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昌故城,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火焰山南麓木头沟河三角洲、吐鲁番市东面40多公里的三堡乡,总面积200万平方米,是西汉至元明时期(公元前1世纪—公元14世纪)吐鲁番盆地中心城镇,历经西汉高昌壁、高昌郡、高昌国、唐代西州和高昌回鹘等时期,时间跨度长达1400年左右。

高昌故城包括外城、内城和宫城(可汗堡)3重城,城址内分布有大量宗教建筑遗址和宫殿遗址。寺院建筑内有摩尼教壁画和佛教壁画、塑像等。城内遗物丰富,出土有不同文字的文书和经典。宫城在最北面,保留较好的外城西南和东南角保存2处寺院遗址。内城北部正中有1座不规则的方形宫城,俗称“可汗堡”。高昌故城在13世纪末的战乱中废弃,大部分建筑物消失无存。

1961年3月4日,高昌故城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1月,国家文物局正式将高昌故城列入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单。

中文名

高昌故城

所属地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

地理位置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高昌区三堡乡

年代

高昌(公元500年至640年)

占地面积

200万平方米

保护级别

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

154

批准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历史沿革

高昌故城全景图

高昌故城奠基于西汉时期(公元前1世纪),是西汉王朝在车师前国境内的屯田部队所建。汉、魏、晋历代均派有戊己校尉此城,管理屯田,故又被称为“戊己校尉城”。[1]

东晋咸和二年(公元327年),前凉张骏在高昌故城“置高昌郡,立田地县”,继之又先后为河西走廊的前秦、后凉、西凉、北凉所管辖[1]

南朝宋元嘉十九年(公元442年),北凉残余势力在沮渠无讳在高昌故城建立了流亡政权[1]

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公元450年),沮渠安周攻破交河城,灭车师前国,吐鲁番盆地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遂由交河城完全转移到高昌城(高昌故城)[1]

南朝宋大明四年(公元460年),柔然人杀北凉王安周,此后张、马、麴氏在高昌相继称王,其中以麴氏高昌统治时间最长,达140余年[1]

唐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唐吏部尚书侯君集带兵统一了高昌(高昌故城),在此置西州,下辖高昌、交河、柳中、蒲昌、天山5县。由侯君集所得高昌国户籍档案统计,当时有人口3.7万[1]

唐朝(公元8世纪末)以后,吐蕃人曾一度占据了高昌[1]

唐末(公元9世纪中叶)以后,漠北草原回鹘汗国衰亡后,西迁的部分余众攻下高昌,在此建立了回鹘高昌国。其疆域最盛时包括原唐朝的西州、伊州、庭州以及焉耆、龟兹二都督府之地。此外还统有分布在罗布淖一带的众熨及其它一些别的民族或部落[1]

金大安元年(公元1209年),高昌回鹘臣附蒙古,成吉思汗古城建筑赐回鹘高昌王为自己的第5子,并下嫁公主[1]

南宋(公元13世纪)以后,天山以北广大地区的西北蒙古游牧贵族以海都、都哇为首发动叛乱,曾多次南下侵犯臣属于元朝的回鹘高昌国[1]

南宋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天山以北广大地区的西北蒙古游牧贵族以海都、都哇为首发动叛乱一次出兵12万围攻火州(高昌故城)达半年之久,后来亦都护(高昌王号)火赤哈尔的斤终于战死在同海都、都哇的战争中。这场战火延续40余年之久,高昌城在战乱中被毁。

元延祐三年至五年(公元1316年—1318年),受元仁宗册封继承高王位的火赤哈尔的斤的儿子纽林的斤,在元朝的支持下,领兵重新夺回城池。由于高昌城在战火中毁坏过甚,这次重建的火州城已不在高昌旧址,而在原高昌城西(阿斯塔那居民村附近)。元朝统治瓦解后,火洲部割据处称“地面”[1]

1955年春,考古工作者在高昌故城中发现10枚萨珊王朝银币[2]

2005年5月,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高昌故城护城河遗迹进行了局部考古勘探,发掘结果证实高昌故城外确实存在护城河、壕一类遗迹。

2006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高昌故城进行了第1次考古发掘,发掘地点有外城西门和大佛寺等2处。

2007年3月—6月,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高昌故城进行了第2次考古发掘,发掘地点有大佛寺东北排房和外城西门南、北两侧各200米城墙等3处。

2008年4月—5月,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高昌故城进行了第3次发掘,发掘地点有东南小佛寺、护城河和窑址等3处。

2008年11月—12月,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高昌故城进行了第4次发掘,发掘地点有大佛寺东南排房、大佛寺北佛塔、内城西墙等3处。

2009年2月—4月,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高昌故城进行了第5次发掘,发掘地点有内城南墙南门段、1、2、3号民居、外城西墙西门南2段、重要遗迹和可汗堡遗址200平方米试掘等7处。

建筑特色

高昌故城分布图

高昌故城的内外建筑类型于唐代长安城的形制和布局,平面呈长方形,周长5.4千米,总面积约200万平方米,布局分外城、内城、宫城3部份。外城墙基宽12米,墙高11.5米,夯士筑成,夯层厚8厘米—12厘米,间杂少量的土坯,有清楚的夹棍眼,外围有保存完好凸出的马面。全城有9个城门,南面有3个城门,其余3面各有2个城门。西面北边的城门保存最好,有曲折的瓮城;内城在外城中间,平面呈方形,城墙全为夯土城,西、南两面保存较好,其建筑年代较外城为早;宫城在最北面,城内有外城墙、内城墙、宫城墙、可汗堡、烽火台、佛塔等建筑。外城的北墙就是宫城的北墙,内城的北墙是宫城的南墙[2]。外城内西南角有一座佛寺遗址,占地1万平方米,院内正中有残存着菩萨像和壁[1]

主要展览

文物遗存

莲瓣柱础

高昌故城出土遗物主要有陶、铜、铁、木、石器等。陶器为大宗,多为陶器残片,根据口部特征可分为瓮、缸、罐、盆、钵、碗和盏等,以盆、罐和瓮所占比例较大。1号民居F1室内出土的壁画残片内容为千佛,佛陀圆脸胖身,发髻高耸,身着通肩衣,身下有覆莲座。身躯挺直、少曲线,形象丰满,与唐代佛像特征比较接近,符合唐朝以丰满为美的审美观念。绘画笔触轻盈圆润,显然是唐代艺术风格。1号民居南侧地层中出土“开元通宝”1枚。3号民居西半部分建筑叠压在东半部分建筑之上,二者之间存在早晚关系。在东半部分建筑之一佛寺附近出土唐代“建中通宝”钱币,在上部坍塌土中出土宋代“皇宋通宝”钱币。

价值意义

高昌故城1号遗址

高昌故城,在维吾尔语称亦都护城,即“王城”之意,曾是高昌王国的都城,是世界宗教文化荟萃的宝地之一,也是古代西域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军事中心,为研究古代西域城市文化、建筑技术、多种宗教和多民族文化在吐鲁番盆地的交流与传播提供了资料。

保护措施

高昌故城2号遗址

1961年3月4日,高昌故城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

1999年8月16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设立高昌故城四至边界:北至外城北墙基线外扩150米;东至二堡乡公路西缘;南至南门800米;西至外城西门外100米与现有道路的平行线。总面积459.97平方米;缓冲区四至边界:北至火焰山北侧山脚线;东至吐峪沟东侧2000米;南至吐峪沟乡北侧;西至穿越库鲁克艾格孜沟谷的汗迪克里克路。面积:51203.28平方米[4]

文化活动

历代称呼

可汗堡F2考古点

《汉书》中最早提到了“高昌壁”。《北史·西域传》记载:“昔汉武遣兵西讨,师旅顿敝,其中尤困者因住焉。地势高敞,人庶昌盛,因名高昌”[1]。高昌故城,唐代以前呼作“高昌”,唐改“西州”,西州回鹘占倾后,辽代有时称“和州”。元代又译作“哈刺火者”、“哈刺霍州”,“哈刺火州”、“火州”和“哈刺和绰”等名称。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高昌故城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火焰山南麓木头沟河三角洲、吐鲁番市东面40多公里的三堡乡[1],地处胜金口南二堡和三堡的中间。从胜金口流出的木头沟水,经过二堡流入故城中。高昌故城西距吐鲁番市约30千米,东距鄯善县城约55千米,西约1.5千米为三堡乡乡政府所在地,北约2千米为二堡乡乡政府所在地,西北约2.2千米为阿斯塔那古墓群。其中心位置地理坐标为东经89°31′7.51″、北纬42°51′01.43″,海拔高程约-51米(大佛寺)。

开放时间

高昌故城开放时间:4月21日—10月20日(旺季)08:00-21:00;10月21日—次年4月20日(淡季)10:00-18:30。

门票

高昌故城门票:70元/人。

交通

吐鲁番市区——老城东路——东环路——G312——连霍高速路——X052——高昌故城。