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后氏,为我国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君主的氏称,夏朝王族以国为氏,为夏后氏,简称夏。先秦时代姓、氏含义不同,夏后氏为姒姓。华夏族即汉民族最早的称呼——夏族,也是起源于夏后。先秦《列子·黄帝篇》记载:“庖牺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状,而有大圣之德。”后人常常将他们连在一起说成是人类的始祖。

后字的含义变化:1、早期都是指君主(由司而来,高于司),商代是后和王字换用,《说文解字》说“后者君也”。2、西周时期周王称天子,后字则用于指王妻,太后即老王的妻。3、现代推行简化字,而且日常文化不用“后”字,因此“後”简写为“后”,主要指“後”了。

据《竹书纪年》载,夏代多位君主称呼前冠以“后”字,如“后启”、“后相”、“后羿”、“后少康”、“后芬”、“后荒(芒)”、“后泄”、“后昊”、“后发”、“后桀”,据此推断,此“后”字在夏代当与“君”、“王”同义。“夏后“氏即“夏王”之义。

中文名

夏后氏

拼音

xià hòu shì

释义

我国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君主的氏称

发展

夏、夏侯、欧阳、曾等百余个姓氏

简称

朝代

夏朝

类别

夏后氏为姒姓最大的本源氏族

涵义

“夏后“氏即“夏王” 之义

引申

华夏汉族的来源

起源

大禹

《史记·夏本纪》记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

可见禹之前的世系传承为:黄帝——昌意——颛顼——鲧——禹

《史记·夏本纪》最后又记载:

太史公曰: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鄩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戈氏。

按照以上记载,夏后氏之开基始祖为禹,姒姓,属于以国为氏。史书中把禹作为夏代的第一位君主,故常称为夏禹。《史记》中夏禹之后夏后氏的世系传承为:禹——启——太康(失国,后羿篡位)——仲康——相——少康——予——槐——芒——泄——不降——扃——厪——孔甲——皋——发——履癸(桀)

《竹书纪年》中夏禹之后夏后氏的世系传承为:禹——启——太康(失国,后羿篡位)——少康——予(伯杼)——芬(发)——荒(芒)——泄——不降——扃——胤甲——昊——发(敬,惠)——桀

夏启

燧人氏配华胥氏生伏羲、女娲。

伏羲配女娲,生少典。

少典生二子:长子炎帝、次子黄帝。

黄帝生二子:长子少昊(又名玄嚣)、次子昌意。

少昊生九子:蟜极、重(又名句芒)、该(又名蓐收)、穷奇、般、倍伐、昧祖、穷申、瞽目。

昌意生一子:颛顼,又名乾荒。

颛顼生六子:鲧曾、古蜀王、称、魍魉、穷蝉、梼杌。

鲧曾生鲧祖。鲧祖生鲧父。鲧父生鲧。鲧生禹,即姒文命。禹生姒启。

姒启生五子:姒太康、姒元康、姒伯康、姒仲康、姒武观。仲康生相。相生少康。少康生杼(也作予)。杼生槐。槐生芒。芒生泄。泄生不降、扃。不降生孔甲。孔甲生皋。皋生发。发生桀。扃生廑。

历史

汉朝上承东周,而夏商周三代在传承方面环环相扣,因此从史料继承的角度来说,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夏朝世系是具有其合理性的。西周中期(周孝王、周夷王前后)青铜器“遂公盨”上面铸有铭文98字,铭文记述“禹”是夏王朝的开国之君及大禹躬亲率众治洪水、大禹对民众布施仁政、德政的教诲等。遂公盨铭文中前后6处出现“德”,如要求民众要“齐明中正”,重视对祖先和神灵的祭祀。君主及官吏要有德于民,顾念天下黎民百姓,只有这样,百姓才能“好其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这不仅是“周人尚德”的实证,还表明2900多年前人们就广泛传颂大禹的功绩。在秦人先祖秦公故里(天水市秦岭镇斜坡村),西南有秦公庙山,是秦人祖祠所在地,曾出土秦公簋,铭文曰“丕显朕皇祖受天命,鼎宅禹迹,十又二公....."叔夷镈及钟铭文记述了成汤伐夏及咸有九州,处禹之都”。魏王墓室出土的竹简《竹书纪年》详细、清晰记载了夏朝君主世系。战国竹简《清华简》中如《尚书》散佚篇《厚父》详细记录了夏朝君主后桀亡国之事及夏朝“三后(大禹、夏后启、夏后孔甲)”。《山海经》也详细记载了夏朝的诸多人与事,如大禹、皋陶、大禹之子启、伯益等。

祖先

黄帝

黄帝,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首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中华民族始祖,人文初祖。黄帝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也有人称之为“帝鸿氏”,有土德之瑞,尊称黄帝,尧、舜、禹、皋陶、伯益、汤等均是黄帝的后裔。据大量的历史记载和文物佐证,黄帝统一天下,奠定中华,肇造文明,惜物爱民,被后人尊为中华人文始祖。

昌意,是黄帝和嫘祖的儿子,颛顼的父亲。据《史记》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西陵氏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山海经》记载黄帝后裔分为五系,昌意为最大的一系,其子颛顼是一位贤明且子孙繁盛的帝王。

颛顼,中国上古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姬姓,号高阳氏,黄帝之孙,昌意之子。颛顼生子穷蝉是虞舜的天祖。后来的夏朝王族(姒姓十二支氏族,夏后氏为首)、诸侯国楚国贵族都成了他的子孙。

鲧,姓姒,字熙,帝颛顼之子。鲧是大禹的父亲,有崇部落的首领,曾经治理洪水长达九年,救万民于水火之中,劳苦功高。鲧禹治水是中国最著名的洪水神话。因为鲧禹父子二人率领众人治理洪水为人民谋福利,所以在中国几千年中夏鲧、大禹父子二人一直被世人所敬仰与歌颂。鲧是一位治水英雄,早在夏朝,鲧就被隆重祭祀。如《国语·鲁语上》记载:“有虞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舜。夏后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鲧而宗禹”。《礼记·祭法》“祭法:有虞氏禘黄帝而郊喾,祖颛顼而宗尧;夏后氏亦禘黄帝而郊鲧,祖颛顼而宗禹......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菑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

夏朝君主

绍兴大禹陵

禹,姓姒,夏后氏,名文命,字(高)密。史称大禹、禹神、帝禹、夏禹、禹王,为夏后氏首领、夏朝开国君王,是一位贤圣(道德与才智极高)帝王。大禹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中国版图为九州。后人称他为大禹。禹死后安葬于会稽山上(今浙江绍兴),仍存禹庙、禹陵、禹祠。从夏启开始历代帝王大都来禹陵祭祀他。夏禹是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伟大历史人物。他的重大功绩不仅在于治理洪水,发展国家生产,使人民安居乐业,更重要的是结束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的社会组织形态,创造了“国家”这一新型的社会政治形态。夏禹完成了国家的建立,用阶级代替原始社会,以文明社会代替野蛮社会,推动了中国帝王历史沿革发展。孔子非常敬仰大禹并给予大禹极高的评价:“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也称道大禹说:“禹亲自操蠹耜而九杂天下之川,股无、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荀子·成相篇》云:“禹傅土,平天下,躬亲为民行劳苦。”《尚书·大禹谟》称颂大禹惟精惟一,允执厥中。《鲁颂·宫》说后稷“俾民稼穑”是“缵禹之绪”。《商颂·殷武》称成汤是“设都于禹之迹”。《尚书·吕刑》以禹为夏朝最伟大的“三后”之一。战国时代诸子,不论儒、道、墨、法学派的著述中,都以大禹为“三代”(夏商周)圣王的第一人。《孟子·滕文公》称:“禹抑鸿水而天下平”;《荀子·成相》篇云:“禹有功,抑下鸿,避除水患逐共工”;《庄子》谓禹为大圣;《墨子》则屡称禹为“三代之圣王”;韩非子称禹为圣王。《淮南子》和《史记》等书也多次对大禹赞不绝口,古代对于明王大哲,诵其功德,常于名字上冠以“大”或“神圣”,所以禹也被称为大禹、神禹、帝禹、夏禹、禹王。

启,姓姒,又名夏启,夏后氏,大禹的儿子。大禹驾崩后,启即位为天子,即位后击败有扈氏的反叛,巩固了政权,首次确立了王朝世袭制度。

太康

太康,夏启的儿子,继启为王。他生活荒淫,朝政松弛。在他外出打猎时,有穷氏首领后羿乘机入侵,自己作了君长,史称“太康失国”。

仲康

仲康,太康的弟弟。即位后无力恢复夏的天下,这时后羿被他的亲信寒浞杀死。

姒相

相,仲康的儿子。即位28年后,诸侯国寒国寒浞反叛夏朝并攻打姒相,姒相被寒浞之子浇所杀。

少康

少康,相的遗腹子。少康攻打寒浞并斩尽杀绝寒浞一族,寒浞绝嗣。夏后少康是夏朝很有作为的一位明君,史称“少康中兴”。

杼(宁)

杼,少康的儿子。曾参加父亲领导的恢复夏朝的战争,并立下许多战功。他发明了甲和矛,并大举征伐东夷,取得胜利。

槐(芬)

槐,杼的儿子。槐在位44年,期间先后征服九夷、即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等,夏朝国力强盛,国土广大,威名远扬。

芒,槐的儿子。他在位时,开始了延续数千年的沉祭(即将祭物沉入黄河企求河神的庇护)。

泄,芒的儿子,他在位时,赐封九夷各部诸侯爵位。

不降(降)

不降,泄的儿子。在位59年后,让位与其弟扃。

扃,不降的弟弟。

廑,扃的儿子。

孔甲

孔甲,不降的儿子。孔甲被周武王时期,周王室重典《尚书》之《厚父》篇尊称为夏朝“三后”(大禹、夏后启、夏后孔甲)之一。

皋,孔甲的儿子。

发,皋的儿子。

桀,一名癸、履癸,发的儿子。因为夏王桀内政不修、酗酒(古代青铜器含重金属,常饮酒会引起重金属中毒)、军事实力不如商汤,又时逢夏都斟鄩(今洛阳二里头遗址)地区连年大旱,终至公元前16世纪,在今洛阳二里头遗址发生商汤伐夏后癸、商代夏的改朝换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