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级行政区,即行政地位与乡相同的行政区,包括街道、镇、乡、民族乡、苏木、民族苏木、县辖区,为四级行政区,由县级行政区管辖或由地级行政区(仅限于地级市、自治州)直接管辖。

中国共计38895个乡级行政区,包括8773个街道、21157个镇、7847个乡、962个民族乡、153个苏木、1个民族苏木、2个县辖区。

中文名

乡级行政区

外文名

township-level administrative region

三级行政区划制度划分

第三级地方行政单位

单位类型

乡(及民族乡)、镇、街道等

四级行政区划制度划分

第四级地方行政单位

隶属

县级行政区的行政区划单位

数量

38755个

行政区简介

中国大陆现行的乡级行政区属于县级行政区的行政区划单位,若按省级、县级、乡级三级行政区划制度划分,则属于第三级地方行政单位;

若按省级、地级、县级、乡级四级行政区划制度划分,则属于第四级地方行政单位。

乡级行政单位类型包括乡(及民族乡)、镇、街道等。

乡可升为镇,乡和镇统称为乡镇,这一机关叫乡政府或镇政府。

乡、镇下辖村。

在改革开放以前,乡叫人民公社或公社。

行政分类

镇——是县级行政区管辖的基层行政区域。1955年国家颁布关于划分城镇标准的规定,设置镇的主要条件是县及县级以上政权所在地,其常住人口在2000人以上,其中非农业居民占50%以上。1984年制定新的建镇标准,放宽了条件,工商业比较集中的地区可以设镇,并实行了镇管村的体制。

乡和民族乡——乡是中国农村的基层行政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乡人民政府,受县人民政府领导。1958年农村人民公社化后,乡政权一度由人民公社行使,乡制撤销。1982年12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宪法规定恢复乡建制,设立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乡按居民居住地区设立村民委员会,作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1983年开始建乡。民族乡是少数民族聚居的乡一级行政区域。

苏木和民族苏木,内蒙古自治区特有的乡级行政区,类似于乡和民族乡。

县辖区(其管理机构为区公所)——中国于1928年开始设区。新中国成立后继续设区,承担县、乡之间许多行政任务。1955年全国有15000多个区。随着农业合作化的发展,开始撤区并乡,1956年底,区减少到10000多个,1957年进一步减少到8000多个。1958年下半年,全国除少数地区外,各省、自治区基本上都撤销了区的建制。60年代以后,有些省、自治区又恢复了区的建制,它管辖几个人民公社和镇,但不设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而设立区公所。它不是一级政权组织,而是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