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家书》是香港电台一个时事节目,由香港学者、议员、官员及社会各界人士以书信形式向全香港市民发表意见,分析社会现象或表达个人感受。香港特区行政长官及多位司长亦会透过《香港家书》发表意见。它是由香港电台公共事务组制作,香港时间逢星期六早上9时至9时20分在香港电台第一台播出。

来源

香港电台

播出时间

每周星期六早上9时~9时20分

简介

《香港家书》在香港政权移交前名为《给香港的信》,香港政权移交后改名为《香港家书》;香港电台第三台(英文台)的节目《给香港的信》(英语:Letter To Hong Kong)则名称不变,一直维持播放。

2010年8月28日,他们请香港特首曾荫权,发表《香港家书》,特首就讲在菲律宾人质劫持事件中遇难的港人再次表示沉痛悼。

嘉宾

曾荫权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2010年8月28日在香港电台发表《香港家书》,对在菲律宾人质劫持事件中遇难的港人再次表示沉痛悼念。他表示,特区政府将加紧落实支援工作,并已致信菲律宾总统要求全面调查此事。

过去几天,对香港来说,是充满了震惊、哀伤、愤怒和不解;但同时亦充满了爱心、关怀、互助和无私奉献的人性光辉。

星期一在马尼拉发生的枪手胁持人质事件,导致八名港人死亡,七人受伤。很多市民透过电视直播目睹事发经过,都忍不住流泪,甚至彻夜难眠。

我和出事的家庭一样,有机会的话,都希望可以趁着假期外游,和家人共度欢乐时光。但想不到一个冷血、自私的枪手,一次失败的营救行动,令我们失去了八条宝贵生命,造成了几个家庭难以弥补的创伤。一夜之间,太太失去丈夫,子女失去父母,白头人送黑头人……。我们原本和这些家庭素不相识,但今日却好像亲人一样。他们的哀痛,我们感同身受;他们的泪水,刺痛我们每一个人的心。

我会担心,失去丈夫和女儿的梁太,失去儿子的谢生谢太,失去父亲的傅氏一家,怎样才可以抚平那么大的创伤呢?

我亦会挂念,绰瑶和政逸失去双亲,日后漫长的成长路如何走下去呢?

其他生还者的心理创伤,甚么时候才会平复呢?

突然而来的横祸,令原来幸福正常的生活,温馨密切的亲情和人际关系,一下子成为过去,实在叫人难以承受。

《圣经》记载了一件事。耶稣的朋友拉匝禄因病过身。耶稣来到,看到拉匝禄的朋友为他哭泣,自己亦难过得哭起来。即使是天主的儿子,面对人间的生离死别,亦难免百感交集,悲从中来。

面对今次惨剧,我们可以做什么呢?

我想起《圣经》提到,我们应该“与哭泣的一同哭泣”,意思是与哀伤的人同行,陪伴他们走过一段艰难的日子,尽力帮助和支持他们。

保安局黎栋国副局长日前到马尼拉安排死伤者返港,连日奔波劳碌。令我最难忘的一个片段,就是他亲身探望梁太,搭着她的肩膀,安慰她,和她一齐难过,亲身送上的关怀和慰问。

我相信苦难可以将人连系在一起。透过感受别人的苦难,同声哀哭,互相扶持,可以稍稍缓和他们的痛苦,给他们一些盼望。正因如此,我们设立网上平台和18区吊唁点,又在前日进行全港默哀,让市民可以连结在一起,表达哀痛,遥寄思念。我见到市民当日在街上,在车上,甚至在餐厅酒楼,默默悼念。这些温情暖意,我相信家属和伤者是感受到的。

在这里,我呼吁各位特别关心仍然昏迷未醒的梁颂学Jason的情况。他是梁太唯一生还的孩子,我衷心祝愿他早日康复。

这次事件亦再次提醒我们生命无常。我们实在应该好好关心家人、朋友,珍惜眼前人。

沉痛悼念死难者之余,政府各方面的支援工作仍会加紧落实。我们会密切跟进家属和伤者在生活及心理上的各种需要,尽力给予帮助。

另一方面,我们会继续与菲律宾政府跟进调查进展。我已经去信阿奎诺总统,要求马尼拉政府全面、专业地进行调查。调查报告至少要交代几个重要问题,包括事件发生经过,当局与枪手谈判的详细过程,特别是为甚么菲律宾政府未能答应枪手要求,来换取人质安全释放;以及警方的行动详情及背后的考虑;和死伤者致命和受伤的成因。我亦要求,报告必须有足够事实支持。我相信,只有全面和公正的调查,才能让香港市民得悉事实的真相,还死伤者一个公道。

这次惨剧带来了许多哀痛。面对难以理解的冷血和暴力,我们社会要不分种族、不分国籍,互助互爱、彼此支持、团结一致,这样,才是最有力的回应。

2010年8月28日

2007年

2007年6月18日,香港行政长官曾荫权在香港电台发表《香港家书》--"始终有你"的,全文如下:

各位市民:

香港家书

今年香港已经回归祖国十周年。十年不是一段短时间,对香港人来说,如何回顾总结这十年,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体会、不同的答案。今日想和大家分享自己对这十年的感受。

我的感觉相当复杂,可以用"悲喜交集"这四个字来形容。香港这十年来充满挑战,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讲:回归十年,香港走过一条不平凡的道路。香港经历过前所未有的困难,金融危机、禽流感、"沙士",没有一样是有例可援的、有现成即用的解决方法。只靠自己摸索,过程中难免会走冤枉路,甚至跌倒受伤,但我们到底都克服了。我会记得这些危机带来的压力、带来的伤痛、带来的心力交瘁经验。但我也会记得克服这些困难,令香港社会更加成熟的经历。「悲喜交集」的心情就是走过低谷,克服困难,悲伤过后,让我们更加认识自己,

让我们重拾一些本来觉得很老套的价值观:

珍惜身边的朋友、爱护家人、关心社区等等。

我更加会记得"沙士"中的英雄。香港人很少会渴望成为英雄,对任何歌功颂德都带点怀疑态度。香港人向来都只是低调地一心做好自己的工作,但在困难时刻,香港人却又自然会挺身而出。没有慷概激昂的陈词,从不以英雄自居,却充满英雄本色。我们不会忘记谢婉雯医生。她自愿转到"沙士"病房工作,为病人医治,后来不幸感染病毒逝世。她与其它在"沙士"中奋勇抗疫的医护人员,都是香港人的英雄。我希望大家不要忘记过去十年众多挑战为我们带来的经验,更不要忘记为我们牺牲的香港儿女,他们展现了香港人光辉的一面,是需要我们去延续的。

在这条不平凡的道路中,值得我们欢欣喜悦的,是这十年我们探索出"一国两制"的道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两种生活方式、两种货币、两套法律、甚至是两套价值观。当初不少人对这构思抱著半信半疑的态度,但今天只要我们问几个问题:香港与内地的交往是否越来越密切?香港人对国家的认同是否越来越高?香港是否仍然紧守著我们独特的制度、生活方式、核心价值等等?我相信大家的答案都是肯定的。香港人与内地在经济、旅游、以至文化方面,每天都在接触、对话、交流、合作;而不同调查也显示香港人对国家的认同感越来越大。与此同时,我们没有放弃香港的核心价值及生活方式。我们深深明白香港要持续发展,香港人要生活得愉快,香港人要贡献国家,我们就更加要保持香港的独特性。从这种种看来,"一国两制"是成功落实了。当然,任何时间我们都可以做得更加好,但以一个前所未有的构思来说,我们现在所取得的成绩是难能可贵的。

回顾过去,是为了走向未来,我们这十年之旅,是制度的探索,是香港人精神面貌的探索,也是我们价值与理想的探索。

在九七年出生的孩子,与香港度过了喜怒哀乐的十年。他们下一个十年怎样度过,你和我都有份去塑造。我希望未来的香港面貌,不会是上一个十年的简单重复。"不甘平庸,追求卓越"是我对自己、对政府的要求,也是我对大家的期望。我期望在我新一届任期与大家一起建立更开放的政府,建设更民主的政制,推动新经济发展,为香港人缔造更优质的生活,并推动香港的新关怀文化。我希望九七年出生的孩子,到了20岁生日那天,他们会更加以香港为荣。

香港在地图上只是细小得毫不显眼的城市,但我们是一个令人尊敬的城市。在香港,"人"的价值是最宝贵的。无数的个体在努力奋斗,集合迸发出巨大能量,推动香港进步繁荣,发展成为一个生机勃发、包容开放、进步文明的社会。

我相信未来十年,香港可以做得更好,因为香港始终有你。

曾荫权

2007年夏天

林郑月娥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10月21日通过香港电台发表《香港家书》。

林郑月娥在《香港家书》中回顾了本月11日发布的任内首份《施政报告》。对于报告得到社会广泛认同和各界欢迎,林郑月娥代表团队都感到非常欣慰,并表示在未来的日子里会秉持“志不求易、事不避难”的施政风格,并以谦卑的态度继续聆听大家的意见,逐一落实《施政报告》和《施政纲领》内200多项的具体措施,竭力发展香港经济,改善市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