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教,始于上古祭祀文化。扎根民间,根基深厚,与儒释道三教一样是中华传统文化。是在三教之外的中华传统。春秋百家之一的巫家,正史上不被记载,之后与道教创始人张陵的正一道兼并。

中文名

巫教

外文名

wizard

定义

三教之外的传统文化

渊源

上古祭祀法会

祖师

上古巫觋

教职人员

巫觋、法师、祭司、萨满

分类

民间巫师

宗教活动

巫术法会、做法、斋醮

拼音

wū jiào

来历考证

中国巫觋一脉,托始于黄帝之阴符经。汉书郊祀志卷二十五,载王莽篡位二年,用方士苏乐言,兴神仙事,托言“此黄帝神仙之术也。”中国古代的方士,就是巫觋之流,假托黄帝为始祖。郊祀志第五上:“洪范八政,三曰祀。祀者所以昭孝事祖,通神明也。旁及四夷。莫不修之,下至禽、兽、豹、獭有祭。是以圣王为之典礼,民之精爽不贰。齐肃聪明者,神或降之,在男曰觋;在女曰巫。”颜师古注:“巫觋亦通称耳。”国语贾公彦春官神仕疏曰:“男子阳有两称,名巫名觋。女子阴不变,直名巫,无觋称。”

中国自古相信人死後有灵魂之说,所以要“昭孝事祖”,用祀礼以通神明,这种风俗,旁及四夷,蒙古人、满人、日本、韩国人的“萨蛮教”,西藏的“密宗”,皆为此种风气所形成。易经系辞中也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这是巫觋的早期正统说法。“及少昊之衰,九黎乱德,民神杂扰,不可放物,家为巫史,享祀无度,黩齐明而神费蠲,嘉生不祥,祸灾荐臻,莫尽其气。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亡相侵黩。”这又恢复了“民神异业,敬而不黩”。这是孔子主张“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的根源。孔子“不语怪力乱神”,就是“民神异业”的智慧作法。

巫觋

巫出现在中国的历史是很久远的,在原始社会时,由于人类所认识的知识比较少,对这个社会中出现的某些状况不了解,把自然界的打雷、闪电、下雨、火山喷发、地震等现象误以为是某个神仙在发怒,整天诚惶诚恐,怕天神一个不爽就降灾患于身上,就如同疾病、瘟疫等。

所以原始人类就把某些东西用来参拜,因为他们觉得这些东西是神的化身,神是由这些东西衍变而成的,也就由此而产生了“图腾崇拜”。崇拜就有某些仪式,通过这些仪式,人们向神表达自己的虔诚之心,也表达了自己的某些愿望,比如生子、长寿、希望风调雨顺以求获得丰收等等愿望,而有仪式就得有个领头人,通过这种人,组织各种仪式,把众人的愿望传递给神,这类人就被称为“巫”。

巫师的权力很大,因为他是神与人之间的中介,能够知晓神的旨意,这对于一般的人来说,可以说如同神的化身了,是神在人间的代言人。因此巫掌握着祭祀、医治、部族历史传承等权力。

晋唐之际,由于文人或道家的参与和整理,并大量吸收佛教经籍。巫教信仰理论,使原来巫道一体的宗教形态呈现理论化现象,道教从而与巫教产生了较大的距离。道教从此升上上层统治阶级庭阶,而巫教却在民间潜流不息。

俚僚的巫教大约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人们认为,巫教的教土是天神和人间的沟通者,也是祖先和人间的沟通者,因而教士是祭祀天神的组织者及祭神者。

在古代,俚僚巫教的社会功能是多方面的,参与祭祀、战争、生产及文化娱乐等各种社会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巫教的职能才限于祭祀祈祷、符咒治病的范围。俚僚的巫教,有巫公、巫婆。巫婆不要经典,法事仪式简单,声称是神鬼的替身,可沟通阴阳两界,能卜吉凶、问鬼怪,跳神驱鬼治病。巫婆多单独活动,能说会道,善于察言观色。打听虚实,而且多是民歌高手,用歌把信徒的往事隐私唱出。巫公(师公)活动方式与巫婆不同。

古代他们进行茅卜、鸡卜、鸡卵卜、鸡骨卜、牛卜、田螺卜、篾卜等。它没有统一的组织,各自为政,教义、收徒、作法也不统一。大体上是一个小范围(区或乡)有一个老师公当头领(师父),活动限于几十里范围。师公的活动一是跳神,每年几次,内容是祭祀、敬神、游神。有的发展到立庙、安龙、打醮、收香火钱,也称庙祝公。有些地区竟释、道、巫合一,不僧不道。

历史相关

由于历史上统治阶级以正统的立场对巫术与“淫祀”加以禁绝,使巫教的生存变得十分艰难,于是,巫教(巫法)开始寻求生存和出路,首先就是与道教靠拢,使民间也认同它们同属于道教。如此发展下去,巫道逐渐产生结合,而成为既巫既道、内巫外道之“道法二门”之巫教形态。首先,巫教要将道教的祖神太上老君认定为自己的教主,以证实巫教也属于“老君教”或“老君门下”。于是根据老子的传说编译了太上老君的出身,以为巫教之成为道教张本。除了搬来太上老君,同时也将张天师、三清、三元、三官、五岳、四渎、玄天上帝以及许多道教神都搬进巫坛,并以“太上五灵老君”或“太上三元心正法”“太上五雷紫微雷霆法院”等名目标榜之,并大量吸收道经之《太上说常清净经》《太上玄天妙经》《太上紫微宝忏》《太上老君星夺宝忏》《三官经》《天地水三官消灾无罪忏》《十一大曜》《南斗经》《北斗经》等等经忏,以道教之科仪充实于巫道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