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郭咸阳,西汉齐国人(青州),是资产累千金的大盐商。汉武帝时,为大农丞,领盐铁事;

中文名

东郭咸阳

民族

出生地

西汉齐国临淄

主要成就

大农丞

所处时代

西汉

人物简介

东郭咸阳

东郭咸阳,西汉齐国人(青州齐国,都临淄),是资产累千金的大盐商。

国库空虚

西汉汉武帝(刘彻)时,由于南征北讨,费用浩繁,连年入不敷出,甚至减捐御膳,取出内府私帑,作为弥补,尚嫌不足。再加水旱偏灾,时常遇着,东闹荒,西啼饥,正供不免缺乏。

东郭咸阳

前120年(元狩三年)的秋季,山东大水,漂没民庐数千家,虽经地方官发仓赈济,好似杯水车薪,全不济事,再向富民贷粟救急,亦觉不敷。没奈何想出移民政策,徙灾氓至关西就食,统共计算约有七十余万口,沿途川资,又须仰给官吏。就是到了关西,也是谋生无计,仍须官吏贷与钱财,因此糜费愈多,国用愈匮。

与民争利

偏是汉武帝不虑贫穷,但求开拓,整日里召集群臣,会议敛财方法。丞相公孙弘已经病死,御史大夫李蔡,代为丞相。李蔡本庸材,滥竽充数,独廷尉张汤,得升任御史大夫,费尽心计,定出好几条新法,次第施行,列述如下:

(一)商民所有舟车,悉数课税。 (二)禁民间铸造铁器,煮盐酿酒,所有盐铁各区,及可酿酒等处,均收为官业,设官专卖。 (三)用白鹿皮为币,每皮一方尺,缘饰藻缋,作价四十万钱。 (四)令郡县销半两钱,改铸三铢钱,质轻值重。 (五)作均输法,使郡国各将土产为赋,纳诸朝廷。朝廷令官吏转售别处,取得贵价,接济国用。 (六)在长安置平准官,视货物价贱时买入,价贵时卖出,辗转盘剥,与民争利。

为此种种法例,遂引进计吏三人,居中用事:

东郭咸阳,是齐地盐商,为大农丞,管领盐铁;

孔仅,是南阳铁商,为大农丞,管领盐铁;

桑弘羊,是洛阳商人子,尤工心计,利析秋毫,初为大农中丞,嗣迁治粟都尉。

东郭咸阳

三商当道,万姓受殃。

官职介绍

大农令,本名治粟内史,汉景帝後元年(前143年),更名为大农令,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改为大司农。新莽时称羲和,后又改为纳言,东汉时复称大司农。

秦置治粟内史。西汉沿置,为九卿之一。

景帝后元年(前143),改名为大农令。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再改为大司农。掌钱谷,为国家财政长官,与管理皇帝私财的少府并列。

属官有太仓、均输、平准、都内、籍田五令、丞、斡官、铁市两长、丞,及郡国诸仓农监、都水共六十五长、丞。王莽改大司农为羲和,又改为纳言。东汉复原名,职掌如旧,仅将盐铁划归郡国管理。汉末以后,财政收支划归尚书的度支,各种理财之官,陆续出现,大司农的职权缩小。

据记载﹐西汉时大司农每年从百姓赋敛所得达四十馀万万钱。凡百官俸禄﹑军费和工程造作等用度﹐都由它支付。另外﹐它还管理一些官营的农业和手工业。分布于各地的官田﹐其中有些便由大司农派人耕种﹔官营的煮盐和冶铁也都归大司农主管。武帝时设置平准﹑均输﹐这类官府商业也归大司农经管(见两汉均输﹑两汉平准)。

姓氏介绍

源流单纯,源出有一:出自姜姓,是齐国公族之后。古代外城城郭。春秋时,齐桓公有子孙住在都城临淄外城的东门一带,称为东郭大夫。其后代子孙遂以居住地命姓,称东郭氏。

东郭咸阳

得姓始祖:齐桓公。相传周朝齐国国君的同族大夫分居于东郭,南郭,西郭,北郭,各有以地名为姓的。齐桓公的子孙曾住在临淄外城的东门附近,而古称外城为郭,因此得东郭大夫一称,后来他们就以东郭为姓。据《姓谱》载,齐公侯大夫居东郭,以地为氏。故东郭氏后人尊齐桓公为东郭姓的得姓始祖。

史书记载

(《史记·平准书第八》)这在《汉书·食货志》中也有记载。后来柳宗元在《招海贾文》中写道:“弘羊心计登谋谟,煮盐大冶九卿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