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全唐诗

作品体裁

五言律诗

作品类型

壮志难酬

作品类型

忧国忧民

主题

抒怀

主题

感伤

主题

失望

写景

写云

写景

登高

写景

夕阳

四季

秋天

动物

大雁

植物

作品赏析

此诗中表达作者虽然壮志未遂,但并不甘心放弃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多么想重返长安,干一番事业。然而,希望是渺茫的。他望着那“苍苍几万里”的祖国大地,联想起在唐玄宗统治集团的黑暗统治下,一场深刻的社会危机正在到来,他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深深忧虑。因此,诗人发出了“极目使人愁”的感叹。

首联“去国登兹楼,怀归伤暮秋”写诗人通过交代事件发生的背景和情感,用铺叙手法描绘一幅离开长安登新平城楼、时值暮秋想念长安的伤感景致,以“怀”“归”“伤”“暮秋”等诗词烘托气氛,能起到点明题旨、升华主题的作用。

颔联“天长落日远,水净寒波流。秦云起岭树,胡雁飞沙洲””写诗人登新平城楼时所见所闻的叙述,借有巨大气势的事物和表现大起大落的动词,如“天”“日”“水”“云”“落”“寒”“流”“起“飞”等,觥筹交错中,使得诗意具有飞扬跋扈又不失唯美伤感的气势。

颈联“秦云起岭树,胡雁飞沙洲。”而“落日”“寒流”“秦云”“胡雁”则勾画出一副凄凉的暮秋景色,这正是诗人怀归忧国,但又无可奈何的渺茫心情的反映。

尾联“苍苍几万里,目极令人愁”写诗人登新平城楼眺望中所见后的感受,借景抒情,情含景中,既暗寓自己极度思念帝都长安的心情,又突显诗人为祖国的前途命运而产生“愁”绪,抒发自己的感叹,把情与景关联得十分紧密。

全诗语言精练,不失迅猛阔大的气势,极富韵味,寥寥数笔,却情意深长,流露出诗人壮志未酬、处境困窘的忧伤之情。[4]

创作背景

诗约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秋,当时李白初入长安,失意而西游邠州新平,登楼而有此作。[5][1]

作品评价

明·郭浚《增订评注唐诗正声》:郭云:暮秋之景,悄然在目。

明·杨慎《升庵诗话》:高棅选《唐诗正声》首以五言古诗,而其所取,如……李太白“去国登兹楼,怀归伤暮秋”……皆律也,而谓之古诗,可乎?譬之新寡之文君、屡醮之夏姬,美则美矣,谓之初笄室女,则不可。

明·梅鼎祚、屠隆集《李杜二家诗钞评林》:高棅《唐诗品汇》、《正声》并作五言古,谬,杨慎有驳。

明·徐用吾《唐诗分类绳尺》:雄健横出,非强硬语也。

日本·伊豫松山、近藤元粹《李太白诗醇》:谢云:写景感怀,无不曲尽其妙。结亦有跌宕之意。严沧浪曰:“天长落日远,水净寒波流”,太白多有此悠涵气象。[6]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自言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汉飞将军李广后裔,西凉武昭王李暠之后,与李唐皇室同宗。

李白曾经在天宝元年(742年)供奉翰林,后因得罪高力士而离开宫中。天宝十一年(752年),李白北上途中游广平郡邯郸、临洺、清漳等地。十月,抵幽州。初有立功边疆思想,在边地习骑射。后发现安禄山野心,登黄金台痛哭。不久即离幽州南下。安史之乱爆发时,李白游华山,南下回宣城,后上庐山。至德元年(756年),李白被三次邀请,下山赴寻阳入永王李璘幕僚。永王触怒唐肃宗被杀后,李白也获罪入狱。幸得郭子仪力保,方得免死,改为流徙夜郎(今贵州关岭县一带),在途经巫山时遇赦。李白遇赦后在江南一带漂泊,于宝应元年(762年)病逝于寓所,终年61岁,葬当涂龙山。元和十二年(817年),宣歙观察使范传正根据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遗愿,将其墓迁至当涂青山。

李白有“诗仙”、“诗侠”、“酒仙”、“谪仙人”等称呼,活跃于盛唐,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合称“李杜”,被贺知章惊呼为“天上谪仙”、“李谪仙”。

李白的作品想象丰富,浪漫奔放,意境独特,才华洋溢,在诗歌的艺术成就被认为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巅峰。其诗作在全唐诗收录于卷161至卷185,有《李太白集》传世。

查看更多

参考资料

[1] 登新平楼 · 古诗文网[引用日期2021-12-28][2] 林东海 . 李白诗选注 . 上海 : 上海远东出版社 ,2011 . 40 .[3] 詹福瑞 等 . 李白诗全译 . 石家庄 :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 773-774 .[4] 郁贤皓 . 李白集 . 凤凰出版社 : 凤凰出版社 ,2014 . 52-53 .[5] 李晖编 . 李白诗选读 . 哈尔滨 :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0 . 96-97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