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壶是西夏瓷器中比较常见的器物,也是最具民族特色的器物,产量较大,制作精美。扁壶的两侧有双耳或四耳,以便穿绳提拿或携带,其造型可能从游牧民族盛水的皮囊演变而来。有的壶腹部正反两面各有一圈足,背面圈足起放置平稳的作用,正面圈足有对称和加固胎体的作用;有的只有一侧有圈足;也有小型扁壶没有圈足。扁壶一般外表为褐釉剔花装饰,也有黑褐釉素面无纹的。

中文名

扁壶

年代

西夏

规格

高42Cm、宽26.5cm、厚12.5cm

特点

产量较大,制作精美

产地

中原北方

展示地点

九洲国际

概述

扁壶

西夏瓷器的生产是在中原北方诸窑系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但所生产的瓷器与中原瓷器有所不同。与宋、辽相比,无论在釉色、胎质,还是在烧制水平、技法等方面均有一定的差距。制瓷业是中原地区传统的行业,西夏制瓷业则是在西夏王朝建立后才发展起来的新行业。其主要生产地在宁夏灵武磁窑堡附近,另在贺兰山东麓、甘肃武威和内蒙古伊克昭盟一带也有生产。西夏瓷器的种类较多,每一类型器物又形式多样,既有日常生活用具,如碗、盘、壶、钵和罐等器皿,又有一些娱乐用品和宗教用品等。

相关介绍

党项民族长期生活于马背,能耐寒暑饥渴,长于骑射,而扁壶体态轻盈,形状非常适合在马背或驼背上吊挂携带,是西夏人所喜爱的用于装水、盛奶、灌酒的生活器皿。

图中这件扁壶小口、卷沿,口沿一侧有堆刺纹,肩部二系。腹部扁圆,正面是褐釉剔刻的两组牡丹花纹,背面有圆形圈足,侧边缘还有仿自皮囊壶缝线的堆刺纹。

西夏扁壶的特点

西夏扁壶的胎质、胎色,主要受地理环境、制瓷条件、工艺技术、燃料和烧窑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其胎质以黏黄或黏红土为原料。从已出土的西夏天都寨(西夏天都监军司遗址)、临羌寨(西夏牧马军寨遗址)和南牟会(西夏皇帝嵬名元昊避暑行宫遗址)的考古发现,西夏官窑瓷胎的制做以黄河多年沉积的澄泥为原料,细腻滑润,“工精而质贵”。其胎色以米黄胎、白胎、灰胎、青胎(乌黑胎)为多。当窑烧温度在1200℃±20℃时,瓷胎的颜色由红变为米黄胎,当窑烧温度达到1300℃±20℃时,瓷胎的颜色由米黄色变为白灰胎,此时瓷器的重量也由轻变重。

西夏扁壶的工艺造型、纹饰内容、装饰手法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造型新颖,风格独特。西夏扁壶作为西域游牧民族日用生活器皿之一,是解决身处戈壁大漠、干旱缺水的游牧民出行、狩猎,尤其是将士征战必备的盛水器具,凸现了西域边塞民族把生活与制瓷工艺紧密结合的睿智,也赋予了西夏扁壶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西夏瓷器品种繁多,其中扁壶是西夏瓷器中最具代表性的典型器。

其二,纹饰精湛,寓意深刻。西夏扁壶在纹饰工艺上,从整器造型特征看似一个圆形体,如果比喻它代表了天圆,那么腹部中央圈足可象形为太阳或月亮,恰似“圆如天、满似月”的真实写照,这与西域民族信仰中的党项人把日与月“母美艳如千百日,父智明如万红月”的传神写意相结合,以壶托情,赋予了党项羌人出行远离亲人但与自然万物、亲情和谐、形神相宜的一种意景。同时,日、月在西域少数进展民族宗教信仰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主、神等带有宗教色彩的情结,是西域民族的人文向往,这种把宇宙看作是“人化的自然”,把人看作是“自然的人化”,采用造型、纹饰写意传神、开光装饰或以人物、文字作饰手法,完整地表述了天、神、人合韵合辙和谐统一的理念。

其三,边塞文化,古瓷之美。西夏扁壶集西夏瓷艺之大宗,它所开创的将实用与审美、生活与文化、平淡与创新相结合的富有创意的民族文化、边塞文化,以民间特有的工艺技巧,表现出独特的艺术之美,为中国陶瓷美学领域平添了一朵奇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西夏扁壶的釉色

西夏扁壶的釉色在已出土的整、残器中,基本以黑、白釉为主。从史料中可以看出,党项民族崇尚黑白为贵。公元1038年西夏国正式建国,国号“大夏”,意为“大白高国”、“大白上国”。《西夏书事》卷十一记载,西夏太子“冠黑冠”、“张青盖”、“衣白衫”、“戴白毡”,视黑色为尊贵、崇高;白色为万世兴隆的根本,并且在西夏法典《天盛年改旧定新律令》中对色彩的尊贵和使用范围作了严格的规定,表现了西夏人以黑、白为尊的审美观念。同时,西夏国地处古丝绸之路必经的通道上,自张骞出使西域后,汉、唐、宋、西夏等历代朝廷通过丝绸之路与中亚、西亚、欧洲的通商贸易、文化交流中,西夏瓷器出口量最大的首推黑、白色瓷器,这对中国内地和西夏黑白瓷大量出口阿拉伯国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促进了西夏黑白瓷的发展。

西夏扁壶的造型工艺

西夏扁壶的造型工艺在西夏瓷器中是一个特有的器型。西夏的主体民族党项羌人和其境内的吐蕃人、匈奴人、回鹘人等都是从事畜牧业的游牧民族,扁壶的造型风格集中反映了与党项民族息息相关的生活缩影。从现有的扁壶看,剔刻花工艺有留花剔底和留底剔花两种:前者是在坯体上刻划出纹饰,再剔去花纹外的空间,使花纹凸起,具有浅浮雕的效果;后者则在施釉的坯体上直接剔出露胎的纹饰。剔刻技法犀利流畅,刀痕尺度自然清晰,线条刚劲洒脱有序,图案花纹对称协调,整器图饰布局匀衡,为西夏瓷饰之冠。

现状

西夏扁壶与西夏文明一样,元灭西夏后,西夏和其境内的一切(包括地上的建筑物)横遭劫灭,西夏瓷艺也未能逃脱其厄运,这无疑给中华民族的工艺美术史留下了深深的遗憾,加之外国列强的大使掠夺,“大量的西夏国史都收藏在外国的博物馆里”留给国人的始终是一个解不开的谜。值得幸庆的是,伴随着20世纪90年代世界性西夏热的兴起,俄罗斯、日本、英国、匈牙利等国学者从劫得大批西夏珍贵遗存文物的研究中,终于揭开了蒙在西夏历史上那层神秘面纱的一角。中俄联合对“俄国皇家地理学会”掠存的8600多册西夏国文书、经卷及难以计数的陶瓷器、铜铁器等的研究,中英对“大英博物馆”4000余件西夏文献遗存的合作整理等,“西夏国”已将不再陌生,昔日丝绸古道上一个鲜为人知的神秘王国必将为世界文化宝库增添新的光彩。

西夏黑釉剔刻纹二系扁壶

扁壶

西夏黑釉剔刻纹二系扁壶器高

28cm

口径3cm

腹径25cm

底圈足径8.5cm

小口圈蒜头型,短颈,肩部有对称耳系,整器是由两个浅腹钵对接粘合而成,边缘以附加合缝的堆纹泥条弥合,腹、背中央有对称的圆形圈足,其中正面圈足均施黑釉,主体图案为对称开光剔刻牡丹花纹和弧弦牡丹叶纹组成。背面腹部中央圈足口沿露胎未上釉,主体图案为对称剔刻莲池游渔纹组成。整器灰白胎,胎质细密,造型质朴,构图简练,刻线流畅,浮雕感强。

西夏白釉剔刻纹二系扁壶

扁壶

西夏白釉剔刻纹二系扁壶

器高28cm

口径2.5cm

腹径25cm

底圈足径9cm

小口卷沿,短颈,肩部有对称耳系,边缘有合缝泥条堆纹。腹、背部中央有对称圈足,其中正面腹部圈足均上白釉,背面腹部圈足口沿露胎未上釉,腹、背主体图案各剔刻三朵缠技牡丹花。白釉剔花是将花纹外的空间或花纹本身的化妆土剔去,露出胎色,再施以透明釉烧制而成,由于其胎细质高,在西夏瓷器中堪称上品,存世量极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