊、IEEE/IET电子图书馆(IEL)、ACS(美国化学会)电子期刊、RSC(英国皇家化学会)电子期刊、ASME(美国机械工程学会)电子期刊(2000-)、ASCE(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电子期刊、IOP(英国皇家物理学会)电子期刊、PQDT学位论文全文库(2012-)电子期刊、EBSCO数据库、Springer-Link电子期刊、MetaPress电子期刊、WSN(世界科学出版社)电子期刊、Emerald电子期刊、优阅数字图书馆、netLibrary电子书、NSTL外文期刊及数据库、NSTL外文回溯期刊全文数据库、Socolar开放获取资源平台、INTECH STM开放获取资源、美国科研出版社OA电子期刊、开放存取资源图书馆、上海世图国外科技期刊、STN国际联机检索系统等外文数字资源。

学术期刊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双月刊)创刊于1981年,是由安徽省教育厅主管,安徽理工大学主办的以刊登理、工、医学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为主的自然科学类期刊。主要栏目有地质工程、环境工程、测绘工程、采矿工程、安全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土木工程、建筑学、机械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矿物加工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弹药工程与爆炸技术、制药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基础科学、医学等。被中国《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俄罗斯《文摘杂志》、美国《化学文摘(网络版)》、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美国《ProQuest数据库》等收录,被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馆藏。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双月刊)创刊于1999年,是由安徽理工大学主办、安徽省教育厅主管的综合性科技期刊。被《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信息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文电子期刊服务数据库》(CEPS)、《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龙源期刊网、《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等收录。

《矿业科学技术》

《矿业科学技术》是安徽理工大学创办的第一份矿业工程技术方面的具学术性、技术性、应用性的综合科技类出版物。主要刊载煤田地质与勘探、资源与环境工程、测绘工程、土木工程、矿井建设与工民建、资源管理与开发工程、采矿工程、矿山通风与安全、矿山机械工艺与设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电气自动化、选煤与煤质管理、材料科学、爆破器材与技术、煤化工及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论文。被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馆藏,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收录期刊。

合作交流

据2019年12月24日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加强校政、校地、校企、校校等单位合作,先后与萍乡市人民政府、黄山市人民政府、铜陵市人民政府、芜湖市人民政府、晋城市人民政府、鄂尔多斯伊金霍洛旗,铜陵有色金属控股有限公司、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国矿业大学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先后成立了环境友好材料与职业健康研究院(芜湖)、能源革命工程技术研究院(晋城)、国家重点实验室先进制造技术中心(合肥分中心);积极融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参与安徽省能源研究院组建,负责煤炭高效清洁利用方向研究工作。

学校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活动,先后与国内近80余家大型企业、科研院所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并与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波兰、日本、俄罗斯、乌克兰、新加坡、韩国等国家(地区)的60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国际合作关系,派遣人员到国外高校讲学、访问、攻读学位、开展科技合作,互派留学生,有“一带一路”沿线14个国家的留学生在校学习。常年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和进行学术交流。

获得荣誉

2021年1月17日,安徽理工大学团委被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授予“全国红十字模范单位”称号。

2021年10月28日,学校深部煤矿采动响应与灾害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表彰。

2021年12月,安徽理工大学获批“安徽省引才引智示范基地”。

2022年1月,安徽理工大学获评2021年度全国品牌影响力本科高校。

2022年2月7日,安徽理工大学入选2021年安徽省发明专利百强排行榜。

2022年5月,安徽理工大学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被命名为安徽省“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25]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校徽

校徽确定时间为2002年。

MinerPick(矿工用的镐)既反映了安徽理工大学的历史沿革、发展脉络和特色学科,又象征着安徽理工大学全校师生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勤恳务实、刻苦奋进的开拓精神。安徽理工大学已从相对单一的矿业学院逐步发展成工、理、医、管、文、经、法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学校面貌和学科结构也已有了很大的变化,所形成的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精神应该是一脉相传,生生不息。

Key(钥匙)既寓意打开智慧大门和知识宝库的工具,也代指学习思考的方法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淮南煤炭学院发展为安徽理工大学,相信不仅仅是学科建设的发展和名称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教学科研理念的更新和变化。在安徽理工大学“以人为本”办学理念指导下,教学科研工作将更注重和提倡学习思考的方法论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锻炼形成,致力于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专门人才。

校徽颜色为蓝色,蓝色既是科技的象征,也是理性的色彩,视觉鲜明,国际化特征明确,同时也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并且具有很好的空间感和扩张性。色彩严谨、庄重,能充分地表现出安徽理工大学规范、求实的治学态度。此蓝色技术感较强,整体表现为理性、冷静和凝炼。

校旗

学校校旗分为蓝旗和红旗2种,蓝旗为主旗,红旗为副旗。旗帜长宽比例为3:2,中央均印有学校校徽与学校中英文名称。主副旗同时使用时,主旗在左,副旗在右。

精神文化

校训

团结、奋进、博学、奉献

校训确定时间为1998年。

“八字”校训体现了为人与为学的统一、做人与做事的统一、追求真理与服务社会的统一,反映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治校精神,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又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团结”即集中力量实现共同理想或完成共同任务而联合或结合。团结是生产力,团结是凝聚力,学校应该是和谐统一的有机体。它强调以人为本,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共建和谐校园。它要求学习和工作中发扬团队精神,为了共同的理想和目标而精诚合作、和衷共济。

“奋进”即奋勇前进。《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它体现了强烈的进取精神和顽强的拼搏精神。它要求师生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志存高远、追求卓越,奋发图强,自强不息,不断促进个人、学校和社会的发展。

“博学”即学问广博精深。《礼记·中庸》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它强调学须在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上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博采众长,求真务实、不断创新。它既意味着为学要广泛猎取,还意味着博大与宽容。它要求师生博览群书,博学多闻,厚积薄发,以“博学”为为学之道;它要求师生视野超前,胸襟开阔,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以“博大”为为人之道。

“奉献”即恭敬地交付、给予。它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热忱的爱国情感。它要求师生常怀感恩之情,立志为祖国、为人民贡献知识和才学,奉献青春和热血,在奉献社会的过程中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校园精神

志存高远、追求卓越、求真务实

校歌

《大学无疆》

陆志坚词,孟文豪曲

淮水泱泱,淮山苍苍,北挽黄河,南携长江;

求真务实,追求卓越,志存高远,天道路长。

安徽理工大学我的骄傲,济世伟业,大学无疆。

天地为师,乾坤朗朗,我是芬芳,你是翅膀;

团结奋进,博学奉献,艰苦创业,成就文章。

安徽理工大学我的骄傲,济世伟业,大学无疆。

校园环境

2807次播放01:31航拍淮南:安徽理工大学本部虽然人去楼空,但是革命情谊依旧271次播放02:42最美大学之安徽理工大学,熟悉的景熟悉的物,熟悉的人已各奔东西

校园活动

截至2017年8月大学生社团联合会官网显示,学校共有校级学生社团66个,分为理论学习型、学术科技型、拓展实践型、文化艺术型、公益服务型、体育竞技型六大类。每届参加社团的学生人数都在4000人次以上,占同届全校总人数80%左右。大学生社团联合会每年会组织社团巡礼活动,各社团组织了商标设计比赛、爱心支教、魔术表演、“古韵杯”汉字英雄、声优配音、公益晚会、辩论赛、植树节活动、爱心献血以及各项节目活动。

学校社联以及旗下社团先后多次获得:“安徽省社团文化节优秀组织奖”、“全国十佳文学社团”、“安徽省优秀社团标本”、“安徽省优秀学生社团”、“博爱之星”、“抗震救灾先进集体”等诸多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