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县,安徽省滁州市下辖县,位于安徽省东北部,淮河中游南岸,长三角城市群。东与明光市、南与定远县毗连,西部、西北部与淮南市、蚌埠市接壤,北濒淮河与五河县相望;县域面积1949.5平方千米。

凤阳有“帝王之乡”、“花鼓之乡”、“改革之乡”、“石英之乡”、“曲艺之乡”和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称号,是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凤阳县气候呈北亚热带向南温带渐变的过渡特征,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水热同季,干冷同期,无霜期较长。

2021年,凤阳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58.5亿元。[20]

中文名

凤阳县

车牌代码

皖M

别名

钟离

地理位置

安徽省东北部、淮河中游南岸

面积

1949.5平方公里

人口

631934人(2020年11月1日零时常住人口)

方言

江淮官话

气候类型

北亚热带向南温带渐变气候

地区生产总值

458.5亿元(2021年)

电话区号

0550

政府驻地

凤阳县西华路市民广场

下辖地区

14镇1乡

外文名

Fengyang County

邮政区码

233100

机场

合肥新桥机场

火车站

凤阳站

著名景点

明中都城

行政类别

所属地区

安徽省滁州市

所属国家

中国

著名人物

蓝采和

高等学府

安徽科技学院、滁州城市职业学院

人均生产总值

27972元(2017年)

政区划代码

341126

县长

王俊卿

历史沿革

805次播放03:35古城悠悠帝王之乡,凤阳之名是朱元璋对故乡的期盼|中国影像方志

凤阳建置,上溯秦汉,设有钟离县,但以山(凤凰山)名县,却始于明初。历史上凤阳县建置有两次重大变动。一次在元末,朱元璋打败张士诚,奔回濠州,改濠州为临濠府。明洪武六年(1373年)在帝乡置中立府,七年(1374年)将府治迁往凤凰山之阳,明太祖朱元璋赐府名“凤阳”,沿用至今。又析临淮县太平、清洛、广德、永丰四乡置凤阳县,府县同治。

凤阳古为淮夷之地。西周时为钟离子国,秦置钟离县,汉、西晋因之。

东晋时改称燕县,北齐时复称钟离县,直至元朝没有变更。

自唐至元,钟离为濠州治。

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钟离县为临濠县,三年(1370年)改临濠县为临淮县。

洪武六年(1373年)置中立府,七年(1374年)改中立府为凤阳府,又析临淮县4乡地置凤阳县,府县同治。凤阳府明初直属中书省,永乐元年(1403年)属南京。

清顺治二年(1645年),凤阳府属江南省。

康熙六年(1667年),撤江南省分设江苏、安徽两省,凤阳府属安徽省。

康熙九年(1670年)设庐凤道,驻凤阳,凤阳府、县均属庐凤道。

乾隆二十年(1755年),临淮县并入凤阳县。

清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后,取消府的建制,凤阳县直属安徽省。

民国三年(1914年)设淮泗道,道尹驻凤阳。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专区),凤阳县属安徽省第四专区。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2月,凤阳县被日本侵略军占领,汉奸倪道烺在蚌埠组织伪安徽省维新政府,凤阳县直属伪省政府,伪凤阳县政府设在蚌埠。抗日战争时期,在县域和周边邻县交界地相继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定凤怀县、定凤嘉县、盱凤嘉县、泗五灵凤县抗日民主政府,抗战胜利后先后撤销。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月,国民政府内政部批准蚌埠设市,蚌埠遂从凤阳县分离出去。

1949年,1月16日凤阳解放;2月,凤阳县人民政府成立,属江淮第四专员公署,县政府驻节府城镇;4月,改属定远专区;7月,改属滁县专区。

1956年1月,滁县专区与宿县专区合并成立蚌埠专区,凤阳县属蚌埠专区。

1961年3月,撤销蚌埠专区,恢复成立滁县专员公署,凤阳县属滁县专区。

1993年1月,撤销滁县地区,设立省辖滁州市,凤阳县属滁州市。

2021年1月7日,安徽省滁州市将在十四五”期间支持下辖的凤阳撤县改市,设凤阳市。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凤阳县位于安徽省东北部,淮河中游南岸,地处北纬32°37′—33°03′,东经117°19′—117°57′之间,东与明光市、南与定远县毗连,西部、西北部与淮南市、蚌埠市接壤,北濒淮河与五河县相望。东西长74.64千米,南北宽49.6千米,县域面积1949.5平方千米。县人民政府驻地府城镇距省会合肥公路里程147千米。

地形地貌

凤阳县是安徽境内最原始的陆壳地区之一,“南是山,北是湾,中间丘陵夹平川。”岗丘与浅山占全县总面积的85.7%,属江淮丘陵地带。凤阳的地形呈南高北低,南部以侵蚀剥蚀山、丘陵为主,山丘麓部为起伏岗地,中部为稍有起伏的河流阶地和岗地,北部为坦荡的冲积平原。地面高程由南向北逐级下降,总比降1/600左右。全县土地总面积1949.5平方千米。湖泊水面40.35平方千米,河流水面43.199平方千米,合计83.549平方千米。凤阳县韭山风景区

气候特征

凤阳县气候呈北亚热带向南温带渐变的过渡特征,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水热同季,干冷同期,无霜期较长。

卧牛湖

水文

凤阳县境内有淮河、濠河、板桥河、小溪河、天河、窑河、鲍家沟、池河8条主要河流,共长325.3千米,其中淮河流经县境内长52.5千米,年平均过境水量262亿立方米,境内其他7条河流总径流量2.78亿立方米,流域面积总计1749平方千米。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凤阳地形北低南高,自北向南呈三级阶梯逐级抬升,海拔12-340米,总倾斜度1/600。地貌为北部平原、中部高岗丘陵、南部浅山三种类型。

2019年12月31日为标准时点汇总数据:

(一)耕地103365.62公顷(1550484.30亩)。其中,水田52488.35公顷(787325.25亩),占50.78%;水浇地413.60公顷(6204.00亩),占0.40%;旱地50463.67公顷(756955.05亩),占48.82%。

位于2度以下坡度(含2度)的耕地84665.29公顷(1269979.35亩),占全县耕地的81.91%;位于2~6度坡度(含6度)的耕地17378.27公顷(260674.05亩),占16.81%;位于6~15度坡度(含15度)的耕地1304.81公顷(19572.15亩),占1.26%;位于15~25度和25度以上坡度(含25度)的耕地17.25公顷(258.75亩),占0.02%。

(二)种植园用地1457.06公顷(21855.90亩)。其中,果园856.41公顷(12846.15亩),占58.78%;茶园8.81公顷(132.15亩),占0.60%;其他园地591.84公顷(8877.60亩),占40.62%。

(三)林地29630.61公顷(444459.15亩)。其中,乔木林地24317.84公顷(364767.60亩),占82.07%;竹林地9.03公顷(135.45亩),占0.03%;灌木林地312.62公顷(4689.30亩),占1.06%;其他林地4991.12公顷(74866.80亩),占16.84%。

(四)草地1398.07公顷(20971.05亩)。凤阳县草地地类全部为其他草地,本次调查全县没有人工牧草地和天然牧草地。

(五)湿地188.85公顷(2832.75亩)。湿地是“三调”新增的一级地类。其中,内陆滩涂45.04公顷(675.60亩),占23.85%;沼泽地143.81公顷(2157.15亩),占76.15%。本次调查全县没有红树林地、森林沼泽、灌丛沼泽、沼泽草地、沿海滩涂等地类。

(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24970.32公顷(374554.80亩)。其中,城市用地和建制镇用地5120.18公顷(76802.70亩),占20.50%;村庄用地17702.96公顷(265544.40亩),占70.90%;采矿用地1673.92公顷(25108.80亩),占6.70%;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473.26公顷(7098.90亩),占1.90%。

(七)交通运输用地4953.08公顷(74296.20亩)。其中,铁路用地386.01公顷(5790.15亩),占7.79%:公路用地1705.78公顷(25586.70亩),占34.44%;农村道路2804.93公顷(42073.95亩),占56.63%;港口码头用地56.36公顷(845.40亩),占1.14%。

(八)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25231.35公顷(378470.25亩)。其中,河流水面3103.19公顷(46547.85亩),占12.30%;湖泊水面4072.71公顷(61090.65亩),占16.14%;水库水面4015.26公顷(60228.90亩),占15.91%;坑塘水面10210.25公顷(153153.75亩),占40.47%;沟渠3109.96公顷(46649.40亩),占12.33%;水工建筑用地719.98公顷(10799.70亩),占2.85%。[22]

植物资源

凤阳县在安徽省植被分区中属北亚热带落叶阔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带、江淮分水岭以北的植被片。地带性植物以落叶树种为主。南部浅山区主要有小叶栎、麻栎、栓皮栎、茅栗、槲树、榉树、朴树、黄连木、盐肤木、化香、黄檩、三角枫等;其次为山槐、黄檀、君迁子、棠梨等,各种野生长绿灌木如小女贞、胡颓子、竹叶椒亦较常见。林下则有胡枝子、卫矛、六月雪以及葛藤、络石藤、金银花、薜荔等落叶和常青藤植物。在荒山丘岗,还散生有山枣、野山楂、狭叶胡椒等灌丛,灌丛下和山坡田埂则生有黄背草、白茅、金草、狗尾草、巴根草、野蓟、鹅观草等草丛。

动物资源

凤阳县境内兽类有:野兔、狼、獾、黄鼬、刺猥、狐狸、果子狸、豺、水獭、野猪、黄鼠狼等。爬行类:赤链蛇、蝮蛇、菜花蛇、龟、壁虎、水蛇、乌梢蛇、银环蛇。两栖类:青蛙、蟾蜍等。鸟类:斑鸠、杜鹃、鸲鹆、画眉、白头翁、翠鸟、黄鹂、啄木鸟、乌鸦、喜鹊、鸢、大雁、雉、百灵、蜡嘴、山树莺、猫头鹰、池鹭、董鸡、壮翡翠、三宝鸟、灰喜鹊、黑卷尾、小云雀、家燕、麻雀、野鸽、相思鸟、锦鸡、布谷鸟、白颈鸦、灰卷尾、鹦鹉、苦恶等。昆虫类:该县昆虫种类繁多,但除蜜蜂、家蚕外,有资源价值的昆虫较少。此外有:蜈蚣、蚯蚓、土鳖虫、山蜘蛛、山蜗牛等。

水资源

凤阳年均降水量在840-920毫米之间。年内分布:3-5月占21%;6-8月占52%;9-11月占17%;12月和1、2月占10%。

境内有淮河、濠河、小溪河、板桥河、窑河、天河等8条河流,总长325.3公里,年均过境水量264.78亿立方米,其中淮河262亿立方米。流域总面积1749平方公里。

凤阳县有鹿塘、官沟、凤阳山、燃灯寺四座中型水库和花园湖、月明湖、方丘湖、老塘湖四面湖泊,总库容2.65亿立方米;小型水库134座和塘坝总库容6491立方米;建有固定机电排灌站155处,装机129台套、2.75万千瓦,基本形成了引、蓄、提、防、排相结合的水利格局。

较好的水资源和水利设施,不仅使农业生产旱涝保收面积占耕地65%以上,而且促进了水产业发展。凤阳每年各种水产品产量达3万吨以上,尤其是花园湖螃蟹个大味美,畅销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和江浙以及港澳地区。

矿藏资源

凤阳矿产资源丰富,境内已探明的有石灰石、石英石、大理石、蛭石、石棉、白云石、金、银、铜、铁、锰、钼、锌等矿种达26种,其中石灰石、石英石远景储量分别为100亿吨和50亿吨,储量、品位均居华东地区之首。凤阳县从事“两石”开采、加工、经营的企业300多家,年产各种型号石英砂500万吨、水泥300万吨。

电力资源

凤阳靠近能源大市淮南和淮北市,县内完成了城乡农村电网和城市电网改造,境内建有城西、西泉等四座110千伏安变电所,建立一批企业供电专用线路,基本上满足凤阳县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电需求。截止2011年,正在积极筹备利用“西气东输”管道经过本地的条件,抓紧实施天然气项目工程。2005年度供电量为6.579亿千瓦时,居蚌埠市、滁州市所辖各县供电量之首。

行政区划

截至2019年8月,凤阳县下辖15个乡镇:府城镇、临淮关镇、刘府镇、大庙镇、板桥镇、总铺镇、小溪河镇、红心镇、官塘镇、枣巷镇、武店镇、西泉镇、殷涧镇、大溪河镇、黄湾乡。全县共有190个行政村,25个农村社区,20个城市社区。凤阳县人民政府驻凤阳县府城镇西华路市民广场。

府城镇临淮关镇武店镇刘府镇西泉镇
大庙镇殷涧镇总铺镇红心镇板桥镇
大溪河镇小溪河镇官塘镇枣巷镇
黄湾乡
省级工业园区凤阳经济开发区凤阳硅工业园和凤宁现代产业园

人口民族

人口
  • 人口数量

2018年末,凤阳县常住人口68.3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9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8.82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42.18%,比上年末提高1.71个百分点。

2018年,凤阳县户籍人口78.6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50人。在户籍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4.83万人,占比18.85%;15-64岁人口为53.96万人,占比68.6%;65岁及以上人口为9.87万人,占比12.55%。凤阳县历年户籍人口图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凤阳县常住人口为631934人。[12]

  • 民族构成

建国前,凤阳县人口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只有回族。建国后,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繁荣,促进了民族的融合,相继有满、高山、朝鲜等族人民来凤阳定居。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全县少数民族有回、壮、满、蒙古、朝鲜、土家、黎7个少数民族,共4772人,占全县总人口54.36万人的0.87%。在少数民族中,回族4750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99%。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表明:全县少数民族有回、满、苗、土家、彝、壮、哈尼、高山、白、布衣、蒙古、藏、傣、拉祜、侗、赫哲、黎、朝鲜、佤、瑶、布朗21个,共5350人,占全县总人口62.98万人的0.85%。其中,回族5193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97%。

经济

2019年,凤阳县生产总值397.5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41.3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76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80.2亿元,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10.4:44.3:45.3。全年财政收入34.2亿元。其中,税收收入26.6亿元。全县财政支出52.5亿元,其中,民生支出44.8亿元。全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412元。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912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64元。

2020年,凤阳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144195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49370万元,同比增长1.7%;第二产业增加值1806879万元,同比增长4.9%;第三产业增加值1887946万元,同比增长1.8%。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0.4:43.5:46.1调整为10.8:43.6:45.6,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1%。人均生产总值达62762元(折合9797美元),比上年增加4806元。[13]

2021年,凤阳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58.5亿元,同比2020年增长9.9%。[20]

第一产业

凤阳县盛产水稻、小麦、鱼虾、玉米、大豆、花生等农产品。2019年,凤阳县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3.7亿元。全年粮食产量82万吨,油料产量3.1万吨;蔬菜产量10.7万吨;水果产量4.5万吨。全年生猪出栏34.8万头;牛出栏1.1万头,羊出栏14.2万只;家禽出栏1266万只。全年水产品产量5.6万吨。

第二产业

2019年,凤阳县共有82家硅基材料产业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19家;高新技术产业企业21家。

第三产业

2019年,凤阳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亿元,商品零售实现75.4亿元。城镇消费实现64.5亿元,乡村消费实现24.5亿元。年末,全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276.7亿元。其中,住户存款余额191.1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54.6亿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193.1亿元。其中,住户贷款余额84.8亿元;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108.3亿元。全年进出口总额14743.5万美元。其中出口14384.7万美元。

文化

民间文艺

凤阳县内流行民歌多以小调、秧歌、号子为主,其中《说凤阳》流传最广。1958年4月,中共安徽省委发出“关于搜集和编选民歌”的通知后,全县掀起一个搜集和创作新民歌的高潮,全年写出民歌200万首,县文教局曾编印《凤阳民歌》3辑。1959年又写出民歌300万首,县建国十周年献礼办公室编印了《凤阳民歌选集》等。20世纪60年代后,民歌小调唱者较少。20世纪70年代起,县文化部门和文艺工作者多次搜集整理大量民歌。1979年12月,县文化馆油印了《凤阳民歌》第一辑,共收录“凤阳花鼓”、山歌、号子等35首。1982年,整理加工的6首民歌被中国民歌出版社录制唱片销往国外。1984年,县文化局编辑出版了《凤阳新歌选》。

方言

凤阳方言属官话方言区。从凤阳方言中古入声字的分类来看,全县方言又可划分为“武(店)考(城)”和“凤(城)红(心)”两个方言片。“武考片”主要包括县西部的武店、考城一带的话。这个片的方言有5个声调,除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之外,还保存着独立的入声,其调值为低降短促调。

戏剧

  • 卫调花鼓戏

卫调花鼓戏又称凤阳花鼓戏,简称“卫调”,因产生于凤阳长淮卫得名,为凤阳独有的剧种。主要流行于凤阳、蚌埠、五河、嘉山、怀远、灵璧等地。长淮卫原是明代临濠府辖境内的一个小村镇,因濒临淮河,有“漕运舟楫之便”,明洪武四年(1371年)设卫于此得名,清朝中叶,长淮卫一带盛行一种民歌,称为“卫调”,吸取其他戏剧精华,唱腔日益丰富,于光绪年间(1871—1908年)形成了花鼓戏。民国初年,卫调花鼓戏进入鼎盛时期,演员绝大多数为农民或小手工业者。在此前后,一批著名演员陈广仁、李溪、乔成、王四等,积极移植兄弟剧种的剧目,借鉴兄弟剧种的演唱格式,以灯歌的腔调演唱词格严密的“娃子”、“羊子”,以后又在这两个腔调的基础上衍化出其他唱腔,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逐渐成为一个深受群众欢迎的地方稀有剧种。抗日战争时期,花鼓戏在与泗州戏竞争中渐被淘汰。民国末年,有些卫调花鼓戏艺人弃农从艺,经常和泗州戏演员碰班演出,互有影响,有的艺人改唱泗州戏,被称为“花鼓戏变子”;无师承关系的艺人,在网友中被视为“耳挂子”。建国后,县文化部门多次漕运收集整理了大批花鼓戏剧目,通过调查研究决定予以扶植。1951年,长淮卫成立了业余剧团,致力于恢复和发展花鼓戏;次年又成立了凤阳县花鼓戏剧团,花鼓戏正式搬上舞台。卫调花鼓戏

  • 泗州戏

泗州戏,俗称“拉魂腔”,清宣统二年(1910年)传入凤阳,形成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剧种。泗州戏传入初期,演戏的多系夫妻或父女,1人抱着柳叶琴(土琵琶),1人敲打云板或木梆,不着行头,在农村里以“唱门子”代替乞讨。其内容多半取自民间故事。唱腔也多是民间小调、号子及妇女哭腔等。其后,逐渐发展为半职业兼有专业艺人“跑坡”的班社,常利用农村堤坡居高临下演出。生角身穿大褂,头戴礼帽,佩带麻制的髯口,以示角色的年龄。旦角多在头上扎个彩球,腰间系裙,自我表白角色。除保留说唱形式外,也间或演出网友角戏”、“两小戏”(小生、小旦)或“三小戏”(小生、小旦、小丑)等。建国后,“拉魂腔”艺人登上县舞台。1951年,县成立了大众剧团,城乡业余泗州戏剧团也相继成立。许多老艺人和戏剧工作者紧密配合,改编、创作剧目,革新、创造唱腔和表演艺术。对一些剧目,特别是表现现代生活的剧目,采用定腔定谱,不仅保留了原有的优美唱腔,而且发展和创制了新的唱腔。表演以“压花场”为基础,发展成多种舞蹈身段和步法;音乐为板腔本,保留了说唱音乐的特色;剧目丰富,道白唱词朴实风趣,形象生动。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为泗州戏的盛行时期。此间,专业和业余泗州戏剧团先后培育造就了一些知名演员和青年演员,经常活跃于省内外的城乡舞台,给广大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与此同时,在历届省、地戏曲会演中,都曾获得较好的荣誉。县泗州戏剧团演员左运前主演的《拾棉花》,还被选入《安徽戏曲集锦》,拍成电影。“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泗州戏遭厄运,服装道具俱毁,继而大唱“语录歌”,推广“样板戏”,县泗州戏剧团被改为文工团。1976年,文工团又复名为“泗州戏剧团”,从1977年开始,排演了《白蛇传》、《济公传》等几出大型传统剧目,上座率较高。1980年演出255场,1981年演出353场。但自1982起,由于城乡电视、电影的普及,戏剧的上座率明显下降,县泗州戏剧团已难以在城市立足。

  • 京剧

京剧,县人称“大戏”,在境内一直流行。民国二年(1913年)津浦铁路通车,在临淮关,京剧已成为该地群众文化生活组成部分。此后,临淮关、府城两地街头巷尾、饭馆、旅社,人们常闻京剧之声,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至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县民众教育馆”与“安徽省东亚青年协会”联合组成的艺术研究会,下设有京剧组,经常组织清唱。建国前夕,临淮关大戏院、露天戏园常接待外地京剧戏班进行演出。1949年,府城解放,刘士栋等人创办县业余京剧团,经常在鼓楼洞、升堂庙、天后宫等处搭台演出,吸引了众多的京剧爱好者,相继出现“票友”。1950年,成立了县京剧团,多次在县人民大会场登台演唱;同时,临淮关成立了新生京剧团,演职员共41人。1953年,县京剧团交给定远县,临淮关新生京剧团调至嘉山县。此后,县业余京剧团常组织“票友”清唱。“文化大革命”期间,其他剧种陷入困境,唯京剧“样板戏”在凤阳城乡风靡一时,县曾举办“百人样板戏学习班”,部分机关、学校、厂矿,甚至农村社队,都组织过业余文艺宣传队演唱京剧“样板戏”。“文化大革命”以后,京剧爱好者组成业余京剧小组,时常演出京剧片段。凤阳影剧院也多次接待外地京剧团登台献艺。1985年,县文化馆还开办京剧清唱茶座等。

  • 倒七戏

倒七戏,凤阳县内人称“小戏”,又称仿庐剧,主要流行于境内南部和西南部。建国前,这一带农民自行组织戏班,多数农忙务农,农闲唱戏。建国初,武店区成立了倒七戏剧团。1952年,有演员13人,职员5人,活动于境内乡村集镇。后因其它地方戏兴起,倒七戏剧团解散,从此,县内倒七戏一蹶不振。

宗教

佛教传入凤阳县始于隋唐,宋元两代有所发展,盛于明代。县内最早的佛教寺庙是唐朝开元年间建的开元寺。明初,明太祖朱元璋在家乡凤阳兴建龙兴寺。占地1280亩,僧人400余名。朱元璋下令高僧文彬与翰林院学士整理佛经,编成科仪,定为成规,命天下诸山寺院永为遵守,并定期考核。周围数百里僧人常云集龙兴寺受戒,寺庙建设也随之兴起。到明万历年间,寺庙遍及城乡。全县大小寺庙132座(处),其中僧寺91处,尼庵47处,男僧700余人,女尼210人。

地方特产

凤阳县特产有凤阳花生、梅市盐水鹅、凤阳藤茶、凤阳黑豆、花园湖大闸蟹、黄泥铺葡萄、总铺蓝莓等。

交通

交通区位

合徐、宁洛、蚌淮、徐明、宁洛凤阳支线高速公路和京沪高铁、京福高铁(合蚌客专)、水蚌铁路、津浦铁路在凤阳县穿境而过。

截至2019年8月,凤阳县有高速出入口5个,分别为小岗村、凤阳东、凤阳、刘府、官塘出入口。蚌埠高铁南站距离县城16千米。淮河52.5千米黄金水道流经县境北侧,有码头5个,分别为临淮码头、霸王城码头、顾台码头、龙阳码头和凤阳港码头。过境高速公路4条114.77千米,省级公路4条132.1千米,县级公路16条310.87千米,乡道338千米,村道1910千米,专用公路25千米,实现了农村道路“村村通”。

2019年,凤阳县境内交通网密度达145千米/百平方千米,形成“干支相连,区域成网”得“多丰”字型网络格局

社会

科学技术

2018年,凤阳县出台《凤阳县支持科技创新奖补若干政策补充规定》,全县研发经费投入超过8000万元。与丁文江院士研发团队签订全县首个高层次人才团队协议。与22名博士达成合作协议,新增博士后工作站1家,某新材料与上海交大合作建成凤阳县首个院士工作站。举办凤阳县第十一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申报专利566件、授权发明专利50件。

文化事业

2018年,凤阳县建成3个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2个文化乐园。

2018年,凤阳县举办各类文艺活动223场,举办小岗村首届农民丰收节、全国五个一集中采访、全国暨安徽省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集中示范、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原创歌曲《感谢那一年》《小岗·小岗》《又唱花鼓》《浩然正气》首映式、得念邮票首发式、电影《岗上花开》首映式等重大活动;扶贫微电影《东陵村》获全国一等奖,《凤阳花鼓全书》获省社会科学一等奖,凤阳花鼓《得儿隆咚飘一飘》获省“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教育事业

2018年,凤阳县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完成1所、开工3所幼儿园建设,完成实小集团城南校区等8所学校教学楼、综合楼建设,启动临淮中学搬迁。全面改薄的19个项目建设。投资2000多万元实施9所市级以上“智慧校园”示范校建设。

高中凤阳中学、临淮中学、凤阳二中
高等院校安徽科技学院
名单不全

医疗卫生

2018年,凤阳县“智医助理”试点在安徽省率先应用。凤阳县中医院一期工程投入使用;启动县人民医院三期工程和二级妇幼保健院建设;健康脱贫综合医保“351”和“180”民生工程有序推进;启动全民健康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建成3个紧密型医共体,引进急需高层次人才5人。

2019年8月,入选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

社会保障

2018年,凤阳县发放各类资金6.45亿元,惠及全县25万人次。完成23所敬老院改造提升、8所“公建民营”转型;设立社区居家服务中心45个。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8552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0300人,帮助企业招工10440人,新增技能人才2375人。

体育事业

2018年,凤阳县承办市级以上群众体育赛事3项,举办2018凤阳国际马拉松赛

旅游

凤阳旅游

自1991年以来,先后建成并开放了韭山洞、禅窟寺、龙兴寺、明中都鼓楼、明皇陵、明中都皇故城、卧牛湖和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小岗村等八个旅游景点,形成了“北人文、南自然”旅游格局。组织了凤阳一日游、二日游、凤阳花鼓观赏游、苏皖古迹精华游、明朝三宫四陵游等多条旅游线路,培育旅游品牌,吸引境内外游客。据统计,从1992年到2003年,共接待海内外旅游者260万人次,其中入境游客8000多人次,门票收入3000多万元,旅游总收入1.58亿元。凤阳八景339次播放03:07凤阳建置,上溯秦汉,始于明初,丹凤朝阳,故名凤阳。

韭山仙境

韭山,位于凤阳县城东南30多公里,山因地暖多产韭菜而得名。韭山有个洞,在山之东麓,出口在西侧半山腰。该洞早在唐代,就已是游览胜地。据南宋《濠梁志》:“洞水长流不绝,其(石)形如器物甚众,左右多唐人诗刻石,深崖中有石观音及石老人像”。明嘉靖方志云:其“后为峻崖,游者莫能至,愈水而还”。主洞长1472米,支洞长400米。洞内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等,各呈其形,百态千姿,身置其间,仿佛进了仙境。

明陵风雨

明陵即明皇陵,朱元璋父母的墓地。初葬时,不过是几座矮小的民家坟丘。朱元璋称帝后,将其扩建成“宫阙殿宇,壮丽森严”的一代帝王陵寝。明末清初,历经沧桑,到乾隆年间,“唯二碑及石人石马仅存而已”。昔日“郁葱王气接邱坛,云绕乾坤得大观”的皇陵,此时已是“荒碑欹蔓草,石马卧幽宫”。但是,每当风雨之际,皇陵好像一幅生动的水墨画卷:那一簇簇苍松翠柏,野花蔓草,随风雨摇曳,沙沙作响,如诉说历史的兴衰;那一对对石人石马、残碑断碣,任风雨侵蚀,潸然泪下,想泣诉悲惨的遭遇。因景致奇异,人称“明陵风雨”。

钓台春涨

钓台又称庄惠钓鱼台,位于凤阳县临淮镇南郊老塘湖中,原为濠河边一个高岗。相传庄子和惠子曾于此垂钓,故得名。濠河有二源,东出濠塘山,西出镆邪山,由于春季雨水多,二水合流至此,湾洼地积劳成湖,数里之内,水天一色,唯钓台孤兀于水中。“草长平湖水满塘,春风掀动绿波扬。纷纷白鹭冲天起,荡荡渔舟鼓棹忙。”这是前人咏钓台春涨的诗句。乾隆《凤阳县志·八景之图》所绘第七景“钓台春涨”为:钓台四面环水,台下洪波北流,激浪拍岸;台上垂柳摇曳,掩映茅舍;青山绿水衬托着钓台,诗情画意,令人神往。

浮桥烟锁

浮桥,又名临淮浮桥,原位于凤阳县临淮镇北部淮河之上,始建于明洪武六年。因桥用船作为桥墩串联而成,形如蜈蚣,故俗称蜈蚣桥。由于蜈蚣惧鸡,便在桥的两岸各置石鸡一只,以想此桥。明清时期,临淮浮桥为南北重要津梁,官府差役,旅人商贾,川流不息,漕运船只,晨启暮泊,千帆云集,鱼火炊烟,如同雾幛云墙,真是“断虹垂百尺,横锁绝千寻”。此即凤阳八景之八的“浮桥烟锁”。浮桥建成以后,屡毁屡建,到咸丰三年(1853),太平天国北伐军渡淮,为拒清军追击,焚毁浮桥。今桥址尚存,南岸的石鸡仍在。

龙兴晚钟

龙兴晚钟,龙兴指龙兴寺。原寺殿后山腰钟亭内悬挂大钟一口,为建寺时所铸。此钟是用合金材料铸成,高2.05米,重约4吨。钟的顶部铸有一对似龙非龙的奇兽,传为龙生九子之一,称蒲牢。明清时,每当红日西坠或旭日东升,“凤岭鸣钟”,其声响彻云霄,龙兴寺众僧随着钟声开始早晚佛课。特别是在夜晚,钟声格外幽清,远传数十里,俗有“改朝换代江河变,唯独钟声绕凤阳”之说。因此古人把“龙兴晚钟”,称为凤阳八景之三。新中国成立后,钟亭毁于“文化大革命”,而钟幸存。后来钟被移上鼓楼,作为报警之用。1982年,县文物管理所收回龙兴寺内陈列。现宗教部门及僧人,重新建亭,悬挂洪钟于龙兴寺,供游人观赏。

谯楼归市

谯楼,即明中都鼓楼,位于原中都云霁街之东。该楼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三月诏建后,由“凤阳中等卫所拨军余一百六十四名,以官顾之,为守楼,并习吹鼓。凡遇公私,以便应用。如有损坏,利于军卫修葺”。因此有明一代,鼓楼完好无损。崇祯八年楼宇毁于兵火,十二年重建。后来失去报时作用,为达官显贵,文人雅士登临观景之处。清乾隆二十年新建凤阳府城,将鼓楼包在中央,鼓楼四周成为全城重要集市。新中国成立后,鼓楼基座保持完好,成为劳动人民登临观景的场所。

九华屏障

九华又称北九华,即今凤阳府城北里许之九华山。唐永徽四年(公元853年),新罗国僧人金乔觉,渡海来安徽南方青阳九华山苦修。据传说,后又在凤阳九华山修行,故称前者为南九华,后者为北九华,简称九华。明初,凤阳府治原在临淮,洪武八年移至中都城内会同馆(即今凤阳中学)。清乾隆年间始建府城,唯九华山近压北城脚,由北门靖淮,西北门九华出城北去,必将绕过九华山。山虽不高,“全城秀气,全在此山;灵壑天然,永作北门屏障”。因此,古人称誉“九华屏障”为凤阳八利于二。如今,府城早已拆去,而九华山将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逐渐被围在凤阳城中,成为南北“屏障”。

濠梁观鱼

《庄子·秋水篇》记有庄周惠施同游濠梁观鱼事。一日,两人同游于濠上,只见一群鲦鱼来回游动,悠然自得。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后人为纪念庄惠观鱼,傍水建造观鱼台,把濠梁或濠上用来比喻别有会心,自得其乐的境地。

历代文人雅士喜往登眺,吟诗题咏,又给观鱼台增色不少,濠梁观鱼遂成为凤阳八景之一。

中都旅游

狼巷迷谷

狼巷迷谷风景区位于凤阳县南部,韭山国家森林公园和省级凤阳山风景区的东端,距离县城35公里,总面积约9平方公里。风景区包括禅窟寺、禅窟洞和狼巷迷谷三个景区,里面有苗寨、塔林、禅窟寺、玉蟹泉、贮岚亭、禅窟洞、蟠桃园、天石、瘦人谷、晕头转巷等大小景点40余处。整个风景区是以佛教文化为背景、绿色生态为重点、石灰岩溶地貌为特色的自然风景区。

韭山洞

韭山洞洞凤阳县城南三十公里处,因山暖多滋生野韭而得名,距今已有五亿年的地质历史,为喀斯特溶洞。此洞早在一千五百多年前郦道元的《水经注》中已有记载,并留下多处唐宋题刻。朱元璋初起义兵时也曾据山屯兵,并在洞内外留下众多古迹。

明皇陵

位于凤阳西南十五里,为朱元璋父母的葬地。元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始建,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复建,荐号英陵,旋改皇陵。皇陵虽非帝王之陵,即“宫阙殿宇、壮丽森严”,与南京明孝陵和北京明十三陵等同一制度。

明中都城遗址

全国及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凤阳县城的西北隅,为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其发祥地凤阳所营建的一座却于中途夭折的都城。1369年,朱元璋为显示其新王朝的威势,开始在全国调集百工技艺、军士民夫等,数以万计,大兴土木,在凤阳营建中都。明洪武八年(1375年),“罢中都役作”。后因取材建龙兴寺、历战火等原因,城墙及宫殿被大量毁坏,至20世纪70年代初,仅剩残存的午门、西华门台基及1100米长的城墙,但察其规模布局和遗物、遗迹仍十分壮观。

鼓楼

又称中都谯楼,位于县城中央,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是中都城的重要附属建筑,和西边的钟楼相距六里,遥遥对峙于中都城中轴线的两侧。鼓楼由台基和楼宇两部分组成。台基南北长72米,东西宽34.25米,高15.8米,是中国最大的鼓楼台基。终明一代,鼓楼一直以其高大雄伟为国内之最。1989年被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被国家旅游局授予AAA级旅游景区。

龙兴寺

在凤阳城北凤凰山日精峰下,建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是明朝皇家寺庙建筑。它的前身是朱元璋出家礼佛的於皇寺,因该寺为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发祥之地,与整个朱明王朝有着渊源关系,数百年来一直为国内名刹之一。1981年被列为安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禅窟寺

中华名刹之一。位于凤阳县城东南30多公里处的三峰山。地处江淮丘陵的东端,占地8.5平方公里。始建于西汉武帝年间。初名桃花寺。主要景点有三峰浮玉、塔林、玉蟹泉、禅窟洞、蟠桃园等。历代文人雅士留下了大量摩崖题刻。

小岗村

位于凤阳县东部,距县城40公里,隶属小溪河镇,由小岗、大严两个自然庄组成,距京沪铁路5公里,省道307线13.5公里,明光、临淮两个淮河航运码头20余公里。1978年12月,小岗18户农民以“敢为天下先”的胆识,按下了18颗红手印,搞起了“大包干”,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由此小岗村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1993年,小岗自然村与另外一个自然庄——大严村民组合并在一起成立为小岗村。

玛瑙白玉

凤阳豆腐

玛瑙白玉,原名“凤阳酿豆腐”,出自朱元璋的家乡安徽凤阳县。相传明太祖朱元璋年幼家贫,于十七岁在钟离县(后改凤阳)玉皇寺(后改皇觉寺)落发为僧,因为清规严律,加上连年灾荒,被方丈疏散出寺,云游化缘过着近乎乞讨的生活。有一天,他来到钟离西南二十里处一位姓黄的厨师门口化缘,这位黄厨师见此少年游方僧衣衫褴褛,骨瘦如柴,顿起恻隐之心,随将刚出锅一块“酿豆腐”施舍给了他。朱元璋饥寒交迫之中。得此美味果腹,遂终生忘。后来朱元璋在南京登基,当了皇帝,常常想到赠食的“酿豆腐”,令御厨如法烹制,可是都不会做,于是就降旨差员特诏黄厨师进京,并封为“御膳师”专门做“酿豆腐”奉献,以后宫中每逢琼林宴,“酿豆腐”就成了必不可少的一道菜,从此,驰名于世,相传至今已有六百余年。黄家十三代孙仍住凤阳,“酿豆腐”这道名菜成为地方一绝。[2]御膳麻油

御膳麻油

御膳麻油为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亲笔御封。它选用上等芝麻,采用传统工艺,结合现代科技手段,精制而成。产品各项理化、卫生、技术指标完全符合国家二级制麻油标准。其色泽琥珀,香气扑鼻,口味纯正,富含多种维生素、芝麻粉和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性凉、味甘,具有润肺清热、抗血管老化等功效,是理想的佐餐调味食品和保健食品,多次荣获省部级优质产品称号,产品远销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国,也是旅游购物佳品。凤阳藤茶

凤阳藤茶产于凤阳县殷涧镇韭山。卫生部已批准其为中国食品新资源。野生“凤阳藤”生于凤阳山国家森林公园之中,因其特殊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酿生“凤阳藤”特殊品质,自古以来,当地百姓采其叶芽炒制加工为饮,也即藤茶。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领兵驻扎在凤阳山时常饮此茶,后派内宫官员回家乡凤阳炒制供其饮用。

龙兴御液

凤阳龙兴御液酒为明朝宫廷御酒,深受朱元璋的喜爱,因此而得名。凤阳御酒分为大明帝王、明太祖、龙兴御液等三大系列,30多个品种。它的特点是绵软爽口,浓中带酱,风味独特,回味悠长。其中龙兴御液的出口量居安徽省之首。

日月牌粉丝

日月牌贡品保健粉丝原为明洪武年间宫廷御膳精品,现为国家认证的绿色食品。该产品在传统配方的基础上,融现代生产技术,精制而成。1997年被安徽省政府命名为“名牌产品”称号。产品现已出口到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梅鱼

梅鱼,产于凤阳县梅市乡一带的梅河中,其体形细长,食用季节以黄梅季节最佳,从古至今,一直列为席上佳肴。凤阳外出的游子归来及外地来凤阳的客人,都要品尝此菜。

梅市咸水鹅

盐水鹅

梅市咸水鹅源于明朝洪武年间,一回民从河南南下,落脚于梅市池河岸边,以养鹅卤鹅为生,因其手艺高明,味道特别,而远近闻名,流传至今。梅市咸水鹅之所以味道独特,主要是在选鹅、配方、火功三个环节特别讲究,所以梅市咸水鹅饱满、色泽爽口、并有淡淡的草药味。[3]

代表人物

历史人物崔白、姜才、徐达、汤和、朱元璋、田淑扬、田激扬、吴家泰、骈锦芳、柳汝士
近代人物赵连轩、邵登山、梅竹樵、梅福星、刘利民、路士敏、周传学、赵传典、李凤鸣、黄光华、孙传家、左银芝、李剑秋
现代人物陈学孟

获得荣誉

2014年05月,凤阳县获得中国树莓之都荣誉。

2019年10月,入选2019年度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市。

2019年12月6日,入选“2019年投资潜力全国百强县(市)”。

2019年12月28日,入选“2019年全国营商环境百强县(市)”。

2020年3月,入选“2019年安徽县域经济总量20强”。

2020年6月,被授予“安徽省文明城市提名城市”称号。

2020年6月,入选“2020中国县域人口流入百强榜”,排名第100位。

2020年12月22日,入选全国第五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区)名单。

2021年9月,入选“2021年度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市”。[14]

2021年11月3日,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2021—202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